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仲谦
(厦门市特殊教育学校 福建厦门 361009)
Buhrmester指出,人际关系能力是个体发展亲密关系的能力,它是以认知和情感为基础,以实现个人目标、满足情感需要或增进人际关系为目的,在不同社交情境中表现出适宜、有效行为的一种社会能力[1][2]。人际交往能力对听障学生的学校适应乃至未来的社会适应具有重要作用[3][4]。听障学生的听力和语言障碍,限制了其人际交往能力的发展,极易导致其心理发展失调,甚至出现社会退缩行为。
已有的关于听障学生人际交往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对现实情境中听障学生人际交往状况的描述。如,陈雪英[5]调查发现,听障学生人际交往方面存在诸如嫉忌、猜疑、道德观念淡薄、部分聋高中生自控能力差,出现“性困扰”,义气用事、是非不分、自卑等方面的障碍。赵海萍[6]的调查结果为聋哑儿童中有45.2%的性格孤僻,不愿与伙伴一起玩。赵庆春[7]调查发现,听障学生的家庭交往状况不佳,表现在家长与听障学生之间没有共同的规范的交往工具,这些研究都表明听障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上的不足。对听障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现状的研究,探讨在新形势下听障学生人际交往发展的新特点,有利于为听障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发展的教育教学工作提供全新的视角,为推动听障群体文化发展,促进听障学生更好地回归主流社会,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被试。采取整班抽样方式,选取厦门市特殊教育学校初中和高中共125位学生,回收有效问卷107份,其中七年级27人,八年级16人,九年级23人,高一年12人,高二年21人,高三年8人,初中部共66人,高中部共41人,男生60人,女生47人,平均年龄14.55岁。
(二)工具。调查采用《人际关系能力问卷(ICQ-R)》该问卷由Buhrmester于1988年编制,王英春[1]等(2006)进行了修订。问卷共35个项目,包括发起交往、提供情感支持、施加影响、自我袒露和冲突解决5个维度。问卷为5点记分,从“完全不符合”到“完全符合”分别记做1~5分。问卷各维度的克伦巴赫A系数在0.70~0.81之间,重测信度在0.63~0.82之间。自编《听障学生基本情况调查表》用于调查学生的基本人口学信息。采用SPSS21.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一)听障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现状。对听障学生人际交往问卷的测试结果进行统计,选取王英春[1]等人在普校的调查结果进行比较(其中男生316人,女生339人,平均年龄13.4岁),两者进行比较,结果见表1。从表1和表2我们可以看到,听障与普校学生间的人际交往能力各维度均存在极其显著差异,不管男生还是女生,听障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在发起交往、提供情感支持、施加影响、自我袒露、冲突解决等各个维度上都显著低于普校学生。
表1 听障男生与普校男生在人际交往能力各维度之间的差异比较
表2 听障女生与普校女生在人际交往能力各维度之间的差异比较
(二)差异性分析。为了解听障学生在性别、初高中和城乡之间是否存在差异,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方法进行比较,结果见表3、表4和表5。
表3 听障学生人际交往总分及其各维度在性别上的差异比较
表4 听障学生人际交往总分及其各维度在初高中组别上的差异比较
表5 听障学生人际交往总分及其各维度在城乡间的差异比较
从表3和表4我们可以看出,人际交往及其各维度在性别和初高中组别之间均不存在显著差异,即听障男女生之间的人际交往能力差异不明显,初中和高中听障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差异也不明显。表5的结果表明,来自城镇和农村的听障学生间在人际交往总分、提供情感支持和冲突解决三个方面存在显著差异,来自城镇的听障学生的人际交往、提供情感支持和冲突解决方面的能力要高于来自农村的学生。
(一)关于听障学生与普校学生之间差异的讨论。听障学生的人际交往的总体水平要明显的低于普校学生,这可能是因为听障学生听力缺陷,伴随言语沟通上的障碍,局限了其沟通的人群和沟通的方式,无法进行有效人际交往关系的建立,特别是与健听群体之间的沟通交流上,听障学生缺乏相应的人际关系圈。从环境上看,人际交往是一个学习和模仿的过程,在早期的成长环境中,听障学生缺乏相应的学习指导,在自我意识出现后,他会觉察自己和他人的不同,会产生自卑感,进而导致退缩性行为的出现这一定程度上也限制了其交往能力的发展。之后在特殊学校的学习环境里,听障学生进入了聋人群体,这有利于其建立与听障群体之间的交流,但是这样的交流本身会受到聋人文化和交流方式的影响,较为封闭和单一,缺少丰富的语言和沟通方式,会对较高水平的人际交往能力发展造成不利影响。而普校的学生他们的整个成长过程,从身体到环境,他们可以持续学习人际交往的能力,如与人的语言沟通,待人接物等,他们有更多的机会去尝试和其他人交流,运用语言、表情、动作等进行人际交往,从一定程度上来说普校学生拥有更为广阔的交际圈,他们更容易得到了更多的尝试机会,并在各种尝试中学习与人交往的技巧,从而普校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要远远高于听障学生。这从一定侧面反应了听障学生的总体交往能力发展滞后,也反映出家庭、学校和社会为其提供的支持系统存在不足。
(二)关于听障学生性别之间差异的讨论。人际交往总分及其各维度在性别上不存在显著差异,说明了听障学生不同性别间的人际交往能力具有同质性,并未出现人际交往能力的性别分化。而王英春[2]等人在普校的调查表明:男生女生在提供情感支持、自我袒露和冲突解决三个维度上是显著差异的,女生在这三个维度上要明显高于男生,并认为这与男女生不同的人际交往特点有关,男女性别上的不同角色和身心特点决定了这样的差异。听障学生性别差异与普校学生调查之间的不同,可能与男女性别之间意识的分化不清晰有关,谭和平[8]等人的研究表明,听障学生性别角色识别的认知发展要显著滞后于普通学生,而性别角色的定位不够清晰,导致了男女生之间的性别角色差异不明显,反应在人际交往上,就会使男女生之间的人际交往能力差异不明显。听障学生在的人际交往的范围较为狭隘,因为长期共同成长,削弱了相互对性别的关注,从而使人际交往的性别差异不是很明显。另一种可能是与样本容量和样本的年龄有一定的关系,详细原因有待做进一步的调查研究。
(三)关于初高中学生间差异的讨论。人际交往总分及各维度在初高中学生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这说明初高中听障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存在“同质性”。这一方面有可能是人际交往可能存在“关键期”,进入初中之后,听障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就形成相对稳定的状态。另一方面也可能是特殊学校的学校环境,因其群体的单一性和相对稳定性,无法提供支持听障学生人际交往能力持续成长的外部环境,造成听障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滞后,具体原因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四)关于城乡差异的讨论。来自城镇的听障学生的人际交往、提供情感支持和冲突解决方面的能力要高于来自农村的学生。这可能与农村和城镇之间的环境文化差异有关系。因为城乡经济文化接纳度不同,城镇对听障学生的接纳度总体较高。农村家庭的家长往往本身也较容易被周围群体所歧视,他们也往往忽视给予孩子在人际交往中提供情感和实质性的支持,使得听障学生往往感觉较为孤立无援,同时因为语言上的限制,也局限了向他人提供情感支持的方式方法。在解决人际冲突的过程中,他们因为得不到有效的支持和良好的榜样示范,往往会采取退缩或者攻击性行为,来维护自身的安全感。
(一)听障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及其各维度均显著低于普校学生,听障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堪忧。
(二)来自城镇生源的听障学生在人际交往总分、提供情感支持和冲突解决显著高于农村生源学生,在性别、初高中组别之间,人际交往及其各维度均不存在显著差异。
(一)激发主动交往的内在动机。对于听障学生来说,良好的人际交往可以帮助他们树立信心,形成良好的自我归属感,塑造积极的自我人格。听障学生对人际交往的需求较为强烈,渴望自身有较好的人缘,能有很多好朋友,然而关系的加强必须要求自身在关系中积极主动,并能够适时调整。这其中也有一部分学生内心有强烈的交往意愿,但是因为家庭教育、自身性格、交往方式方面的原因,不能很好处理人际关系,或者在人际交往中表现出退缩性,这就需要进行针对性的干预。一方面让其认识到交往的重要意义,激发其交往的动机,同时也让他看到自身存在的不足,能够积极寻求改变,另一方面就是引导其去实践中学习,和更多的同学接触,在扩大人际交往圈的同时,也从较高质量的交往中,取长补短,认识和体会到人际交往带给自身的能力的提升和归属感增强,从而形成良好的人际互动循环。
(二)创设鼓励交往的交流环境。在家庭环境中,应该从小开始,创设良好的人际交往环境,鼓励孩子和周围的孩子和自己的兄弟姐妹积极交往,通过游戏互动,帮助孩子认识到交往的基本原则,对于好的交往行为,家长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促进其良好交往行为的产生与保持。在学校环境中应该提倡和鼓励学生之间积极互动,提升交流互动的频率和质量。学校可以从课程设置上,开设一些交往类课程,帮助学生训练提升交往的基本技能,包括待人接物的礼仪、倾听和语言的技巧等,这些有利于帮助学生解决自身人际交往中的难题和困扰。一些课程或活动甚至可以考虑打破学校、班级、年段、性别、师生之间的界限,让不同学生之间、师生之间能够形成交流合作的氛围,鼓励和引导学生表达自我,同时也能接纳和听取他人意见,为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提升和发展创造机会。
(三)搭建健康安全的网络平台。随着科技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手机进入到听障学生的生活,可以为听障学生网络互动交流平台,在平台上可以加设普校学生和兄弟学校的学生,这样既能够增加学生建立和训练人际沟通,也能够让听障和普校学生之间建立一个沟通的桥梁,增进他们的相互了解,跨出聋人圈,通过网络的便捷性建立积极的人际互动,为将来更好地融入社会打下基础。通过建立积极健康安全的网络互动平台的同时,可以尝试建立多类型学校的活动,增加现实场景中的人际互动交流,如夏令营等活动,这样可以把现实和网络有机结合,更好地帮助和促进听障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提升。
听障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发展对其最终能够顺利融入社会,更好地适应主流社会具有重要意义,面对当前听障初高中学生人际交往能力上的不足,从学校、家庭到社区,我们应该更好地运用当前的技术手段,创造更多的人际交往机会,为听障学生提供了更为广阔的人际交往圈和更多的人际互动训练机会,促进听障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得到更好的提升与发展。
[1]王英春,邹泓,屈智勇.人际关系能力问卷(ICQ)在初中生中的初步修订[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6,20(5):306-308.
[2]王英春,邹泓.初中生人际关系能力的发展及其与人格的关系[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9,17(1):59-61.
[3]Nelson,JulieA.Peterson,Caldarella,Paul,Young,K.Richard,Webb,Natalie.Using Peer Praise Notes to Increase the Social Involvement of Withdrawn Adolescents[J].Teaching Exceptional Children,2008,41(2):6-13.
[4]Hagopian,LouisP.Kuhn,DavidE.Strother,GeriE.Targeting Social Skills Deficits in an Adolescent with Pervasive Developmental Disorder[J].Journal of Applied Behavior Analysis,2009,42(4):907-911.
[5]陈雪英.聋高中生人际交往障碍及辅导策略[J].现代特殊教育,2000,(3):27-28.
[6]赵海萍,俞维.银川市聋哑儿童一般状况调查[J].宁夏医学院学报,1999,21(5):377-378.
[7]赵庆春.农村新入学聋儿家庭交往的调查研究[J].现代特殊教育,2006,(Z1):45-47.
[8]谭和平,昝飞.听障学生与正常学生性别角色识别的比较研究[J].心理科学,2006,29(6):1456-14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