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视域下高职院校建构协同育人平台的逻辑理路

2018-07-05 12:57徐向飞
教育与职业(下) 2018年11期
关键词:协同育人课程思政高职院校

[摘要]文章从“课程思政”的视角,首先阐述了高职院校建构协同育人平台的理论依据:育才理念与育人理念的融通、课程整体性与课程协同性的共通、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贯通。然后分析了高职院校建构协同育人平台的基本原则:政治性原则:坚持办学正确政治方向;同向性原则:“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求实性原则: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最后提出了高职院校建构协同育人平台的现实路径: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勇于创新,发挥协同育人的主渠道功能;拓展“课程思政”渠道,无缝对接,探索协同育人的多元化路径;打造“浸润育人”平台,润物无声,涵养师生正向价值;建设优质队伍,同心同力,强化协同育人工作保障。

[关键词]课程思政 高职院校 协同育人

[作者简介]徐向飞(1979- ),男,江苏睢宁人,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硕士。(江苏 无锡 214153)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7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社会思潮对大学生影响的跟踪分析及有效引导研究”(项目编号:17YJA710031)的阶段性成果,并得到了2018年江苏高校“青蓝工程”的资助。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8)22-0084-06

随着新媒体、新技术的发展,各种文化、价值观并存的现象冲击着大学生主流价值观的形成,也给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带来新的挑战和机遇。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①以树人为核心,以立德为根本,明确人才培养目标,立足课程改革,厘清建构协同育人平台的逻辑理路,对于高职院校培养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有着重要意义。

一、高职院校建构协同育人平台的理论依据

(一)育才理念与育人理念的融通

2018年5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指出,“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人才培养一定是育人和育才相统一的过程,而育人是本。人无德不立,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这是人才培养的辩证法。”②从教育理念出发,厘清育才理念与育人理念的辩证关系是建构协同育人平台的首要问题。育才理念,倡导以知识教育为重点,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对高等教育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对科学知识和卓越人才的渴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强烈。”③职业教育是科学知识和实践型人才产生的热土,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必须是掌握现代科学文化知识的高素质人才。育人理念,提倡以德行修养为前提,筑牢思想价值根基。德行,是指一个人所具有的理想信念、道德修养、人格品质的总称,也就是一个人所信奉和践行的价值观念。在职业教育改革发展过程中,加强德行修养在实质意义上就是要引导广大青年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觀、人生观、价值观。在教育过程中也只有把道德置于人才培养的特殊高度,将道德教育贯彻到人才培养全过程,才能真正培养出对国家、社会、人民有用的人才。

坚持育才理念与育人理念的融通,以全面发展为归旨,培养富有理想、品德高尚、技能一流、充满活力的应用型人才是高职院校的首要职能。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④高职院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要处理好育才与育人之间的关系,从培养技能型人才转向培养德才兼备型人才。

(二)课程整体性与课程协同性的共通

马克思主义认为,整体性原则是系统方法的核心。整体论要求人们从对事物的属性认识进入到“组织性”“相关性”“有机性”的认识,从对事物的单向研究进入到多向研究,从线性研究进入到非线性研究,从而开拓对事物整体性研究的新领域。学校课程的价值不是单一存在于某类或某一课程之中,而是普遍存在于这种整体性课程体系之中。协同论认为,各个系统虽然属性不同,但是在一定条件下各系统之间可以存在相互影响或合作的关系,即协同关系。“系统能否发挥协同效应是由系统内部各子系统或组织的协同作用决定的,协同得好,系统的整体性功能就强,就能产生‘1+1>2的协同效应。”⑤人才培养是一个开放、复杂的系统,在专业设置、学科建设、校园浸润文化、管理制度方面都要有时间、空间和功能上的有序结构。各个要素之间相互合作、配合,减少各个专业、学科和课程之间的矛盾或冲突,以协同性增加人才培养的实效。

坚持课程整体性与课程协同性的共通,就是要在专业课程和人文素养课程之间寻找契合点。“个体之间存在着本原的内部联系,活在个体之中的是同一个存在者;但每个个体又都按各自特殊的方式去体现同一个存在者,因此它们是存在者的样态。同时,正是这种‘基因同一性,使它们的交往成为可能,并从而体现和生成整体的统一。”⑥高职院校课程的“基因同一性”就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推动“思政课程”走向“课程思政”,就是推动全员育人的具体实践,是一种整体性的思想政治工作观,源于2016年上海教育领域围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提出的概念,倾向于建立“360?熔炉式”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模式。课堂教学过程本身就是最主要的育人途径,实现从“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的转变,有助于突破将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单一集中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孤岛式”育人理念,有效缓解思想政治理论课和专业课在功能、地位等方面的现实矛盾。

(三)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贯通

教育学理论认为,从教育功能的呈现形式上,教育可以划分为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显性教育偏重于理论的灌输,有着严格的教学标准、教学计划、教学目标等,作用于人们的知识层面和行为层面,对一个人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起着关键作用;隐性教育作为非正规的教育因素,强调巧妙地渗透,作用于人们的思想层面和心理层面,对一个人思想品德的形成起着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两者相互依存、相互补充,缺了任意一个教育方法都不完整,不能达到最优效果。

高职院校德才兼备的应用型人才是显性教育因素与隐性环境因素长期作用和影响的结果。坚持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贯通,一方面,要坚持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相互依赖、互相促进和相互补充。“如果说显性课程是学校教育中有计划、有组织地实施的‘正式课程或‘官方课程的话,那么隐性课程则是学生在学习环境(包括物质环境、社会环境和文化体系)中所学习到的非预期或非组织性的知识、价值观念、规范和态度。”⑦显性课程具有公开性特征,注重课堂讲解、宣传和学生的知识接受,能够目标明确地引导教育对象的发展方向;隐性课程具有潜隐性特征,注重课堂外的环境熏陶、活动引导和学生的情感启发,能够有效调动教育对象的学习热情,潜移默化地影响教育对象的道德观念和价值选择。一般来说,显性课程会在发展和完善中形成一定的知识和经验积累,同时也会出现相应的空缺,这就会促进隐性课程的发展;反过来,“隐性课程又会为显性课程提供直接经验的或社会政治、价值体系等的支柱,在隐性课程布下的‘天罗地网中不断向学生传授形式化的知识体系。”⑧处于不断互动调整中的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只有联合在一起,共同发挥作用,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发展。另一方面,必须重视人才培养过程中网络媒体、校园环境、党团活动以及教师群体等外在因素的影响。其中,网络媒体作为新时代形成的大环境,已经融进很多人的思想观念和具体行为中,潜移默化地影响人们的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

二、高职院校建构协同育人平台的基本原则

(一)政治性原则:坚持办学正确政治方向

“每个国家都是按照自己的政治要求培养人的,世界一流大学都是在服务自己国家发展中成长起来的。”⑨政治性原则是高职院校建构协同育人平台首要的、根本的原则,就是要求高职院校必须坚持办学正确政治方向。作为高职院校,“培养什么人”必须坚持政治过硬、技能一流、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育人目标;“怎样培养人”必须坚持将思想政治工作贯穿育人全程,提升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为谁培养人”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为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建设者和接班人。当前,坚持协同育人工作的政治性原则,是紧紧围绕认真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这个主题开展教育教学,更好地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大学生头脑,深化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历史必然性和科学真理性、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的认识,实事求是,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地观察和分析世界,真正搞懂面临的时代课题,深刻把握世界发展走向,认清中国和世界发展大势,从而深刻感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最新理论成果,形成大学生成长时期重要的理论基础和政治素养。

(二)同向性原则:“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

同向性原则是高职院校建构协同育人平台的价值准则。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⑩同向同行,体现了“合目的性”“合规律性”的统一。

“合目的性”,就是在价值目标上各个要素的目标和标准都是一致的。协同育人平台的建构从根本上说是坚持以学生为本,其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学生。因此,要实现教育教学各环节协同育人,就需针对不断变化的学生特点和学生需求,把握学情,以问题为导向,分析和研究學生所想、所感、所惑,抓住以学生为本这一原则,提升教学的亲和力与针对性,实现思想价值引领课堂教学全程的目标,使课程育人“切实管用”。规律是对事物内在联系的深刻把握,只有遵循规律,才能切实增进育人实效。

“合规律性”,就是高职院校立足立德树人这一目标建构协同育人平台,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遵循教书育人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高职院校深入分析大学生思想观念、价值取向、行为方式,把握学生心理发展规律、接受机制和成长成才规律,使各类课程既能针对学生思想发展的实际,又能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的重大现实问题进行解疑释惑,引导学生以开放、积极的心态认识世界,以客观、包容的标准看待中国的发展,不断树立对社会主义发展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

(三)求实性原则: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一重大政治判断对新时代高职院校以学生为本的人才培养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具体来说,就是要在新任务、新时期、新形势下,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让协同育人在与时代同步中“活”起来。

随着网络媒体的迅速发展,多元文化不断碰撞,新自由主义、民主社会主义、普世价值等社会思潮相互交锋,对大学生的政治认同和价值建构产生不良影响。当前,“95后”“00后”大学生是接受新鲜事物的先行者,他们思维活跃、视野开阔,个性鲜明、紧跟时代。但是,由于在某种程度上缺乏对网络信息的分析和辨别能力,他们的价值取向容易受到一些不良网络社会思潮的误导。因此,教师必须要紧跟时代脚步,研究学情,运用新媒体、新技术,学会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问题,从而实现最佳的教育效果。

三、高职院校建构协同育人平台的现实路径

(一)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勇于创新,发挥协同育人的主渠道功能

在高职院校育人过程中,思想政治理论课既是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主阵地,也是培养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主渠道。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11,这一重要论述为加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指明了方向和途径。

1.重视教材变革,与时俱进,反映最新成果。要使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产生亲近感、亲切感,拉近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大学生的距离,就必须在教材编写上下功夫。通过教材形式的变革,编写出形式新颖,学生能读得进、记得住、用得上的好教材。自《〈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实施方案》实施以来,全国思想政治理论课要求统一使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编写的教材,这保证了教材的权威性、科学性。但是该教材由于较多地运用学术话语、文件话语和书面话语,过于理论化、概念化和抽象化,在一定程度上缺乏对大学生的吸引力和感召力。另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内容必须与时俱进,及时反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新实践。但是由于时间差等因素的存在,该教材出现内容滞后等问题。因此,高职院校必须要创新形式、创新体例,编写出与统编教材相配套的具有院校特色的本土化实践教材,以弥补、丰富统编教材的不足,提升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亲近感和获得感。

2.转化教学内容,丰富饱满,符合学生认知规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要提升亲和力,就必须在教学内容上下功夫,切实提高到课率、抬头率和满意率,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入耳、入脑、入心”打开通道。一方面,注重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教师要遵循教学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关注理论逻辑、认知逻辑、生活逻辑,注意生活化与理论化的结合、“是什么”与“为什么”的统一,回应大学生关心的社会热点、疑点和难点问题。例如,帮助大学生深刻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8个明确”的丰富内涵、“14个坚持”的基本方略。另一方面,注重教材话语体系向教学话语体系转化。教师在吃透教材理论的基础上,融会贯通,贴近实际、贴近生活,将教材的书面语言转化为教学语言,以理论功底、学术涵养、风趣语言吸引学生,切实体现理论的力量、语言的魅力,提升教学的吸引力、亲和力和说服力。

3.突出问题意识,注重引导,营造平等对话氛围。“问题就是时代的口号,是它表现自己精神状态的最实际的呼声。”12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要提升针对性,就必须突出问题意识。只有深入调查了解大学生关心的热点、难点、焦点问题,才能对大学生的思想状况有全面了解。大学生是生活于“互联网+”时代的年轻群体,社会的巨大变迁给他们的价值观、思维方式和心理特征带来深刻的影响,客观上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熟悉和把握大学生的思想实际和现实生活需求。可以通过发放调查问卷、开座谈会、网络论坛交流等形式摸清学生对本门课程的认识程度和思想需求,为有的放矢的课堂教学打下良好基础。同时,应当把教学的话语权还给学生。通过师生之间平等的对话,创造出理性的“共同发声”的课堂。

(二)拓展“课程思政”渠道,无缝对接,探索协同育人的多元化路径

落实同向同行,就要强化全方位、全过程、全员育人理念,“通过学校的课程设置、通过教师的课程教学及相关活动来达到育人的目的。” 13在这个意义上说,高职院校教师应自觉根据课程性质和内容进行科学取舍,结合思想教育,引导学生养成高尚的理想和情操。

1.转变教育理念,打破界限,实现全方位育人目标。高职院校要转变课程论的传统观念,在各类课程中增强育人意识,坚持课程多元性与育人全面性的统一。具体来说,一是“充分把握课程内容的学术性与育人目标的价值性的统一性”14,把各类课程看成一个教学共同体,从战略高度建构思想政治理论课、综合素养课程、专业教育课程“三位一体”的协同育人平台,解决好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二是根据专业内涵、学科特色,打破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和综合素养课程的界限,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综合素养课程之中,培养大学生的价值选择能力、是非辨别能力、明荣辨耻能力。

2.坚持问题导向,深入研究,形成科研育人新格局。马克思曾经深刻地指出,主要的困难不是答案,而是问题。高职院校必须坚持问题导向,推进跨学科开展“课程思政”协同研究和实践,提高全员育人水平。如前所述,很多专业课教师存在着将思想政治工作育人功能归结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认识误区。因此,应贯彻科研育人的理念,推动以职业道德、企业伦理研究为重点的“课程思政”协同研究和实践,直面新形势下人才培养方面的问题和挑战。

(三)打造“浸润育人”平台,润物无声,涵养师生正向价值

“浸润育人”平台的建构源于教育学隐性教育理论。高职院校要搭建团学组织、人文艺术校园、网络思想政治理论课等平台,广泛开展以理论学习、文艺审美、学术科技、创新创业等为基本内容的校园文化活动,以提升育人实效。

1.注重校训精神,涵育价值,体现文化熏陶的作用。“一种价值观只有具备了人格化、形象化、具象化的形式,才能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15校训是高职院校办学精神和人才培养理念的高度概括和集中体现,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天然载体。高职院校要让校训精神活起来,就需将校训精神融入育人之中,使校训精神成为全体师生学习、工作和生活的基本价值取向。

2.改进校园环境,彰显特色,规范隐性育人的功能。校园环境包括校园的硬环境和软环境两个方面。这里所讲的主要是校园的硬环境,即校园的一草一木、一楼一景等。高职院校极具特色的建筑物、装饰物等,如行业楷模塑像、杰出校友墙,都在时刻发挥着隐性育人功效,规范着校园师生的价值选择、外在行为。

3.拓展社团活动,发挥优势,形成健康向上的氛围。高职院校要结合自身的专业、学科特色,拓展学生社团活动。例如,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纪念庆典活动,传播主流价值,增加学生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4.适应时代发展,借势融合,建构网络推广平台。形成良好的网络舆论氛围,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重要手段。高职院校要适应新媒体、新技术的发展,积极建设网络推广平台,如微信公众号,将时事新闻、思政教育和校园文化活动等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融入学生的日常生活,实现全方位育人。

(四)建设优质队伍,同心同力,强化协同育人工作保障

教育协同需要教师协同来完成。“时代越是向前,知识和人才的重要性就愈发突出,教育和教师的地位和作用就愈发凸显。”16建设政治素质过硬、业务能力精湛、育人水平高超的高素质教师队伍是高职院校协同育人工作的关键。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不仅要“授业”,更重要的是“传道”。“授业”是教师的职业角色功能,“传道”是教师的政治角色功能。面对社会思潮的多元化,绝大多数教师具有理论自觉,能够“种好责任田”,但是不能否认,有少部分教师只重视自身的职业角色,而忽视了自身的政治角色。例如,有的教师由于受拜金主义、实用主义的影响,盲目追求物质利益,导致正常的教学计划受到影响。因此,提升师德修养,强化素质,建设政治素质过硬的队伍至关重要。

[注释]

①③⑩1112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376,376,378,377,342.

②⑨习近平.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光明日报,2018-05-03.

④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N].人民日报,2017-10-28.

⑤高松元.基于协同论语境下的高校科研管理变革[J].科技管理研究,2010(13):131.

⑥孙慕天,(俄)И.З.采赫米斯特罗.新整体论[M].哈尔滨:黑龍江教育出版社,1996:198.

⑦张华.课程与教学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310.

⑧靳玉乐.潜在课程论[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6:44.

13刘建军.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育人格局[J].思想理论教育,2017(3):16.

14高国希,叶方兴.高校课程体系合力育人的理论逻辑[J].中国高等教育,2017(23):13.

15杜玉波.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践行,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发展[J].思想教育研究,2015(2):4.

16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Z].人民日报,2018-02-01.

[参考文献]

[1]靳诺.立德树人: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和时代使命[J].中国高等教育,2017(18).

[2]高德毅,宗爱东.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从战略高度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J].中国高等教育,2017(1).

[3]杨兴林.关于高校立德树人问题的思考[J].重庆高教研究,2018(1).

猜你喜欢
协同育人课程思政高职院校
课程思政下的民办高职院校师生关系构建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课程思政下的民办高职院校师生关系构建
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在大学生就业工作中的作用研究
专业教师与思想政治教师协同育人机制研究
协同育人视角下高校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
全球化背景下高职院校韩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多元智能理论视角下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研究
浅谈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完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