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茂波 王思言
[摘要]新时代背景下职业教育校企深度合作的发展目标为培养适应社会转型发展的公民,积累匹配产业结构调整的技能资本。我国职业教育面临校企合作主体内生动力不足、全面育人功能缺失、相关利益主体权责不清、合作领域单一的发展困境。深化职业教育校企合作,需要社会转型、产业升级、政策引导、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等动力驱动,从建设校企一体化育人平台、明晰相关利益主体所需承担的权责利、扩宽校企合作领域、构建多元融合的评价标准四方面来加以实施。
[关键词]新时代 职业教育 校企深度合作
[作者简介]胡茂波(1975- ),男,湖北鹤峰人,湖北工业大学职业技术师范学院,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王思言(1992- ),女,湖北武汉人,湖北工业大学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在读硕士。(湖北 武汉 430068)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8年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重点项目“湖北省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转型发展研究”的階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18D036)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8)22-0012-06
面对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对人才的诉求与技术技能型人才素养的偏差,我国必须增加技术技能型人力资源的存量,不断实现质量提升及结构优化。技术技能型人力资源结构与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匹配,彰显了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必要性,凸显了新时代背景下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性。职业教育应明晰发展定位,由规模扩张转向内涵式发展,搭建优质高效的校企合作平台。职业教育要与企业深度融合,形成职业院校与企业有机结合的育人主体,培养适应社会转型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技术技能型人才。
一、新时代背景下职业教育校企深度合作发展的目标
1.培养适应社会转型发展的社会公民。当前社会转型发展建立在经济转型的基础上,以协调社会结构作为中心,力求推动城乡居民公共服务水平趋于一致,促进个人潜力的长远发展。新时代的社会转型发展应向更加开放融合的现代社会变迁,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从规模扩张向质量提升变化,这意味着现代开放的社会管理体系的完善,实质是我国社会的跨越式发展。当代社会的转型涉及领域已由经济领域蔓延到社会领域。“在数量型增长向质量型增长转型的过程中,由于经济利益格局发生了变化,经济增长主体的行为博弈也发生了调整,相应要求经济增长的政策也做出调整。”①随着人口红利时代即将过去,传统的劳动力结构已经无法满足现实需求,体力劳动力需要向技术技能型人力资源转型。职业教育改革需要顺应社会转型发展的需求,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优化培养模式,造就适应社会转型发展的社会公民。校企深度合作需提升新时代的社会公民文化素质和创新知识,促进社会公民的全面发展,从而适应社会转型发展。
2.积累匹配产业结构调整的技能资本。当前中国经济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关键期。现代产业结构从劳动密集型向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转型,推动着就业结构的调整。“第一产业的发展与其吸纳的就业人数相比,显得不足,农业劳动力迁移趋势明显;而第二产业的发展则超出其吸纳就业的能力,工业劳动力明显不足;第三产业的发展则相对均衡。”②其中,钢铁、有色金属、石油化工、煤炭、建材行业存在严重的产能过剩问题,直接制约了产业结构调整。如何解决产能过剩,成为当前产业结构调整的首要任务。为了适应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政府提出“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一带一路”等重大国家战略,为职业教育创造新的发展机会。“要重视劳动力培训和素质提高,完善创新人才的管理制度,为新兴产业的发展和创新型经济的形成提供高端人才的支持,最终通过劳动力供给结构升级来保证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的实现。”③新时代背景下职业教育要与企业深度合作,形成职业院校与企业的命运共同体,为培养高质量的技术技能型人才提供重要平台。
二、新时代背景下职业教育校企深度合作发展的困境
1.校企合作主体内生动力不足。当前校企合作受到多方因素的影响,校企合作仍处于浅层次合作状态,甚至出现“壁炉现象”。“职业院校往往是校企合作的发起者和计划的制定者,企业通常被动接受或者选择性执行,结果导致实践教学计划与实际工作岗位不一致,专业的人才培养与企业的用人需求不一致。”④企业消极的合作态度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目前,“壁炉现象”已成为制约校企合作深度发展的掣肘。“基于企业社会责任理论,审视校企合作壁炉现象的根源,在于企业社会责任意识不强而导致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不高。”⑤企业之所以表现被动,其主要原因是内生动力不足,校企合作主要依赖领导者的人脉关系维系,合作过程存在着太多的不确定性因素。企业作为校企合作的主体,其人力、物力以及财力投入势必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企业股东的相关利益,并且短期内不一定能为企业创造收益,导致企业的主动性难以提高。新时代背景下职业教育校企深度合作需要改变松散的合作模式,让校企合作成为企业发展的资本,使职业教育聚焦于行业产业的发展需求,与企业保持畅通无阻的沟通渠道和协调机制。
2.全面育人功能缺失。实现新时代背景下职业教育全面育人的功能,需要职业教育与企业深度融合,为行业企业输送高质量的技术技能型人才。“校企合作共育人才符合企业的长远利益,推动校企合作从当前的感情机制转向实质性的利益机制,实现真正的校企双主体育人的深度合作和融合。”⑥目前,职业院校在校企深度合作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但由于全面育人功能缺失,制约了新时代背景下校企合作发展。由于校企协同育人模式缺乏国家层面的监督,地方政府在落实相关政策的过程中缺少对协同育人实施细则的明确,致使校企合作育人功能难以实施。现阶段由于校企双方利益诉求存在差异,没有成为真正的命运共同体,产业行业缺乏校企协同育人意识,没有形成校企合作的多元化活动体系,难以推行全面育人机制。校企双方缺乏对协同育人内容和模式的认同,尚未形成良性的协同育人平台,导致全面育人功能浮于表面。新时代背景下职业教育校企深度合作,应将全面育人功能放到首位,形成“政府引导、院校主导、行业指导”的多元主体新格局,将育人理念贯穿于校企合作的全过程,使职业院校育人与企业育人全面有机融合。
3.相关利益主体权责不清。校企深度合作涉及多方利益主体的相互作用和博弈,相关利益主体的权责不清制约了新时代背景下职业教育校企深度合作的发展。政府作为职业教育校企深度合作的利益相关者,需要通过宏观调控对校企合作实行一定程度的控制与干预,并且对职业院校、企业运行实行监督检查。现阶段依然存在着政府职能部门缺位和权责分工碎片化的情况,导致相关政策下达速度较慢,直接影响了校企合作工作。职业院校和企业作为直接利益相关者,在合作运作过程中存在部门权责交叉和职责分工不清的情况,造成“有事不管、有利争管”的局面,导致合作进展后劲不足。行业主管部门和行业组织在专业建设、课程开发以及实习实训等环节中大多处于“配角”位置,没有实质性地行使职责,服务盲点并未完全清除,组织各部门权责边界的交错、重叠和相互挤占现象依然不同程度地存在,致使校企合作难以深度推进。新时代背景下职业教育校企深度合作需要从制度上规范各主体的行为准则,明确各级政府、职业院校、行业企业所要承担的责任与义务。
4.合作领域单一。新时代背景下职业教育校企深度合作既要遵守教育一般规律,又要符合市场经济发展需求,需要推动人才培养按照市场需求“走”、专业设置跟随产业结构“动”、课程标准适应岗位标准“变”、校园文化融合企业文化“建”、高校教师比照工程师标准“培”。但从目前来看,校企合作主要出于职业院校单方面的教学需求,企业只是以配角身份参与校企合作,没有共同从人才培养、技术创新、就业创业、社会服务、文化传承等方面开展多种形式的深度合作,致使校企合作停留在表面,难以深入推进。行业企业没有深入参与职业教育的全过程,使得学生的职业能力不能满足市场要求,从而影响了企业与职业院校之间的紧密、融洽合作。现有的校企合作领域单一,合作活动趋于简单化,无法实现产业与教育、企业与职业院校、就业岗位与专业设置、岗位标准与课程标准、技术开发与教育科研、就业创业与实习实训、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等多方面的对接和融合。
三、新时代背景下职业教育校企深度合作发展的动力
1.社会转型驱动。我国处于大力推进社会转型发展的关键阶段,社会结构的转型驱动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现代社会转型发展总体上呈现从传统工业社会向知识信息化社会的转变。“这个过程是涵盖经济、社会和生态等多维度的系统变革,是包含了新型工业化、新型城市化、知识化、信息化、全球化和民主化的复杂过程。”⑦现代社会转型由社会经济活动各个环节、各个层次、各个领域的相互联系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其中包括以信息化为核心的经济转型、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社会转型、以绿色能源为中心的科技转型和以高质量内涵式发展为重心的教育转型等。新时代背景下的我国社会转型发展,正面临着经济生产方式、社会结构叠加性挑战,迫切要求对各领域进行全方位改革。“先发国家的现代化历程显示,在工业化发展的中期阶段,能否处理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及时跟进社会建设,调整好社会结构,往往成为一个国家或地区实现现代化的关键。”⑧新时代社会转型赋予职业教育新使命,为职业教育校企深度合作发展带来新机遇。社会转型对新时代背景下的职业教育提出更高层次的发展要求,职业教育应加快推进校企深度融合,逐步形成与社会经济紧密互联的网络,构建全面对接社会转型需求的人才培养体系。校企合作亟待清晰定位、稳中求变,构建校企一体化育人模式,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2.产业升级驱动。新时代背景下产业升级坚持以稳中求变为原则,以提高产业效益为核心,以结构调整为主要任务,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要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聚集,将技术创新及管理优化运用其中,强化战略科技力量,推动科技创新和经濟社会发展深度融合,提升中国现代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劳动力结构的升级以及技术创新直接影响现代产业升级转型。中国经济的转型升级和产业结构性调整,需要职业教育提供高质量技术技能型人才支撑。校企深度合作是新时代职业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职业院校应联合企业,在教学过程中融入企业资源,提升技术技能型人才的质量和规格,“逐步形成与我国现代产业体系的各级各类人才需求全面对接又兼具弹性的人才培养体系,加快适应并满足技能型人才需求方对人才层次结构和类型结构的要求。”⑨新时代背景下职业教育要实现校企深度合作,需要清晰人才培养目标,优化培养模式,造就适应产业升级驱动的高质量技术技能型人才。
3.政策引导。作为进入新时代以来职业教育政策关注的重点,校企合作需要国家进行积极的政策引导。2017年,“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写入党的十九大报告。同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 ,就实行与推动校企合作提出了具体要求,推行了校企合作政策“组合拳”。该意见提出形成政府、企业、职业院校、行业企业统筹融合、良性互动的发展新格局,并对推进产教协同育人、推进职业学校和企业联盟作了具体表述。2018年,教育部等六部门印发了《职业学校校企合作促进办法》,规定了校企合作的组织形式、主体资质、合作形式、各方权责、协议内容、过程管理等内容,明确了职业学校和企业可以结合实际在人才培养、技术创新、就业创业、社会服务、文化传承等方面开展合作。合作形式的规范性确立了校企合作的新理念,产生了教学、科研、成果转化的集聚效应,通过校企平等协商签订合作协议,使契约层面的校企关系得到了进一步稳固。该文件提出了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购买服务、落实财税用地、职业教育集团以及支持产教融合型企业试点、促进教师和企业人员双向流动、保护学生权益、建设服务体系等具体措施,规定了教育和相关部门的监督检查职责和违法行为的惩处机制等内容。各级各部门的政策文本明确了各主体的职责和协调工作机制,从制度上保障校企深度合作的长效发展。
4.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发展始终坚持以人为本,以服务社会稳定发展为核心,以促进高质量的就业为目标,主动适应产业结构性调整和技术创新。现代职业教育作为推进人力资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力量,促进深化产教融合,推动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需要新时代背景下校企深度合作。职业教育坚持把“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作为推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重要举措,成为现代职业教育发展重要的组成部分。现代职业教育坚持以就业为导向,全面提高校企合作质量与成果,通过校企深度合作,着力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加强现代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教学模式、人才培养等方面的完善与改革,需要企业深度参与,建立校企深度合作平台。加快现代职业教育发展,需要校企深度合作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借助校企合作平台全方位融合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结构要素。校企深度合作是推动加快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的主要推手。现代职业教育发展为新时代背景下校企合作办学有关法规和激励政策的有效实施创建了环境和土壤。现代职业教育发展鼓励行业和企业举办或参与举办职业教育,发挥企业作为重要办学主体的作用。现代职业教育的规章制度明确了行业组织承担相应的职责,给予政策支持并强化服务监管。
四、新时代背景下职业教育校企深度合作发展的路径
1.建设校企一体化育人平台。我国职业教育已经进入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职业教育发展已从外延式发展向内涵式发展转型。新时代背景下,职业教育校企深度合作需要建设以培养高质量技术技能型人才为目标的校企一体化育人平台,并利用此平台调动双方的积极性,发挥各自优势,明确双方在合作过程中的职责。树立校企协同育人理念是建设校企一体化育人平台的前提基础。职业院校应主动将人才培养过程与岗位工作过程进行无缝对接,寻求校企合作交集,深入推进校企协同育人。职业院校应对不同企业的资金实力、产品开发能力、生产能力、营销能力、管理能力、发展潜力、岗位需求以及合作意愿等进行系统数据分析并加以筛选,制定合作企业准入标准。职业院校应为企业提供选育人才的渠道,建立校企选育人才的运行机制,对企业从职业院校招聘的“准员工”在合同协议签订、变更、解除等环节进行监管。基于此,应制定校企协同育人管理制度,改革创新传统的育人授课形式,根据企业的需求对选定的准员工进行操作性强、针对性强的育人管理。要改变教育资源短缺的不利因素,将企业资源与职业院校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利用,建立校企资源共享机制,充分发挥企业主体地位,满足企业对高质量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新时代背景下共建校企一体化育人平台,需要职业院校与企业按照高质量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实现全方位协同育人。
2.明确利益相关主体权责。消除新时代背景下职业教育校企深度合作发展面临的困境,需要明确利益相关主体在校企深度合作中的地位,厘清利益相关主体的权责关系。明晰各相关利益主体的权责,使各自“在其位”,才能更好地“谋其事”“尽其责”。省级以上教育行政部门宏观协调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工作,在充分了解市场需求的基础上发挥服务职能,为校企合作提供针对性的政策服务;根据企业对人才培养质量的信息反馈为职业院校的专业设置、课程体系、培养目标、教学标准、人才规格提供政策指导。地县级教育行政部门需要负责本地区校企合作工作的统筹协调、规划指导、综合管理和服务保障,联合有关部门明确各部门的职责分工,做好本地区校企合作工作。地方相关部门享有信息、政策、财力、制度资源优势,可以为合作企业提供人力资源信息和政策引导,提供税收等优惠政策,调动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职业院校应联合企业共同制定校企合作规划,坚持以职业院校与企业协同、各专业与企业部门协同为原则,通过整合与利用职业院校、企业、部门等各项资源,创新教学内容和方式方法、健全质量评价标准,为合作企业的人力资源开发和技术升级提供支持。合作企业更应利用资本、技術、知识、设施、设备和管理等资源,通过共管、共建、共商、共享的合作模式,建立校企深度融合的校外实习基地,推动校外实习基地的多功能开发,将校外实习基地建成校企双方产品、技术、工艺的创新应用基地。行业主管部门和行业组织应当及时为职业院校提供行业最新信息和技术协助,推动合作项目成果转换的速度,为本行业的校企深度合作搭桥铺路。新时代背景下职业教育需要建立政府统筹、校企主导、行业指导的校企合作机制,进一步凝聚校企“双主体”合作共识,探索校企合作命运共同体。
3.扩展合作领域。新时代背景下的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发展,应摒弃传统单一的办学模式。校企双方要依托区域和行业优势,瞄准市场定位,共订培养方案、共商育人模式、共研技术项目、共建创业基地、共育教师团队、共享资源平台、共定评价标准。校企双方以合作共赢为准则,以满足企业诉求为基础,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目的,结合各自的功能优势,找准校企双方的利益切入点,逐步深化,以点带面,逐步扩宽校企合作领域,在人才培养、技术创新、就业创业、社会服务、文化传承等方面开展不同形式的深度合作。职业院校应根据劳动力市场发展和企业工作岗位需求,主动联系企业参与合作,共同设置专业、研发专业标准,开发课程体系、教学标准以及教材,开展现代学徒制合作,采用联合招收学员的方式,实现招生与招聘同步、教学与生产同步、实训实习与就业同步的校企深度合作。校企联合制订人才培养方案与职工培训方案,实现校企双方人员互相兼职,促进教师和工程师双向流动,为学生实训实习、就业创业、教师操作实践、企业员工培训、企业技术研发、成果转化等提供必要的支持。校企联合建立并管理教学和技术转化机构,共建实训实习基地、技术工艺和产品开发中心,以及学生创新创业、员工培训、技能考核等基地,进行科技项目的研发合作,鼓励职业院校教师将项目带到企业进行技术研发和产品工艺改造。通过合作共管、共研的合作形式,联合研发岗位规范和质量标准,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逐步实现生产与教学整合、学生与员工一体。在文化传承方面,校企联合组织开展技能竞赛、产教融合型企业建设试点、优秀企业文化传承和社会服务等活动,推进校企文化的深度融合。
4.构建多元融合的评价标准。根据新时代职业教育校企深度合作的需求,建立操作性强、多元融合的评价标准至关重要。构建多元融合的评价标准对职业教育校企深度合作具有重要的指导、诊断、激励作用。职业教育校企深度合作发展,需要多元融合的评价标准,能以国家职业技能标准为依托,满足企业对高质量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行业企业、职业院校和社会第三方机构共同构成评价主体。在制定评价标准的过程中,应充分听取和接受多方的建议,将社会各方对所需人才的要求融入评价标准中。由相关利益主体共同开发制定评价规则,让企业承担评价考核任务,增加评价标准维度,对合作平台建设成效进行验收,充分发挥企业在评价标准中的主导地位。要适当引进社会第三方机构参与评价,凸显评价标准的多元化属性,体现评价结果的客观性与真实性,进而保障新时代背景下职业教育校企深度合作的成果实现。“此外,还需要政府牵头成立一个由政府部门、行业企业、学校和科研院所共同参与的绩效评估工作组,通过自评检查、实地考察、综合评价等方式,对平台建设成果成效进行验收并总结提升、应用推广。”⑩
[注释]
①任保平,钞小静.从数量型增长向质量型增长转变的政治经济学分析[J].经济学家,2012(11):46.
②夏海清.经济增长、产业发展与就业结构在中国的实证检验[J].经济问题,2012(1):15.
③任保平,刚翠翠.社会转型促进经济增长质量提高的机理及路径[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1):26.
④刘峥.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以物流管理专业为例[J].高教探索,2017(3):42.
⑤甘宜涛,雷庆.企业社会责任理论视角下的校企合作“壁炉现象”[J].中国高教研究,2017(10):94.
⑥郑永进,吕林海.国家示范(骨干)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现状调查——来自全国1400余家合作企业的调查[J].中国高教研究,2017(9):97.
⑦王明,汤书昆.知识型城市发展:基于我国社会转型趋势的解析[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3(19):47.
⑧任远.社会建设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4(1):63.
⑨高明.以转型发展推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J].教育与职业,2017(8):9.
⑩詹勇,王文婷.建立基于供给侧改革的协同育人平台运行机制[J].中国高等教育,2016(1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