农业是聚力创新的基础领域,农民是聚焦富民的重点群体,农村是建成更高水平全面小康的突出短板。江苏省第十三次党代会明确了“两聚一高”奋斗目标,省委十三届二次全会提出,对大多数农民来说,现阶段要致富,还是离不开土地,离不开“大农业”。为贯彻落实好省委、省政府“富民增收”的决策部署,江苏省委党校第26期省管干部进修班围绕“产业富民推进农村更高水平全面小康社会建设”开展了专题调研。调研组认为,打好农村“聚焦富民”主攻仗,必须聚焦产业富民,以发展农业产业为支撑,大力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提升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推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增绿,为推进农村更高水平全面小康社会建设奠定坚实基础。
一、当前江苏农业产业富民面临的新情况新挑战
近年来,在全省上下的共同努力下,江苏农业农村经济保持良好发展势头,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展顺利,农业产业富民取得初步成效。农业产业结构逐步优化,高效特色产业效益稳步提升,多种高效种养模式快速推广,高效种养面积超过500万亩;新产业新业态不断涌现,“互联网+现代农业”势头迅猛,创意休闲农业快速发展,农产品网络营销额突破280亿元,休闲观光农业年综合收入达到350亿元,规划建设和重点培育100个特色田园乡村试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迅速壮大,农村各项改革稳步推进,农业发展空间不断拓展,农村环境面貌有效改善,全省近20万个自然村中已有18万个完成环境整治任务,逾八成村庄实现垃圾收运处置。2016年,全省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1.7万元,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5243元,居全国各省区第二位,增幅连续七年高于城镇居民,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缩小到2.28:1,是全国城乡收入差距最小的省份之一,农村年人均纯收入4000元以下的贫困人口如期脱贫。但随着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农业发展进入新阶段,农业农村发展的内在动因和外部环境发生变化,推进农业产业富民面临新情况新矛盾,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面临新形势新挑战。
产业结构层次不高。农产品供给与消费升级不相适应的矛盾开始凸显,结构性矛盾越来越突出。农业大而不强,产业结构层次不高,低端化、低附加值特征越发明显;农产品多而不优,优质农产品、品牌农产品少,无法适应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快速升级需要。同时,农产品市场国际化特色更加明显,农业产业发展遭受进口农产品的冲击,面临生产成本刚性上升“地板”和价格封顶“天花板”的“双向挤压”,部分农产品价低卖难,出现增产不增收甚至增产减收的局面。
生态环境负荷加重。江苏人多地少,生态承载力较弱,而生产方式长期以增产为目标,复种指数高达1.69,远高于全国1.23的水平,耕地利用强度大,得不到休养生息。同时化肥、农药投入高,化肥施用量每亩47公斤,比全国平均高出15公斤;农药使用量每亩1.2公斤,是全国平均的1.3倍。加上规模经营条件下的生态循环体系尚未有效建立,农业面源污染控制难度大,资源环境两道“紧箍咒”越绷越紧,拼资源拼投入的传统老路难以为继。
农民收入增长乏力。多年来,江苏农民收入保持了稳定增长势头,实现了“十三连增”。但也应该看到,近年来农民收入增幅逐步放缓,“十三五”以来增幅百分比下降到了个位数,2016年仅为8.3%,为新世纪以来最低增幅。部分农民工就业集中的领域和产业,受经济下行压力影响,开工不足、用工减少,农民工返乡增多,工资性收入增长乏力。而农民其他收入来源也都面临新情况,不确定性增加导致农民增收难度越来越大,壓力前所未有。
区域发展不平衡。建设更高水平小康社会,短板在农村,而江苏省农村短板在苏北。苏北农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与苏南相差1万元,全省年收入6000元以下农村人口苏北占95%,省定经济薄弱村苏北占97%,六大重点帮扶片区全部在苏北。因此,推进农村更高水平全面小康社会建设,必须把苏北作为攻坚重点。而苏北是江苏农业主产区,一直是全省最重要的“米袋子”和“菜篮子”,目前全省主要农产品65%以上产自苏北。推进农业产业富民,提供中高端农产品、特色农产品,苏北具有很大的潜力和空间。
二、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富民的对策建议
新形势下的农业产业不仅仅包括传统种养业生产,还应致力于推进农业产业转型升级,以确保满足消费者需求的“名特优新稀”农产品供给,做强加工、流通环节,发展壮大新业态新模式,促进一、二、三产融合,打造农业全产业链。要深入贯彻省十三次党代会和省委十三届二次全会精神,落实省委、省政府“富民33条”政策措施,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富民,更大力度地推进政策聚焦、要素聚集、力量聚合,调大调优调精农业富民产业,帮助农民做好家门口“一亩三分地”文章,确保2020年农民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全面建成更高水平小康社会。当前及今后一段时间,应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推进:
推进农业产业结构由平面发展向立体拓展。长期以来,江苏以稻麦两熟为基本种植制度,而且传统的粮食作物比重仍然较高,产业结构还不能完全适应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要求,再加上耕地资源有限的省情,必须要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力度,在提高单位面积效益上做文章、求突破。要着力转变农业产业结构,在空间上求发展,推进单一品种种植向多品种立体复合经营转变,推动粮经饲统筹、农林牧渔结合、种养加一体,实现种植业、畜牧业、水产养殖业的优势互补、共生共存、协调发展,产业布局水陆空齐头并进。要着力推进多元复合经营,在高效上做文章,大力推广“稻虾共作”和“稻蟹共作”等“水稻+N”综合种养、林下种养等技术,因地制宜扩大稻田综合种养试点,实现一田双收、粮渔共赢,提高农业产业综合效益。要着力发展中高端农业产业,在特色上下功夫,引导地方瞄准人们消费结构快速升级的需求,将特色农业产业发展壮大、做特做强、做优做精,真正把“盆景”做成“风景”,带动农民增收致富。
推进农业产业链向提升效益延伸。延伸农业产业链条,提高农业产业收益,让农民分享产业增值效益,是提升农业产业富民空间的必经之路。要推进农业产业向全产业链发展,抓好农业知名品牌、区域公共品牌创建,积极发展农产品初加工和精深加工,支持优势特色农产品出口,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扩大农产品增值空间。要加快发展创意农业,进一步挖掘农业产业的文化元素、历史元素,加快发展休闲农业、旅游农业、田园综合体等创意农业模式,鼓励开展“农业城”“产村一体”“农旅双链”“绿色休闲廊道”等方面的创新创意试点。要大力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充分整合阿里巴巴、京东、苏宁等电商企业资源,推动农业农村电子商务与农业产业深度融合,形成县乡村全覆盖的电商服务体系。要积极推进三产融合,着力规划建设好现代农业产业园、科技园、创业园,使其真正成为促进三产融合的重要载体,在发展富民产业中发挥“加速器”的作用。
推进资源要素向农业产业集群集聚。农业产业集聚是现代农业发展的方向。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也是富民的重要推动力量,要聚焦科技优势,重点依托中国江苏现代农业科技大会、南京国家现代农业产业科技创新示范园区等平台,实现农业与科技“大对接”,促进科技与农业紧密结合,推进农业院所合作,推动生物农业、智能农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提升农业核心竞争力,引领富民产业集群发展。要聚集政策要素,落实好金融扶持政策,完善农业信贷担保体系建设,探索保险与产业发展协调,推进资本要素向农业产业集聚,实现各种高端要素的有效聚集和扩散。要聚合主体优势,发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作用,稳步推进农村土地“三权分置”改革,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推进农村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和社会化服务规模经营发展。
推进农业生产向绿色可持续发展转变。绿色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和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体现。推进农业产业富民,全面建成更高水平小康社会,生态环境质量是关键,必须更加凸显农业的绿色生态功能,以绿色扩展农业增值新空间,着力转变农业生产方式和资源利用方式,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发展道路。要健全完善农业绿色生产技术体系,围绕如何实现“一控两减三基本”的目标,进一步加大农业投入监管、强化畜禽污染治理和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力度,深入实施农药化肥零增长行动,大力推广绿色防控技术。要提升农田生态功能,切实加强产地土壤和农业用水等产地环境监控,积极推进土壤重金属污染修复试点,合理开展耕地轮作休耕试点,因地制宜推广粮肥、粮豆等轮作,改善农田生态环境。要推广农业可持续发展模式,以产业布局合理、过程投入节约、产品质量安全、有害物减排、废弃物充分利用为目标,推广应用种养有机结合、农牧循环发展、产业生态友好等生态模式。
推进富民产业向贫困地区贫困人口倾斜。贫困人口脱贫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底线任务和标志性指标。江苏贫困人口主要集中苏北五市的农村,而苏北五市又是全省的“大粮仓”“大菜园”,现阶段要脱贫,离不开农业,离不开土地,依靠农业产业富民是重要内容。要加快构建完善的扶贫机制,落实“干部挂钩、部门南北挂钩、科技挂钩、企业挂钩、制定帮扶政策清单、落实帮扶项目清单”的“四挂钩两清单”工作机制,推进富民产业在贫困地区落地生根。要进一步研究制定更细、更优、更精准的优惠政策,吸引富民产业向贫困地区倾斜,吸引农业龙头企业和社会资本到贫困地区发展新富民产业,提升富民产业层次。要进一步加大扶持政策和资金倾斜力度,在省重点帮扶县建成一批带动力强、富民效果好的农业产业化项目,强化贫困人口的主体地位,增强贫困人口内生性发展能力。
推进城乡统筹向更高水平迈进。统筹城乡发展、建设更高水平的新农村,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客观需要和必然要求。要树立城乡全域规划理念,科学引导区域空间结构和城镇体系优化,兼顾农村产业、资源特点,细化优化镇村布局规划的基本任务、工作原则、技术要求、公布实施和备案工作要求,推进城乡绿化美化一体化。要建立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空间体系,推动义务教育、健康养老、就业服务、社会保障等在城乡之间逐步实现质量相近、方便可达性大致相同,加快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推进步伐。要明确保护乡愁记忆空间载体,建立乡村基础设施,建设科学管理、持续运营的新机制。加大乡村环境整治力度,实施村庄环境整治及改善提升行动,创新特色田园乡村建设行动,建设一批“康居村庄”“美丽村庄”“整洁村庄”,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让农民过上有品质的生活。
(执笔人:朱新华,江苏省农业委员会副主任)
责任编辑:刘志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