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德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充分体现

2018-07-05 08:58薛峰林
天津教育·下 2018年8期
关键词:猎枪天鹅猎人

薛峰林

研究表明,立德树人终归要靠学校教育,尤其是要靠课堂教学来完成。文以载道是语文学科的显著特征,德育元素丰盈。语文课程标准在目标中也强化了“态度、情感和价值观”这一重要维度,明确指出:德育是语文学科的重要内容,而不是一种外在的附加任务。可在现实教学中,德育却被边缘化甚至虚无化,被学科知识、学科能力所挤占。如何让德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体现,真正实现其育人功能呢?笔者拟结合《天鹅的故事》第二课时的教学谈谈自己的想法。

教学流程

端挂之间,疑“生命”之惑

品读:“我当时离它们才三四十米,双手端着上了子弹的猎枪,可是,我却把枪挂到肩头,悄悄地离开了湖岸。”

质疑:猎人端起的猎枪为何而挂?为谁而挂?

一咏三叹,悟“生命”之壮

自主阅读,批注心动词句

要求:用心品读5~8自然段,用笔画出自己深有感触的地方,写上批注。

交流感受,突出重点句

(1)品读勇士破冰,感受老天鹅的勇敢顽强

小结填空:猎枪为(谁)的(什么)而挂。

(2)品读群鹅破冰,感悟团结就是力量

小结填空:猎枪为(谁)的(什么)而挂。

(3)品读群鹅之声,感受胜利后的喜悦

小结填空:猎枪又为(谁)的(什么)而挂。

表露心迹,化“生命”之畏

想象:看着这一群可敬的天鹅,听着这一声声胜利的欢呼,斯杰潘,你会想些什么?你的枪仅仅是为这群天鹅而挂吗?

拓展:閱读《藏羚羊的跪拜》,写下自己的感动之处。

几点感悟

挖掘:基于课程

《天鹅的故事》一文以回忆的形式讲述了“一群天鹅为了生存,在一只老天鹅的感召下,用自己的身体破冰的神奇壮观场面,在一旁狩猎的斯杰潘老人看到这一情景,心灵受到震撼,从此封枪”的故事。现行的教参将其德育点定位为“感悟老天鹅的勇敢和天鹅群的团结”,这样的定位准确吗?本文所在单元还有两篇课文、一篇练习和一篇习作。《鸟语》向我们勾勒了一幅人物和谐共处图;《生命的壮歌》向我们展现的是生命的奇迹、生命的伟大、生命的力量;《练习5》的“诵读与积累” 则是“聚合”所展示的强大的生命与力量的外展;《习作5》则是观察植物,是对生命现象的思考与记录。这是一种作者与编者意志下的生命意识的传递。由此可看出,教参的定位是肤浅的、狭隘的。翻开苏教版教材,以生命教育为主题的文本散落于各册,看似无序,但把这些文本罗列出来放在一起审视,我们不难发现,苏教版教材中的“生命教育”其实有一条线贯穿其间,即“认识生命——尊重生命——敬畏生命——珍爱生命”,有层次、有侧重,呈螺旋上升状。

呈现:整体架构

“教师将学科德育内容‘挖掘出来之后,还要使其在学科教学过程中‘呈现或‘表现出来。”本课教学时,笔者以“生命”为主线,以“猎枪为(谁)的(什么)而挂”为主问题贯穿始终,将教学分为“端挂之间,疑‘生命之惑”“一咏三叹,悟‘生命之壮”和“表露心迹,化‘生命之畏”三大版块,成为一个整体架构。三次追问,三次的内心情感剖析,环环相扣、层层推进,形成了生命感悟链,即“端挂→勇敢→团结→生命”。老猎人对生命的敬畏源自老天鹅勇敢顽强的自我牺牲精神,源自天鹅群目标一致的团结精神,源自内心的感动。学生们顺着主线,感悟步步深入,与天鹅、老猎人产生了共鸣,对生命的敬畏在心底涌动,溢于言表。

内化:指向无痕

现行的教学中,我们的德育往往是课尾“贴标签”式的“告知”,有人将这种操作模式戏称为“拼盘方式”。 心理学家霍切尔和布雷姆的一项政治宣传实验证明: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越明显,就越容易引起人们的逆反心理或对抗心理。这样的德育在学生心目中留下的只是概念化的认知,是走不进学生内心的,还谈何“外化于行”呢?此课例中,笔者摒弃掉以往“这篇课文给我们的启示是什么”的“标签式”提问,而是让学生走近天鹅,走进老猎人,做老猎人的代言人,畅想其内心世界。有学生说:“我怎么可以剥夺它们好不容易争取来的生存机会呢?”有学生说:“枪呀,枪呀,曾经伤害过多少生灵!我要将你常挂,以警醒我及世人!”还有学生说:“这支枪不仅为天鹅而挂,为动物而挂,也更为我自己和世人而挂。”先前的品读感悟,三次的追问,学生感受着生命的伟力,此时的内心独白是情感的迸发,是生命的拔节。

场景:平等对话

“课堂教学以学科教材为中介,经过生命化过程,实现学生生命意义与老师生命意义的对接,在人的生命活动的氛围中完成知识的传播与生成,最终形成学生自己个性化的知识,融化为学生生命的一部分。”因而,语文教学应该在宽松和谐、平等对话的氛围中进行,为学生提供一个充满生命活力和人文关怀的课堂场景。

猜你喜欢
猎枪天鹅猎人
猎枪
一张图看天鹅奖
“热跑”天鹅
天鹅之死
不听劝告的猎人
天鹅
毛茸茸的小熊
怪兽猎人③
从“猎枪”到“外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