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余体育训练对学生身心素质的影响

2018-07-05 08:02欧阳勇军韩玉起
读写算 2018年1期
关键词:心理素质武术身体素质

欧阳勇军 韩玉起

摘 要 课余体育训练是学校体育教学的一部分,对发展学生身体素质、提高运动能力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武术作为我国优秀的传统体育运动项目,通过练习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塑造健康的体魄,还有利于提升学生心理素质,提高学生速度、力量、耐力、柔韧等身体素质,使学生的身心得到全面发展。

关键词 课余体育训练;武术;身体素质;心理素质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8)01-0108-02

课余体育训练是学校利用课余时间对具有一定体育特长的学生进行的体育训练,它在增强学生体质,提高运动员技术水平方面有着显著作用。同时,可以为培养优秀的体育人才打好基础,为今后各级体育院校和专业队伍输送更多的体育尖子。因此,学校领导不仅要抓好常规的体育教学工作,还要抓好课余体育训练。

武术是中国传统体育项目,是体育运动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也是优秀传统文化里重要的组成部分,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强而有力的生命力。其伴随着中华五千年的文明,深深地扎根在中国这块古老的土地上,汇聚着中华民族的生活哲学与求生智慧。1992年的第二次全国武术工作会议上,就发展学校武术提出了具体要求,“编写大、中、小学校的武术教材,使三分之一的高等院校和中、小学在校生学会一套武术套路”;1993年原国家体委群体司会同国家教委有关部门,讨论了在《国家体育锻炼标准试行办法》中增加武术试点问题;2004年4月中宣部、教育部联合颁发了《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实施纲要》。以上措施有力的推动了我国学校武术的发展,再有武术训练对场地和器材要求不大,练习者可以根据场地的大小和器械的有无变化练习的内容和方式。种种这些,都有利于学校在全面开展课余体育训练时进行武术协会或武术兴趣小组的建设和发展。

下面就以武术训练为例,对课余体育训练对学生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产生的影响进行详细的介绍。

一、武术训练有利于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

身体素质主要包括五个方面:力量、速度、耐力、灵敏和柔韧。力量素质,是身体某些肌肉收缩时产生的力量;速度素质,是人体在单位时间内移动的距离或对外界刺激反应快慢的一种能力;耐力素质,是指人体长时间进行肌肉活动和抵抗疲劳的能力;灵敏素质:是指迅速改变体位、转换动作和随机应变的能力;柔韧素质,指人体活动时各关节肌肉和韧带的弹性和伸展度。

1.对学生力量素质的影响

力量,它是指整个身体或身体某个部分肌肉在收缩和舒张时所表现出来的能力,是肌肉耐力增长和增加跑速的一个重要因素,有助于灵敏性的发展。在武术演练过程中,上肢有力量冲拳才能快速有力、虎虎生风;下肢有力量,步型才能做的标准,步法才能灵活多变,平衡动作才会更持久。如南拳的演练最注重下盘的稳健,通过站桩功的练习可以有效的增加学生的腿部力量。而在长拳的一些跳跃动作中,如腾空飞脚、旋风脚、腾空外摆莲、旋子和侧空翻等所表现出来的爆发力和弹跳力都对下肢力量提出了要求。太极拳的部分独立平衡动作中,也需要强而有力的下肢才能够标准完成。以生物学的角度来看,适当的武术训练对学生的骨骼、关节、肌肉组织会产生良好的影响,可以使骨密质增厚,骨小梁分布更符合力学规律,从而促进骨的生长发育。因此,通过长久的武术训练对学生的力量素质会有很大的提高。

2.对学生速度素质的影响

速度,它是指在单位时间里完成动作的次数或是身体快速位移的能力,可以反映人体中枢神经系统的机能状态和神经与肌肉的调节机能,也可以综合地反映人体的爆发力、灵敏、反應、柔韧等素质。其表现形式有反应速度、动作速度和中期性运动中的位移速度。在传统的武术中,要求练习者“动如脱兔”、“行疾如风”、“疾如流星”,把“快”看作武术的基础。在现代武术套路的表演中,几乎所有的拳术都把快当作提高表演、增强表演效果的重要法宝,通过绝对速度的发挥和相对速度的艺术处理,体现出武术强烈鲜明的节奏感和运动特色。因此通过武术运动,可以提高学生的速度素质。

3.对学生耐力素质的影响

耐力,它是指人体长时间进行肌肉活动的能力,也称抗疲劳能力。耐力素质体现了肌肉耐力、心肺耐力和全身耐力的综合状况,它与肌肉组织的功能、心肺系统的功能以及身体其它基础系统功能的提高密切相关。要想在激烈的武术比赛中取得理想的成绩,不仅需要依靠良好的技术水平,还需要良好的耐力支持。武术套路要求演练者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整套动作,整个肌肉会一直处于无氧运动的状态,在高低起伏、动静快慢的转换中,如果没有一个良好的耐力,则体现不出整个套路的演练风格,也就不会取得更好的运动成绩。

4.对学生灵敏素质的影响

灵敏性,它是一种复杂的素质,是人体活动中的综合表现,指人体在复杂多变的条件下,对刺激做出快速、准确的反应,灵活完成动作的能力。灵敏性是一种综合性的能力,需要速度、平衡能力、柔韧性等多种能力要素的共同协调作用才能达到一定的水平。武术演练是将十几个不同的技术动作通过套路的运动形式表现出来,只有具有良好的灵敏素质,运动员才能在变幻多端的运动形式下准确、协调、机敏的迅速改变身体或某个动作的运动方向,从而达到所需要的比赛或演练效果。学生在平时的武术练习中,也会像对待比赛一样进行训练,久而久之,对学生身体的灵敏素质会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

5.对学生柔韧素质的影响

柔韧性,它是人体各个关节的活动幅度、关节周围组织(跨过关节的韧带、肌腱、肌肉、皮肤及其它组织)的弹性和伸展性的表现,是人体运动时加大动作幅度的能力。它对掌握运动技术、预防受伤的预感性和可能性、保持肌肉的弹性和爆发力、维持身体姿态等方面都具有很重要的意义。武术动作在演练时各关节肌肉会同时作用于它所跨过得几个关节,从而对学生的柔韧性、肌肉的伸展性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而在平时的训练中,可以通过直摆性腿法(正踢腿、外摆腿、里合腿和侧踢腿)、屈伸性腿法(弹腿和正蹬腿)和翻腰、抡臂等动作练习学生的柔韧性,从而提高学生的柔韧素质,使学生的各关节特别是肩、腰、髋等关节的伸展性得到有效的锻炼。

二、课余武术训练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影响

1.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影响

在古代,就有“习武先习德”的说法,这里的“德”即武德,武术传承历来注重武德,到了现代,尚武崇德早已作为武术教育的基本原则。例如在武术训练时师生行的抱拳礼,它的含义就是:左掌表示德、智、体、美四育齐备,象征高尚情操;大拇指屈指表示不自大,不骄傲,不以“老大”自居。右拳表示勇猛习武,左掌掩右拳相抱,表示勇不滋乱、武不犯禁、止戈为武,以此来约束、节制勇武的意思。左掌右拳拢屈,两臂屈圆,表示五湖四海(左手掌五个手指指五湖,击左掌的右手四个手指四海),天下武林是一家,谦虚团结,以武会友。左掌为文,右拳为武,文武兼学,虚心、渴望求知,恭候师友、前辈指教。

中国的武术文化大都受到儒家文化的影响,在道德伦理的限制下形成了谦虚礼让的观念,讲究大义服礼、先礼后兵的大家风度,追求精神气质的胜利多于比赛的胜败,这与西方的武术文化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通过长时间的武术学习和训练,可以使学生养成尊老爱幼、文明守法、谦虚礼让等有思想、有品德的好学生、好青年。

2.对学生意志品质的影响

正所谓“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武术训练若想取得好的成绩,都要经过长期的艰苦训练。受高速发展的社会和父母的过于呵护的影响,现在越来越多的学生在意志品质方面缺乏足够的锻炼,导致他们在生活能力和处事方式上都有所不足,长此以往不利于学生的发展,也不利于社会的发展,而长期的武术训练则可以弥补学生的这一空缺。持久的武术训练需要学生具有吃苦耐劳的精神和坚持不懈的意志品质,再加上训练过程中难免会出现的伤病,这些都可以锻炼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培养学生勇敢无畏、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一日练,一日功,一日不练十天空”,经过长期的武术练习可以培养出具有勤奋刻苦、顽强拼搏、勇于进取的良好习性和品德的学生。

3.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

通过组织学生观看各类武术国际比赛和宣讲我国武术运动员在国际比赛中取得的优异成绩,可以有力的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为以后的武术训练提供动力,从而培养学生向着看有利于社会、有利于国家的方向發展。

三、结语

课余体育训练作为学校实现教育目标的重要途径之一,在全面发展学生身体素质,提高学生业余训练水平,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同时,课余体育训练还可以弥补体育课堂教学的不足,保证学校体育教学目标的实现,为运动队输送后备人才,从而提高学校体育在学校中的地位。在课余时间,学生通过武术训练不仅可以锻炼身体素质,提升心理素质,还有利于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使学生充分认识和感受到我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参考文献:

[1]毛浩波.学校课余体育训练的意义和对策[J].南京体育学院报,2003,17(5).

[2]于淑华.试论武术教学对学生身心素质的影响[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02(4).

[3]杨溥林.抓好课余训练促进人才成长[J].北京体育师范学院学报,1989(4).

[4]刘绍曾.对我国学校课余体育训练现状的思考[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1998,21(4).

[5]魏冬.武术运动对中学生体质影响的探讨[J].搏击(武术科学),2007,4(3).

猜你喜欢
心理素质武术身体素质
校园武术“学、练、赛”一体化实践探索
本期话题:如何有效锻炼学生的心理素质?
我爱传统文化
针对性身体素质训练在标准舞技术中的应用
中国功夫成青少年新宠
浅谈心理素质课程的重要意义
锻炼
新发现
幼儿心理素质与良好行为习惯、问题行为的关系
对高校武术教学中武术文化教育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