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菊
在教育部出台《关于中小学开展书法教育的意见》以及《中小学书法教育指导纲要》精神的基础上,我校尝试开发了校本书法写字特色教育课程教材的实践,展开二度开发小学书法写字教育课程教材的探索,以此突破书法写字教育特色发展的“瓶颈”,解决引领区域琴棋书画之书法技艺项目前行的实践问题,探索新课改背景下学校课程体系建设及三类课程有效融合的问题等。其价值不仅在于促进学校自身及本区域书法写字特色教育的健康发展,更在于为当下加强中小学书法教育、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入推进新课改提供鲜活的经验。
实践的推进
本研究启动于2017年9月。我们以生态化、系统化观点为指导,主要以行动研究、案例研究和科学经验总结等方法展开,期间经历文本的研发、实践的试运行、成熟的推广延伸与发展四个主要阶段,形成直面问题、实践第一、骨干引领、全员互动四条推进策略。
骨干引领、全员互动四条推进策略
文本的研发
课题组骨干采用“精教与厚学”的思路,集中研读了2017年形成的《基于精教与厚学引导下的小学课堂教学重构的案例研究》,访谈了为推进学校书法写字教育做出重要贡献的退休教师等,总结累积的经验,寻找突破的问题;采用“旁连”的思路,多方采集本市及外省市开展小学书法写字教育的经验范例,积极参与中国教育学会书法专业委员会举办的各类研讨培训等活动,从中寻求解决问题的思路;采用“下拓”的思路,开展学校课程模块设计、课程组织实施和课程评价方面的研讨,先后完成书法写字课程化方案的研究、标准的确立和文本教材的初次研发等。
实践试运行
按照《教育部关于中小学开展书法教育的意见》的要求,依据新开发的《小学书法》课程标准和义务教育3~6年级《书法练习指导》文本教材,开展两条线平行推进实践试运行。
一是通过基础型课程中的语文学科落实写好字的基本要求,倡导学生写“满格字”,把字写端正、写正确、写美观;写字课不挤不占,教师精选教学内容,认真加以指导,积极组织讲评并开设15分钟“天天写”科目,加强写字技能训练;二是通过开设《小学书法(寫字)》拓展课,实行每周一课时制,配备专职书法教师负责指导。在凸显写字技能训练指导的同时,进一步强化兴趣激发、习惯培养和文化熏陶,努力将“写字育人”工作做得更好。同时,课题组织积极采集试运行反馈信息,及时调整举措,认真做好氛围营造和师资培训等工作,并进行了配套习字册和教学指导书的编写等。
延伸与发展
自2017年9月起,学校将推广发展成果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一是继续通过学校推动一如既往地抓书法写字品牌教育,使研究成果进一步发扬光大;二是以此为标杆,进一步展开多元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应用研究,开展基础型、拓展型、探究型三类课程的融合性实践,将构建与完善学校课程体系工作推向新高度;三是走出去,积极参与各级各类机构发起的交流推广活动。
成果的主要内容
重组《小学书法》校本课程体系
科目定位
《小学书法》是一门集书法文化熏陶、书写技能传授、修身养性养习惯于一体的校本科目。本科目致力于中华书法文化的熏陶和书法知识的学习,致力于学生书写能力的形成与发展,为其他科目的学习打好基础和提供方便;致力于学生学习习惯、学力、意志和情感等方面的培养,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播下种子。它面向全体学生,其宗旨是普及与传承中国书法这一民族文化技艺,是学校重点推荐每位小学生研习的一门必修科目。
课程体系
《小学书法》课程体系由“潜在课程”“《小学书法》校本科目”和“书法拓展课”三部分组成。“潜在课程”涵盖了书法写字教育个性化学校文化的全部;书法拓展课是为书法特长生提供的可选择性课程;“《小学书法》校本科目”面向全体学生,由《书法练习指导》3~6年级、配套习字册和教学指导书三部分组成。
重建“小学书法写字教育课程化”运作机制
营造一个良好氛围,如“书法陈列室”“书法文化节”等,实施两条主线平行推进。
基础型课程中的推进
通过语文学科落实写好字的基本要求;开设1 5分钟的“天天写”课程。
拓展型课程中的《小学书法》科目推进
通过开设每周一课时的专职书法教师指导课和举办特长生的“书法社团班”。
提供三方面重点保障
第一,师资保障。除继续邀请专家指导、送教师参加学习培训等外,对教师展开每周一课时的校本培训。
第二,学习内容保障。基础型课程通过备课组落实好各年级的书写内容,以求相对统一;拓展型课程以《小学书法》教材为依据,兼顾系统性和递进性。
第三,实践活动保障。每年组织一定数量的社会实践活动。组织师生参赛;坚持开展写春联、送春联;参加区级以上主题实践活动等。
第四,强调四个有机结合。一是书法写字科目与其他各科的有机结合。语文学科与书法写字拓展科目共同担负直接指导任务的责任,其他学科也对书写提出规范的要求,协调并进。二是校内与校外有机结合。除发挥校内主渠道作用外,要求家长配合,鼓励学生为发展个性特长而多渠道求学。三是普及与提高的有机结合。对班上学生落实写好字的基本要求,对参加书法兴趣班的学生落实好发展其个性特长的要求。四是学习与应用的有机结合。适时开展一些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将学到的本领应用到社会服务活动之中。
重修“小学书法写字教育课程化”评价体系
第一,学的评价。依据“写好字”达标要求,抽取其中的“兴趣”“姿势”“执笔方法”、硬笔作品本身的“笔画、结构、整体效果”或毛笔作品的“笔画、结体、章法”“评价鉴赏能力”等要素,分别用“描述定义”将评价要求具体化,作为阶段性学生学习的评价工具。 第二,教的评价。依据书法教育提出的实施要求,结合书法科目课堂教学的一般流程,择取“教学准备”“教学方法”“教学反馈”“学习气氛”“教学效果”和“教师素养”等要素,作为课上得怎样的评价指标,同样用“描述定义”的方法将评价指标具体化。第三,课程的评价。依据《中小学书法教育指导纲要》设定的要求,参照拓展型课程评价的一般做法,选择“科目目标”“科目内容”“科目实施”“科目评价”“活动设计”和“课程资源”作为评价本科目开设得怎样的指标,同样用“描述定义”的方法将其具体化。
效果与反思
突破了小学书法写字特色教育发展的“瓶颈”
在本项目的推动下,“书法教师单兵作战”“无系统课程方案及文本教材支持”等问题伴随着课程化的实现得到有效解决。此外,“写字育人”功能进一步强化,“读好书,写好字,做好人”成为校园人的共同奋斗目标;“语文学科”、《小学书法》科目和“书法社团班”并举,较大限度提升了学生的写字素养。结构匀称、整洁美观的“写好字”基本要求,已经成为大多数学生的自觉要求。
解决了引领区域书法技艺项目前行的“困惑”
当下,我校推动“书法”学校及校本课程的实施,双管齐下,将逐步成为我校所在城镇的一个文化特色品牌。同时,在积极“推销”自己和上级领导及专家学者的推崇下,荣文小学《小学书法》课程研究将不仅走向区内同类学校中,而且最终达到辐射至兄弟单位的不少书法教育特色学校中。
推动了学校课程建设上新台阶的“前景”
《小学书法》课程的问世,也让学校课程建设掀开新的一页。一是基础型课程校本化实施有新起色。精准分析学情,优化组合学习内容,开展以“学习任务单”为抓手的课堂教学改革实践和学生学业基础素养综合评估改革的实践等。二是拓展型课程开发有新进展。学校以《小学书法》科目开发与实施为范例,采取“以点带面,稳步推进”的策略,先后开发《学科类》《艺术类》《健身类》《科技类》等20多门拓展型科目,供发展学生个性特长做选择。
诚然,本研究也存在一些缺憾。如,三类课程的融合性实践做了不少,但总结提炼得不够;又如,已经建立的特色教育课程化运行机制是否还有更好的优化组合空间呢?还有,探索的评价机制及方法是否更易于操作等等都有待于进一步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