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安全
摘 要:引导学生树立从不同角度考虑问题的意识与习惯,并促成其发展应用意识与综合能力提升是小学数学解题教学最重要的任务,每一位教师都应对解决问题的教学策略展开认真而细致的探索并将其科学、合理地运用于教学中。
关键词:小学数学;解题教学;发展
小学数学教师从传统应用题教学向新课程理念下的“解决问题”教学转变的过程中应做到正确而科学地“扬弃”,引导学生树立从不同角度考虑问题的意识与习惯,并因此使学生的发展应用意识与综合能力得到培养,并最终促进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完美实现。
一、着眼于数学本位与学生本体创设问题情境
很多教师已经充分认识到与生活紧密结合的情境创设在学生数学学习中的巨大价值,但却也因此造成了一些忽视数学本质且过分追求形式的现象,教师如果能够着眼于数学本位与学生主体进行问题情境的创设,就能够很好地避免过分追求形式这一现象的产生。
教师首先应在数学本位思考的基础上进行问题情境的创设。经过多位专家、学者认真思考并结合数学知识内在关联与有序发展编排的教材、例题都是基于学生的发展而设计的,因此,教师设置问题情境都不能脱离问题情境的知识点及其在该知识体系中的地位与作用。其次,教师创设问题情境时应做到现实、简约并具备一定的整合性,经过教师再加工的信息能够让学生更好地进行观察,学生的数学思维也能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得最高的活跃度。
以学生为本思考和设计的问题情境着眼于学生内在学习动力的激发,因此,教师应将贴近学生生活并能引发学生认知冲突的情境提供给学生进行挑战。儿童的精神世界中对于自己的成功和快乐是最为渴求的,因此,教师应努力为学生创造出这样的机会与条件以促成生本教育的发展。
二、着眼于学生发展进行解题教学
新课程理念下的解题教学过程往往会引导学生经历收集信息、发现与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这一完整的过程,这一历程能够使学生解决实际问题时所需的各种能力都得到有意义的训练和提高。同时,新课程理念下的解题教学又尤其关注学生在解题过程中的主动参与程度,学生的探究能力、合作能力与应用意识都在这一过程中得到了重视与锻炼。事实上,很多数学教师在这一令人振奋的教学改革中又产生了一些过于“喜新厌旧”的不良教学倾向。具体体现为以下几点。
1. 重开放,轻提炼
教师教学中的收放自如与许多因素相关,很多教师在这一点上的表现并不尽如人意。比如,某教师在“连乘应用题”的教学中首先展示了如图1所示的例题,然后引导学生对题中信息进行分析并对解题进行自主探究,学生很快畅所欲言展示了自己的解题思路。
方法1:8×10×3=240(人)。
方法2:10×3×8=240(人)。
方法3:8×10=80(人),
80×3=240(人)。
方法4:10×3=30(人),
30×8=240(人)。
不过,教师预设的解决方法中有一种是学生未能展示的,教师让学生继续探究,最终仍未得出结果,于是教师只好自己将8×3×10=240(人)这一方法展示了出来。教师在所有方法都呈现完之后,又引导学生对每一步的计算所具有的意义进行了重点讨论,学生在教师的不断引导中认识并理解了此题的不同解法,最后教师又布置了相关的练习让学生能够巩固本课所学知识,并鼓励学生采取自己喜欢的方法来解决这些问题。
从上述案例中可以发现,执教教师的解题教学是具备开放理念的,所欠缺的是解题之后对解题方法、技巧、多种解法之间的异同与优劣进行有意义的提炼,本课的教学也因为提炼这一环节的缺憾而更显浅薄,课堂教学在一定程度上成了没有重点的課堂。
2. 重形式,轻内需
合作交流是解题教学中经常会用到的形式,很多教师却仅仅关注了这一外在形式而忽略了学生的内在需求,很多学生被动参与操作,却无法真正获得知识的领悟。事实上,教师在解题教学时应考虑学生需求感的激发并引导学生在亲身经历中展开操作、探索与合作交流。比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采用学具摆一摆或画一画来理解应用题中的信息,并因此明确应有的数量关系,若学生有表达的愿望却无法清晰表达,教师应引导学生在讨论与交流中再佐以自身理解进行表述。学生在教师的指令下按部就班地操作与学习,相对来说也就过于流于形式了。
三、着眼于学生发展适度训练
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巩固与发展在解题教学中自然是不容忽视的,因此,教师在设计与布置练习时应做到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将一定数量的基本练习与变式化训练综合起来布置给学生,使学生尽快在环环相扣的练习中联系新旧知识。同时,教师还应着眼于学生思维的拓展设计一些综合性较强的练习,让学生在这些思维性较强的练习中加强实践并促成自己知识与技能、智能的顺利转化。再者,不同层次的练习能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获得学习成功的喜悦,因此,教师在设计练习时应注意练习的梯度、量度、效度与难度,以此促成全体学生的发展。
训练有度在实际操作中其实是相当有难度的,当前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中对于解题训练的准确把握存在着一些明显的不足。
1. 教学节奏把控能力不强
学生技能的形成必然要建立在一定量的练习之上,但当前一些教师对于课堂教学节奏的把控能力不强,导致课上时间明显无法再容纳当堂练习,很多教师在课上只能匆忙讲完一两个例题,相关知识点或方法的提炼根本无法在课上完成,习题也只能交给学生在课后完成了。有的教师对生成、开放的课堂产生了错误的理解,常常认为这一现象的发生是正常的。笔者以为,如果课堂教学中经常出现这样的现象,应该是教师对教学的把控不够而导致的,教师的时间意识与效率意识最起码是不足的。我校数学教学常规对教师提出了新授时间与练习时间的具体要求,教师们在长期的坚持之后都获得了丰收,由此可见,合理安排时间并加强当堂训练对于学生学习质量的提高是至关重要的。
2. 轻教材,重自编题
一些教师常常在公开课中以自己编写的自编题或开放题进行重点解析并弃教材于不顾。教科书是很多专家、学者的智慧结晶,一般来说,教师都应首先关注教材习题的教学,然后再结合学生情况并围绕教学目标与重难点选择、整合、改编一定量的习题。
比如,笔者在“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实际问题”这一内容的教学中,将书后的练习3与练习4进行了调换,首先引导学生完成练习4中的题目并进行了一定的变式,学生在贴近生活的变式中感受到了身边的数学,也对余数与除数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的思考与理解,然后才让学生完成练习3中的题目并将书面作业转变成了抢答作业:四月份包含几个星期再加几天?五月份包含几个星期再加几天?有口算的,有观察日历的……学生在抢答作业的过程中表现得异常踊跃。有的学生还联想到了“五月份的天数多了1天,因此总数加1的同时,余数也应该加1”这一新方法。学生在调整后的作业练习中不仅感知了总数与余数的关系,对解题策略的多样化也建立了充分的感悟与体验。教材的创造性使用不仅将本课的教学重点有力地凸显了出来,学生的应用意识得到培养的同时也更好地完善了自身的认知结构。
3. 情景串习题的难度与梯度设计不合理
能令学生更容易得到信息并减少学生思维时空跨度的主题式应用题教学在当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十分常见,情景串习题又是广大教师惯常运用的手段。不过,情景串习题的设置也比较容易引起教师在习题难度与梯度设计上的困难,这就需要教师花费更多的心思与精力来考虑习题安排合理与否,教师不应该将情景串简单地与习题梯度联系起来,这会使宝贵的课堂教学时间在简单的重复中白白浪费了。
时代赋予教育的新使命包含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这一重要且有意义的内容,每一位教师都应对解决问题的教学策略展开认真而细致的探索并将其科学、合理地运用于教学,使学生能够在主动参与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发展自身的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