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军
党的十九大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正式确定为我们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可谓民心所向、时势必然。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形成是基于回答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内外形势变化和我国各项事业发展所提出的时代课题。研究习近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思想,就是从高等教育的维度阐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形成的必要性、必然性,这有助于我们进一步加深认识、提升觉悟、坚定信念、统一步调,全力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更好更快地建设与发展。
一、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提出
2014年5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中首次明确提出“办好中国的世界一流大学,必须有中国特色”以及“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的思想。2014年9月9日,在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习近平总书记也提出“发展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教育”的要求。2014年12月第二十三次全国高等学校党的建设工作会议在京召开,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指示,其中第一次完整出现了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表述形式。
这里值得注意的一个细节是,提出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是伴随在中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主张同步发生的。换言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也是对于世界一流大学的性质界定。2014年5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与北大师生座谈时的讲话中有这样一段话:“党中央作出了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战略决策,我们要朝着这个目标坚定不移前进。办好中国的世界一流大学,必须有中国特色。”
从首句“党中央作出了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战略决策”的表述可以推想,在2014年5月4日之前,就应该出现过关于“世界一流大学”的提法。这首先就要追溯到习近平同志担任中共浙江省委书记期间。早在2003年9月23日,时任中共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专题听取浙江大学工作汇报,要求浙江大学要朝着建成世界一流大学的总目标前进。与“党中央作出了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战略决策”比较贴合的情形则是,2013年11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国防科学技术大学时强调,“加快建设具有我军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学”。可以判断,习近平总书记代表党中央作出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战略决策,肇始于浙江,正式起点是针对国防科学技术大学这样的军事院校的建设要求。
而也正是从2013年开始,“一流大学与一流学科”(简称“双一流”)逐步显现于教育部年度工作要点中。例如《教育部2013年工作要点》中有“加快建设一流大学和重点学科”字样,到了《教育部2014年工作要点》正式提出“加快建设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于是在2014年5月4日之后,《教育部2015年工作要点》则把中国特色加入到“双一流”的表述之中,即“坚持中国特色、一流标准,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组织实施。”此后2015年8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五次会议并审议通过《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2015年11月,国务院正式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党的十九大报告中继续沿用了“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表述。
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由单指“世界一流大学”建设过渡到“世界一流大学”和“世界一流学科”建设。所以当习近平总书记于2017年10月30日在人民大会堂会见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顾问委员会海外委员和中方企业家委员时,相关表述就从原先“党中央作出了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战略决策”充实调整为“当前,中国作出了加快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战略决策”。“双一流”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亲密相遇或谓之明确合流,是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5月2日考察北京大学的讲话中予以明确。习总书记强调要“办出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什么是一流?要在中国特色下去评价。
从2003年到2012年,再从2013年到2018年,这几个主要时间节点鲜明昭示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的大学思想的提出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历了一个由孕育、发展到形成的完整发展过程,经历了一个由地方主张到国家战略意志的抬升过程。在某种意义上来说,由“中国特色”和“双一流”构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以显著的时代特征,预兆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入了新时代,预兆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扬帆启航!
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思想的主要内涵
1.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前提:党的领导
早在2014年第二十三次全国高等学校党的建设工作会议中,习近平总书记就强调:“加强党对高校的领导,加强和改进高校党的建设,是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根本保证。这一建设前提,是由中国高校的性质、目标、使命决定的。”
两千多年前,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认为:“一个人从小所受的教育把他往哪里引导,就能决定他后来往哪里走。”北京大学老校长蔡元培也指出:“教育者,养成人格之事业也。”不难见出,教育从来不是超越历史时空的虚幻物、抽象物。“往哪里引导”、“往哪里走”或“人性”这些关键词,无不具体指向培养什么样的人、为谁培养人之类的核心命题。就中国高校的性质而言,“我们的高校是党领导下的高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这是由我们党领导创立新中国、发展新中国的长期历史实践决定的。“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發展中国”业已成为社会各界、各民族人民的高度共识,所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就中国高校的使命而言,我们就要为中国共产党执政源源不断地提供厚实的社会基础和可靠的人才基础,即“我国高等教育肩负着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务,必须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具体而言,中国高校的目标可以细化为“四为”: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2.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关键:师资素质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教育工作,“始终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认为教育强则国家强,教育“是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事业”。因此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而要实现教育强国,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师资素质的关键作用,认为:“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
一方面,习近平总书记对师资素质提出了严格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对于教师的角色给出了明确定位,即“高校教师要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努力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更好担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要求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做到“四个统一”,即“坚持教书和育人相统一,坚持言传和身教相统一,坚持潜心问道和关注社会相统一,坚持学术自由和学术规范相统一,引导广大教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习近平总书记特别阐述了“好老师”观,好老师是人生的幸运、学校的光荣、民族的希望,必须具备“理想信念、道德情操、扎实学识、仁爱之心”等优秀特质。对于教师党员,习近平总书记寄予重托和厚望,要求加强日常教育和管理工作,“都做到在党爱党、在党言党、在党为党”,“平常时候看得出来、关键时刻站得出来、危急关头豁得出来,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另一方面,习近平总书记又对师资队伍给予非常细致的关爱。明确提出社会要给予“教师”职业足够荣誉感、幸福感,“使教师成为最受社会尊重的职业”,“让教师成为让人羡慕的职业”,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对教师的关心要努力落实到“四心三感”,即“让广大教师安心从教、热心从教、舒心从教、静心从教,让广大教师在岗位上有幸福感、事业上有成就感、社会上有荣誉感”。
3.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生命:教育质量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必须有一个坚实的落脚点,那就是人才培养质量。这不仅事关中国高校的存亡,事关中国高等教育的兴衰,更事关整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成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于青年学生在实现中国梦进程中的重要作用给予了高度肯定。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专门有一小节针对青年而发:“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习近平总书记还在不同场合屡屡强调:“青年一代的理想信念、精神状态、综合素质,是一个国家发展活力的重要体现,也是一个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
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需要的角度来看,在开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征程之际,党和国家比其他任何时候都需要各方面英才,从而占得发展和竞争的先机。中国大学培养的青年学生,他们的理想信念、品德修养、才智水平如何,直接影响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能否顺利地代代相承。对于青年学生而言,他们既是实现中国梦的生力军、突击队,其实也是中国梦实现红利的主体获得者、分享者。正是基于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广大青年学生要自觉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者、践行者,广大青年学生要自觉成为党和国家、民族事业的可靠接班人。
从中国高校的使命来看,大学一定要坚定人才培养这一中心要务,坚定贯彻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宗旨,不受干扰、毫不犹豫,始终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加强党的建设工作,忠实履行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养更多优秀、可靠接班人的神圣职责和使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办好我国高校,办出世界一流大学,必须牢牢抓住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个核心点,并以此来带动高校其他工作。”另外就国际横向竞争比较而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生命也在于人才培养质量有无优势可言。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已经把人才提升到至高战略位置,视为抢夺未来竞争制高点的战略资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源源不断的人才资源是我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的重要潜在力量和后发优势。……人才是实现民族振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战略资源。”
4.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保障:深化改革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前无古人,需要上百年、几代人为之不懈地奋斗和努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提出和确立,也是党中央根据不同历史阶段特征,不断进行理论创新的成果。同理可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也非一蹴而就的易事,必须根据事物发展面临的不同性质矛盾不断深化教育改革,汇聚一切有利因素,排除一切不利因素,革故鼎新,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保驾护航。从这个意义上说,不断深化改革,才是真正的中国特色的保证,不断深化改革就是对扎根中国办大学的切实遵循。习近平总书记对于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必要性和意义具有非常清醒的认识,他强调:“全国高等院校要走在教育改革前列,紧紧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加快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学校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当好教育改革排头兵。”虽然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无比接近奋斗目标的实现,虽然我们的高等教育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进入新时代,当我们还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那么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建设在内的中国教育事业就仍面临诸多亟待破解的难题。
具体而言,在自然科学领域,“我国已经成为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科技大国,科技创新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和引领作用日益增强。同时,必须认识到,同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目标相比,我国发展还面临重大科技瓶颈,关键领域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格局没有从根本上改变,科技基础仍然薄弱,科技创新能力特别是原创能力还有很大差距”。在人文社科领域,“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战略还不十分明确,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水平总体不高,学术原创能力还不强;哲学社会科学训练培养教育体系不健全,学术评价体系不够科学,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还不完善;人才队伍总体素质亟待提高,学风方面问题还比较突出;等等。总的看,我国哲学社会科学还处于有数量缺质量、有专家缺大师的状况,作用没有充分發挥出来”。诸如此类难题,都需要不断深化改革,破除体制机制等方面不再适合事业发展的障碍,释放活力、挖掘潜力,进一步突出以人为本理念,进一步彰显科研规律、教育规律的存在,促进中国大学的内涵建设、质量提升。关于改革创新的内容,习近平总书记屡屡有详细阐述,例如他强调:“要深化办学体制、管理体制、经费投入体制、考试招生及就业制度等方面的改革,深化学校内部管理制度、人事薪酬制度、教学管理制度等方面的改革,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及方式方法等方面的改革,使各级各类教育更加符合教育规律、更加符合人才成长规律。”
5.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灵魂:中国方案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建设,旨在跻身世界大学之林,针对全球人类问题和中国问题,发出来自中国的声音,提供来自中国的方案、智慧、立场、观点,在世界高等教育领域占据不可或缺的重要一席。这也是最终检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建设成功与否的核心和灵魂。
提出中國方案的必要性体现了我国办大学所拥有的独特历史、文化和国情。这就决定了我们必须走自己的高等教育发展道路,必须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就历史而言,我们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我们拥有深厚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独特而伟大的精神标识。就国情而言,中国共产党是各项工作和事业的领导核心,我们有全世界最大的师生规模,建成了世界最大教育体系。
提出中国方案的紧迫性体现了经过改革开放近40年的历程,我们取得了光辉而伟大成就,奠定了新时代新征程的厚实基础。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那样:“现在,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更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正是在事业如此关键时刻,国家对于卓越人才、科技成果、知识产出的渴求也显得比先前任何时候都要更加强烈,人民群众对于包括教育在内的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期盼也比先前任何时候更加强烈。中国大学能否跟上新时代步伐,适应新时代需要,增辉新时代征程,亟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予以响亮地回答。
提出中国方案的可行性体现了中华民族高度的文化自信。习近平总书记曾经说过一段令人印象深刻、极富诗情与豪情的话:“站立在960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土地上,吸吮着中华民族漫长奋斗积累的文化养分,拥有13亿中国人民聚合的磅礴之力,我们走自己的路,具有无比广阔的舞台,具有无比深厚的历史底蕴,具有无比强大的前进定力。”文化自信是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基础。中国人民植根于如此丰厚的文化土壤,一定能够有智慧、有信心、有能力建设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回应时代与人民的呼唤。
提出中国方案的可能性体现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命题符合历史唯物主义的发展规律。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特色是一个事物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是成熟的标志,是实力的象征,也是自信的体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也是顺应时代要求,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那样:“现在,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不断健全,研究队伍不断壮大,研究水平和创新能力不断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取得丰硕成果。”所有这些辉煌成就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提出中国方案、贡献中国智慧和理念,打下了坚实基础。加之我们拥有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科技创新队伍,拥有13亿多人民群众的热烈响应与支持,拥有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社会主义制度的得力依靠,我们完全可以早日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建成、办好。
三、习近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大学思想的意义与价值
习近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思想是一个层次分明、逻辑清晰的有机理论统一体。上述五大内涵,既有体现个性、本土的特殊性方面,又有体现共性、世界的一般性方面,既包括了教育、科研、人才、创新等元素的客观规律方面,又涵括了中国文化、国情等元素的主观特征。可以说,是一个兼具世界性与民族性,科学性与全面性,前沿性与基础性的伟大思想体系。学习领会习近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思想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
首先,这一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后者在高等教育工作上的具体体现与反映,是新时代开展我国高等教育工作的最高指导方针,它及时并全面地回答了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为什么要建设、怎么样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以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巨大意义何在,让人清醒,催人振奋。
其次,这一思想以其卓越的科学性、强大的穿透力为高等教育工作者坚定信仰、开拓创新、激浊扬清、凝聚力量提供了最新理论武器。伴随社会发展转型,互联网冲击,多元文化渗透与影响,高校扩招等诸多因素作用,大学的教书育人,教学科研,文化传承与发展,国际交流与合作等各方面工作都多多少少面临不同的挑战与压力,某些时候可谓暗流涌动、危机重重。如何让高教工作者、广大师生在社会前进大潮中不迷失方向、不迷失自我,敢于、善于、勇于直面矛盾与问题,以立德树人为己任,确保我们的教育事业不变色、不变质、不迷航,永保科学正确方向,习近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思想给我们及时送来了理论法宝。
最后,这一思想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的地位与影响值得高度重视,不容低估和小觑。可以从两方面来看:一方面,教育事业在国家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伟大中国梦实现进程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另一方面,就教育本身的性质特征而言,它既作为社会结构中的上层建筑的一部分,又通过培养的人这一特殊中介反作用于经济基础,教育以“人”这一特殊介质承担全社会一切影响又反过来会影响全社会的一切。换言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思想的核心就是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政治、经济、文化、生态、社会等各项文明建设必须、也应该服务和聚焦于教育中的人的培养与塑造,“五位一体”建设可以在教育事业中寻求到融贯统一的向心点。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思想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必然具有引领、优先、基础性的重要地位,不可动摇。
(作者系扬州大学文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青年学者)
责任编辑:张 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