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鑫
体育教学是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和综合素质的重要学科,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是实现国家素质教育目标的基础和保障,因此,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更应积极实现对中学体育课堂实践教学的创新发展,为国家的发展和民族的进步培养优秀的人才。
积极发掘新课程资源、新教学内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新课改为我们在学生體育能力和素质的培养培育方面指明了方向,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启发我们在以后的体育课堂教学中,不能走单一的路线,不能仅仅将学生体能的优劣作为课堂教学效果的唯一评判标准,要注重对课堂教学、对学生“三维目标”的考查,身体素质的提升是一个方面,同时还应注重对教学方式方法、学生在体育教学中的情感体验以及学生的价值观等多方面进行全面的、多维的考查,让学生能够很好地感受体育课堂教学的过程,从而形成积极的情感体验,这些目标的实现有赖于对新课程资源、新教学内容的发掘,通过对新课程资源的发掘与整合,对新教学内容的深化与探索,从而积极贯彻新课改下的“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实现课程资源、新教学内容的发掘设计应超脱课程与内容本身,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主要目标,最终实现融思想教育、传授知识、培养技能与发展活动能力为一体的体育课堂教学目标。
努力转变教学观念,培养学生的主动性,突出主体
实现体育课堂的实践创新,首先需要我们改变传统的体育课堂教育教学理念,积极实现教学观念的转变,实现单方面传授的教学方式向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转变,做到二者之间的平衡发展,改变过去的“保姆式”体育教学模式,赋予学生更大的自主学习和发展的空间,让学生积极参与到体育教学中来,和教师一起寻找自己喜闻乐见的体育教学方式与体育教学内容,从而很好地提升课堂教学的成效。教师在进行体育教学的过程中,应更加注意不能一味地牵着学生的鼻子走,应更加注重学生在体育教学中主体作用的发挥,实现学生被动学向主动学的积极转变,教师在这个时候应扮演好引路人与辅导者的角色,让学生的主动性充分地释放,让学生做到自己为自己制定体育学习与锻炼计划,实现良好的自律。同时,作为引导者的教师,应注重在体育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细致认真的观察,做到“因材施教”,切不可一刀切地对所有学生开展相应的体育课堂教学,因为这一做法会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与学习主动性的培养和发挥形成严重的限制。
创新教学手段,实现寓教于乐
在实现体育课堂教学实践的创新中,应牢牢地把握住创新教学手段这一关键环节,通过教学手段的创新,从而不断提升体育课堂教学的成效,最终促进学生身体综合素质的提升。在开展体育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应努力对传统的体育教学科目进行一定的创新和改革,如在让学生进行短跑的训练时,应改变往常“单兵作战”的教学模式,可以通过接力赛的方式,让学生在团体作战中,不仅能够提升自身的短跑能力,而且还有利于团队意识、竞争意识的培养和树立。随着新媒体技术的不断成熟与广泛应用,极大地丰富和拓展了我们教育教学的手段和方法,在体育教学中可以很好地运用新媒体技术,当教师在进行相关体育运动理论知识讲解的时候,可以开展相应的视频教学,通过生动标准的动作视频的播放,让学生能够有一个直观的、良好的体验和感受,从而很好地克服了传统理论讲解中所面临的枯燥乏味以及晦涩难懂的缺陷,同时也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动力,最终实现寓教于乐的良好效果。
强化合作交流意识,促进团队学习
新课改要求在体育课堂教学中应更加注重学生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的培养和加强。这既是对我们提出的新要求,也是我们发展努力的方向,教师在开展体育课堂教学时,应逐步地改变传统的“单兵作战”的教学模式,应积极努力地向“互助式、团队协作式”教学模式转变,这一教学模式的开展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为由教师引导学生组建团队阶段,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们对于一项运动项目,积极探讨团队合作模式,不断培养起自身的团队协作与交流合作能力。
第二个阶段是学生在团队合作过程中进行交流与总结,进而更好地进行后续学习的阶段,在这一阶段中,通过大家的磨合与交流,总结团队合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与有益的经验,进而为下一步的学习和实践打好基础、做好铺垫。
第三个阶段也是最后一个阶段,在这一阶段中应很好地发挥教师的引导与激励作用,教师在学生的团队合作过程中,应把握好时机,对学生在团队协作过程中的表现从教师的角度予以一定的总结,对那些积极参与团队合作过程、团队合作意识较强、敢想敢做的学生进行表扬,让积极努力的学生能够很好地体验到团队合作的快乐与乐趣,从而激励学生们在体育课堂教学中能够多进行团队合作,收获团队协作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