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产教深度融合的高职实践基地建设

2018-07-05 13:10蔡丽巍
教育与职业(下) 2018年11期
关键词:实践基地产教融合高职院校

[摘要]文章首先分析了高职实践基地管理模式及运作制度中存在的问题:资金缺乏,校企合作趋于表面化,实践技术队伍与承担任务不相适应。然后论述了基于产教深度融合的高职实践基地管理模式及运作制度的探索与实践:拓宽资金筹集渠道,确保教学设备的齐全与更新;建立互利共赢的工作室机制,构建校企经济共同体;引入“双师型”教师评价机制,健全完善基地考核激励机制;整合资源,科学规划,突出全方位人才培养。

[关键词]产教融合 高职院校 实践基地 运行制度

[作者简介]蔡丽巍(1970- ),女,河南偃师人,江苏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江苏 无锡 214153)

[课题项目]本文系江苏省2015年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基于产教深度融合的高校创业实践基地运行与管理的研究与实践”的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编号:2015JSJG535)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8)22-0110-03

一、引言

所谓产教深度融合,是指将高职院校的专业建设与企业的生产管理联系在一起,学校和企业联合开发具有产教特色的实践课程,实现学校和企业的深度对接。2014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提出了“产教深度融合、中职高职衔接、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的现代职业教育发展战略,拉开了我国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新模式的序幕。为此,我国高职院校纷纷寻求与企业合作,创新教学管理模式,推行实践基地教学,强化人才实践能力培养。

放眼全球,在部分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国家,校企合作已经成为人才培养的长效机制。例如,实行职业教育 “双元制”的德国,实践基地的建设与管理得到了政府、行业、企业在法规、资金上的大力支持。纵观国内,关于“产教融合实践基地建设”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建设原则、建设途径等方面。例如,何燕、刘国联等人认为,在高職院校中建立实践基地有助于将理论培养与实践锻炼融为一体,与企业的人才需求无缝对接,为企业输送具有较强专业能力和良好职业素养的综合型人才。李黎明认为,实践基地建设应该坚持投资主体多元性原则、市场性原则、产学研结合原则、效益性原则、规范性原则、先进性原则、适应性原则。林锋、梁小婉认为,校内生产性实践基地建设应当遵循“调研优先、理念先进、互利互赢和制度保障”的原则,其基本思路是“筑巢引凤、优势互补、校企联动、产学合作”。江春然、张玉玲等指出,基于校企合作的校内生产性实践基地建设的运行模式有两种:一是企业主导型,包括订单培养型、企业赞助型、校方品牌型;二是校方主导型,包括承接加工型、技术推广型、筑巢引凤型、创业孵化型。就国内实践基地建设的研究与实践来看,产教深度融合的建设思路已经形成共识,但仍然存在不足。

二、高职实践基地管理模式及运作制度中存在的问题

1.资金缺乏。(1)基地建设所需资金量大。实践基地是实施实训教学过程的场所,它具有学生受训所需要的各种软件和硬件要素,因此,需要投入大量资金用于专业化设备设施的购买与维护。然而,资金短缺一直是困扰我国高职院校变革与发展的首要难题。(2)资金来源渠道单一。各级政府的财政拨款是高职院校资金来源的主要渠道,但是一直以来,政府财政投入远远不能满足高职教育发展的需要。与此同时,企业参与院校教学的自主性不强,主要原因是当前产教融合机制下企业所需投入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较多,无形中增加了企业成本。这种高投入、低回报的合作模式严重影响了企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得企业不愿意为人才培养额外提供资金支持。

2.校企合作趋于表面化。近年来,我国各高职院校虽然纷纷建立了实践基地,但是校企合作限于浅显的表面,产教融合流于形式。究其原因主要有:第一,学校和企业之间的交流沟通不够,导致校企合作大多建立在双方自身短期的利益目标之上,缺乏长期合作的有效支撑。同时,花大力气建成的实践基地,也缺乏合理有效的利用,相关管理和运行机制僵硬老化,发展的后劲不足。第二,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案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突出,使得学校在实践教学部分缺乏与企业的主动交流与合作。第三,大多数院校的实践基地仅仅满足了教学功能,为教师教学、学生技能训练提供基础服务,而与企业、社会之间的互动有限。校企互动不足,导致学校教学与企业实际需求脱节。

3.实践技术队伍与承担任务不相适应。首先,教师队伍“重文轻武”。我国高职院校教师大多是从高校毕业之后直接进入高职院校担任教学工作,缺乏企业工作经历,对企业的工作流程、技术应用范围以及人力资源要求并不熟悉,也不了解不同企业内部的运作环境与绩效考核标准。因此,教师在授课时多囿于书本理论,照本宣科,导致企业对教师实践教学的认同度普遍偏低。其次,实践基地管理队伍专业性不足。实践基地管理人员在进修、待遇、职称评定等方面未得到学校应有的重视,这严重挫伤了教师承担实践基地管理与维护责任的积极性。

三、基于产教深度融合的高职实践基地管理模式及运作机制

1.拓宽资金筹集渠道,确保教学设备的齐全与更新。对于高职院校而言,实践基地建设的主要任务在于如何充分利用已有资源,在依靠政府资金扶持的同时,发挥自身优势,吸引企业、社会对实践基地的关注与投入。借鉴企业组建的原理,依托实践基地创设不同的引资项目,吸引社会资本的进入,而相关项目则需由资金投入方与筹建基地的组织方协商,共同开发,合理分配利益,实现利益共享;当个人和企业为高职实践基地无偿提供资金支持或物资赞助时,要及时给予精神上或物质上的奖励。除此之外,学校要建立专门的社会资金管理机制,将社会资本直接运用到教学设备的更新上,加强资金监管核查,妥善处理校内外实训基地出现的各类难题,为教学活动提供坚实的设备支撑。只有将教学设备运用好,才能真正锻炼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让学生在学习新知识的同时掌握前沿技术,从而为企业培养适合的人才。

2.建立互利共赢的工作室机制,构建校企经济共同体。《决定》中明确指出:“各地政府要支持企业建设兼具生产与教学功能的公共实训基地,对职业院校自办的、以服务学生实习实训为主要目的企业或经营活动,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享受税收等优惠。”高职院校应借助校企工作室这一平台,加强与企业合作,了解企业需求,这样才能使发展方向更加清晰明朗。

学校是人才培养的基地,唯有引进企业的工作流程和人才管理模式,才能让专业发展和人才培养更具方向性和针对性。企业为学校提供技术参谋和实践指导,学校为企业输送对口人才。建立校企工作室,不仅能极大地调动学生、教师和企业各方参与的积极性,也有利于实现校企双方的资源共享和成果共享。政府应对校企工作室项目给予免税优惠,予以扶持。

校企工作室的建立,有利于激发教师的主观能动性。教师唯有与时俱进,深入社会和企业之中,积累丰富的实践经验,才能提升教学效果。校企工作室的建立,让学生更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专业水平和社会需求现状,从而做好职业生涯规划,选择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校企工作室的建立,降低了企业的人力资源培训成本。总之,校企工作室的建立为产教深度融合提供了必要条件,实现了企业、学校、学生三方共赢。

3.引入“雙师型”教师评价机制,健全完善基地考核激励机制。首先,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当前,我国高职院校专任教师存在理论能力强、实践能力弱的特点,对企业的人才结构、专业技能需求、内部管理流程和考核标准等知之甚少。因此,必须对现有专任教师进行岗位培训。高职院校只有在确保教师掌握企业相关业务技能和流程规定的基础上,才能以企业人才需求为导向,调整教学计划与课程设置,从而使专业教学真正为企业的生产管理服务。此外,要实现产教深度融合的发展目标,还需对教师入职资格做出严格要求。高职院校专任教师不仅要具备教师的一般素质,也要具有相关行业工作经历,即拥有深厚的知识储备和丰富的实践经验。

其次,健全教师绩效评价与激励机制。对于实践基地管理要建立层次分明的责任体系,严格规范各项工作标准和考核指标。同时,建立健全绩效考评体系,定期对基地建设与管理工作进行考核。引进现代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将教师参与实践基地建设与管理、开展实训教学内容改革、开发实践训练项目的情况纳入个人绩效考核内容,并对各院系所属实践基地的利用与开发情况进行综合评估,针对成绩突出的集体和个人给予表彰,以此激励教师和实践基地管理人员加强对实践基地的利用与维护。

4.整合资源,科学规划,突出全方位人才培养。首先,整合资源,实现共享。在高职院校中,资源共享主要包括两点:一是实践基地的仪器设备和实训成果;二是实践基地管理经验。一方面,学校要对公共资源实行集中化管理(统一委托管理中心)。其中,专业资源要优先满足本专业的教学要求。使用单位可提前向管理中心申请,再由管理中心统一调配,从而满足各方需求,实现资源共享,避免资源闲置或浪费。另一方面,学校要致力于信息化建设,打造统一的信息化平台,建立数据库,供全校师生学习、借鉴和参考。

其次,创新教学机制。在实践基地的教学过程中,全面按照企业的管理规范和操作流程要求学生,并制定相关教学规范,将学生的学习过程变成仿真的工作过程。将企业实践作为教学内容,有利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念、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

[参考文献]

[1]裴有为.对高职实验与实训场地建设及有效利用的探讨[J].职业教育研究,2006(2).

[2]申东新,夏雪.高职院校企业实训基地建设的思考[J].河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4).

[3]李坚利.高职教育实训基地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职业技术教育:教科版,2003(22).

猜你喜欢
实践基地产教融合高职院校
大学生校外实践基地建设实践与体会
科学利用实践基地 搭建体验平台
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双师型”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研究
校企协同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机制
产教融合提升课程有效性的思考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
全球化背景下高职院校韩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多元智能理论视角下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研究
浅谈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完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