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苏台经济融合高质量发展

2018-07-07 09:25王鲁宁刘传递
唯实 2018年6期
关键词:台资江苏大陆

王鲁宁 刘传递

党的十九大报告为对台工作指明了方向,阐明了在“两岸一家亲”理念指引下,率先同台湾同胞分享大陆发展的机遇。国台办联合多个部门发布实施的《关于促进两岸经济文化交流合作的若干措施》(简称“31条惠台措施”),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台工作重要思想的具体应用和精准施策,其涉及范围之广、力度之大、落地之实,前所未有,必将切实扩大台企台胞特别是基层民众的受益面和获得感。

认真学习“31条惠台措施”,加强分析、准确把握,推动党中央对台方针政策在江苏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实现苏台经济融合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深远影响。

大陆出台“31条惠台措施”意义深远

“31条惠台措施”的出台实施,充分展现了新时代对台工作的新气象、新作为,有助于进一步深化两岸经济社会融合发展,不断增进两岸同胞亲情和福祉。

给予“同等待遇”。在投资等经济合作领域中给予台商12项含金量高的同等待遇,对从事制造业、服务业、农业的台商均有实质性的利好。其中明确台企可参与“中国制造2025”,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基础设施建设、政府采购、国企混改以及“一带一路”倡议建设等,促进台企加快科技创新和产业转型升级,进一步迈向“互联网+工业”模式,更深度地融入大陆的产业链、供应链和价值链。

促进“心灵契合”。鼓励更多的台胞来大陆发展,并真正地把台胞当成“一家人”,让他们更加积极地参与到大陆各类评价体系乃至基层组织治理体系中,如开放台胞申请“千人计划”、“万人计划”和各类基金项目,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和项目评选、荣誉称号评选,以及社团、行业协会、基层工作等,促进台胞在大陆扎根发展,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意识,实现两岸同胞实现“心灵契合”。

开启“事实统一”。“31条惠台措施”顺应了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要求,初步形成了“涉台公共政策体系”,体现了大陆对台工作路径的新理念、新思维、新突破。从过去“局部惠台”“间接惠台”转变为直接面向并普惠台湾民众的“单项式融合”“全方位惠台”。突破了“在大陆”与“在台湾”的界限,让台胞在岛内也能参与大陆经济社会文化建设,分享大陆发展机遇。将未来国家统一后的“融合式公共政策”提前到统一前实施的战略举措,开启两岸“事实统一”的进程。

苏台经济融合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苏台经济融合发展的机遇与挑战并存,从机遇层面来看。一是产业基础扎实。苏台两地工业尤其是制造业发展已具备较高的水平和基础,工业配套体系较完整,出口竞争力较强,一些产品在国际上居领先地位。二是新旧动能转换。江苏制定《中国制造2025江苏行动纲要》,以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为切入点,以促进制造业创新发展为着力点,以推进智能制造和突破關键核心技术为主攻方向,把集成电路及专用设备,云计算大数据和物联网等15个产业作为实施突破的重点领域,推动实现制造大省向制造强省新跨越。台湾提出“生产力4.0发展方案”,重点发展新一代资讯技术,与“中国制造2025”进行对接,通过深度合作,提升两岸在国际产业链中的地位。三是创新要素集聚。苏台两地人力资源丰富,受教育程度高,国际化人才多,具备创新发展的人才优势。政策、资金、技术等因素也积累了较好基础,具备推动新一轮产业技术变革的基础条件和“弯道超车”的可能性。四是政策红利释放。“31条惠台措施”的主题是以同等待遇吸引更多台企、台胞来大陆投资、工作,随着各项措施在江苏全面落实、推陈出新,必将加速各个领域和产业要素在苏台之间的优化流动,扩大两地市场和社会的融合利基。

当然抢抓机遇的同时,不能忽视苏台经济融合发展可能存在的挑战。首先,经济增速减缓。江苏经济已从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短期内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台湾经济连续多年不景气,经济增长艰困。其次,发展困境明显。苏台两地产业同样面临“夹缝中求生存”境地,即前有发达经济体再工业化推动的高端制造业以及能源价格下降后重获竞争力的传统制造业,后有要素价格更为低廉的发展中经济体制造业,两端双向挤压,竞争压力空前。再次,同质竞争加剧。过去苏台两地经济合作形态多为简单的要素结合,即台湾利用技术设备结合江苏的土地、劳动力和资源。随着经济发展,江苏逐渐掌握了技术与管理经验,台湾却没能同步提升品牌、创意的高度,这导致了产业相似度增加,苏台两地产业同质化现象出现,继而产生竞争取代合作,甚至大于合作的不良态势。最后,在苏台企转移。兄弟省市和地区对引进江苏台资企业较为积极,特别是中西部地方政府给出更多的引资优惠政策,在苏台企可能会逐次转移。

深化苏台经济融合发展的对策建议

江苏是台商投资最活跃,台资企业最密集,两岸经贸交流最频繁的地区。江苏台资企业在大陆上市数量列大陆第一,江苏吸引利用台资占大陆台资总量的近三分之一,江苏台商投资、苏台两地贸易等各项指标多年在大陆保持领先地位。2017年,苏台贸易总额超过400亿美元,约占两岸贸易总额的五分之一。截至2017年底,江苏累计批准台资项目2.67万个,总投资千万美元以上项目6090个,实际到账台资747亿美元。持续推动苏台各领域交流合作,扩大基层民众和青年参与度,深化苏台经济融合发展空间广阔,潜力巨大,前景光明。

积极推动“31条惠台措施”落地。针对中央“31条惠台措施”,借鉴厦门“60条惠台举措”,结合江苏实际,倒排时间节点,抓紧研究制定配套细则,力争下半年推出“江苏惠台举措”,鼓励在江苏省内台商集聚的苏州、淮安、昆山等地先行先试。加大政策宣传力度,让广大台商知晓政策、了解政策、会用政策。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提高知识产权侵权成本,降低台资企业维权成本。支持台企参与江苏省内重点工程建设,为高新技术台企减税。推进台企与江苏高校开展技术领域合作,着力解决对苏台经济发展带动性强、影响力大的关键共性技术难题,提升创新能力和市场开拓能力。着眼江苏人口老龄化程度较高,加强苏台养老产业、医疗照护方面交流合作。发挥江苏教育资源丰富优势,放大对台商子女受教育的吸引力。

积极推动在苏台企加快转型升级。完善重点台企“一企一案”、诉求处理、企业援助等工作机制,切实帮助企业解决转型升级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加强与台湾权威机构和知名管理咨询公司合作,选择若干家条件成熟的台企进行转型帮扶试点,探索建立辅导企业转型升级的支持平台,为台企转型升级提供保障。支持臺企加强技术改造,淘汰落后产能,开展自主创新,提升品牌价值,推进金融创新,拓宽融资渠道,让广大台企在转型升级的过程中不断增强核心竞争力,觅得新的商机,实现企业高质量发展。

积极推动苏台联合打造产业联盟。推动苏台突破传统上以投资和贸易为主的合作形式,以发展智能制造、共同提升制造业国际竞争力为契机,形成关系更加紧密的产业联盟。坚持循序渐进、统筹推进,结合苏台的产业发展基础和方向,以云计算、智能机器人、半导体芯片、新材料、生物医药等为重点,以产业内龙头企业或行业协会为主导,整合企业、高校、研究机构和其他相关组织参与,先发展技术创新联盟和标准制定联盟,再发展产业链联盟和市场拓展联盟。

积极推动苏台深化现代农业合作。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坚决打好打赢脱贫攻坚战,围绕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充分发挥海峡两岸农业合作试验区与台湾农民创业园的示范引导作用,促进苏台农业合作迈上新台阶。出台扶持政策,鼓励引进台湾农业新品种、新技术,借鉴台湾先进的农业经营模式和管理经验,引导台资发展现代农业,建设高科技农业集聚区,农产品精深加工集中区,提升江苏现代农业发展水平。加强苏台农业交流合作,拓宽合作领域,提高合作层次,重点在设施园艺、精致农业、休闲观光农业建设和发展农民经济合作组织等方面开展全面合作,加速构建苏台农业合作新格局,实现苏台农业在合作中发展,在发展中提高,在提高中双赢。

积极推动台湾人才扎根江苏发展。探索建立江苏省海峡两岸人才交流市场,多渠道发布信息,积极吸引更多的台湾人才来江苏兴业发展。充分发挥江苏科教大省、人才强省的优势,积极为苏台两地高校深化交流合作营造环境、拓宽渠道,加强两地高校和教育类协会组织的对接,努力形成长效化、机制化平台,鼓励更多的台湾人才在江苏创业、就业,寻求更好的个人职业发展。对在江苏高校任职的台湾籍教师,学历学位、任教时间、学术成果等综合评价比较优秀的,可考虑纳入事业编制。

积极推动扩大苏台两地青年交流。继续推进台湾青年就业创业平台建设,充分发挥八家海峡两岸青年创业基地和两家海峡两岸青年就业创业示范点作用,从政策、资金、制度等方面为青年创新创业提供支撑。全方位、立体式地构建青年创业“孵化器”,为在大陆兴业的台商第二代、第三代,以及台湾年轻的创客、技术人才,有志于促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青年群体创造良好的营商环境。积极打造苏台青年文创合作平台,本着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共同理念,推动苏台青年在电影、动漫、网络等领域进行深入合作。积极举办海外台湾留学生长三角研习营、两岸青年就业创业暑期特训营等活动,切实推动苏台青年交流与合作,让青年成为苏台经贸合作的生力军。

(作者单位:江苏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责任编辑:张 杰

猜你喜欢
台资江苏大陆
水韵江苏
水韵江苏
水韵江苏
携手三十载,昆台融合共发展
冰之大陆
冰之大陆
图说江苏制造
冰之大陆
大陆的漂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