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琼
案例背景
2016年3月30日上午,杨老师给一(6)班上体育课《原地摆臂》水平一。在课前准备部分,杨老师先安排学生进行5分钟原地慢跑热身,接着组织学生进行5分钟静态拉伸,上举手臂,站位体前屈,弓步压腿,纵叉,充分拉伸肌肉,防止运动拉伤。导入新课时,杨老师用世界冠军博尔特激励学生,杨老师说“要想跑得快,首先要有良好的摆臂”,提出新课“原地摆臂”。在新课中,杨老师用3分钟带领学生学习分解原地摆臂技术,巡回指导,纠正动作,肘关节呈90°,大臂带小臂,建立正确动力定型,然后连续摆臂,找两位学生示范,以榜样示范,激励学生学习信心。用4分钟结合慢跑原地摆臂,建立手腿联系。用8分钟结合摆臂莱格尔跑,用10分钟体能训练,包括上肢、下肢、前腹、后背部分。最后5分钟进行静态拉伸和总结。课后,深圳市教科院刘晋教授和校领导、体育课组全体教师一起评课,刘晋教授针对杨老师的课严肃地说:“本课练习强度144次/分、练习密度只有58%,距离国家推行的标准75%还有很大差距。”杨老师上课的关键原因在于体育的理念未及时更新,仍停留在原有体育课重技能传授的单一模式,无论训练的密度还是强度均要大幅改进。
问题分析
教育的价值和使命就是为学生的幸福人生奠基,让每个学生成为一个身心健康的人,这是学校教育的首要任务。我们对全体体育教师的课堂进行观课和分析,对体育课堂存在的问题做了一些梳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归纳为“三个缺乏”。第一,缺乏规划设计。在学校发展规划中,缺少整体的课程建设规划,导致学科课程的定位和目标含糊不清,学科发展迷茫。体育课组缺乏课程建设意识,每学期的工作只有工作计划,显得随性而松散;第二,缺乏专家引领。几年来,学校体育教师缺少“走出去和请进来”,缺少学习和观照对比,教师闷头上课,体育课堂出现“一个哨子两个球,打打闹闹一节课”的懒散现象,学生的体能和技能目标无从谈起,还容易引发安全事故;第三,缺乏有效教研。科组建设流于形式,没有教研专题,没有项目研究,没有学习组织建设,没有教学规范模式研究,科组教研名存实亡,既没有解决教师的教学问题,也没有总结引领。
改进措施
建设课程。为了优化体育学科课程方案,我们邀请南山区体育教研员裴玲云指导我校的体育课程建设。我们首先建立了课程总的单元项目表,再到单元计划表,以及每一学期的具体教案,每一个教案都集中了全体体育教师的智慧。课程计划表分为四大项目:田径类、体操类、球类、其他类。这是一个系统设计,体现了体育课程的目标、理念、内容、实施和评价。这个体育课程建设方案,从一到六年级,横向依次递进,由易到难,纵向开始了田径类、体操类、球类、其他类。令教师教有目标,学有内容,验有评价。
名家示范。基于宝安小学体育课堂密度和强度不达标的问题,我们邀请了深圳市体育教研员刘晋教授上示范课,又邀请了宝安区刘凤龙、袁芳、张赟等名师,对全体教师进行一对一的指导。
有效教研。为了确保体育课程目标的顺利实施,科组长余德海老师带领大家重新梳理了科组建设的制度,重新构建科组教研组织,制定切实可行的计划,每次教研时间做到理论学习、主题研究两突出,保证了常规工作有规范,理论学习有提升。教师们的学习意识和研究氛围明显提高,有效促进了学习型组织的建设。
案例反思
宝安小学体育课程建设的案例,不仅奠定了本学科长足发展的基础,还为其他学科总结提炼出可复制和借鉴的方法。
建设好课程。教学工作是一门艺术,更是一门科学,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可以随心所欲。在南山区体育教研员裴玲云的指导下,宝安小学体育教师制定了从单元项目表,到单元计划表,再到每一节课的教案的计划,完整编制了宝安小学体育六个学年的课程方案。促使每位教师既清楚学科的总目标,又明确自己每学期的教学目标,确保学生学科素养的达成和检验。
实现课题引领。體育课组在专家指导、课程建设和课堂研究的基础上,2017年,体育课组撰写了基于“大密度大强度的体育课堂教学课题研究”,实现立项。通过课题研究,实现了专家指导、理论学习、课堂改造、教研合一的有效统整,体现了学校的办学策略,改变了教师的观念和行动,提升了体育学科的研究价值和品质。
突出核心素养。一方面,教师们在教学实践和反思学习中,提出了宝安小学体育学科的核心素养——“毅力”。另一方面,教师们主动学习了体育教育的专题文章,坚定了核心教学价值观,教师以身示范,学生学以致用,“毅力”不断成为宝安小学体育学科的共同价值观。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回顾宝安小学体育课程建设和实践,我们深刻地体会到,教育就是成就,课题成就教师,课堂成就学生,课程成就名校。我们在学校发展规划的指引下,通过构建涵盖教师、家长和社会教育机构的开放、多元、立体的课程体系,推进了课堂教学改革和课题研究,实现了学校办学品质的悄然改变,检验和坚定了 “课题引领、课程建设、聚焦课堂”的办学策略,好课程建设日益成为宝安小学的办学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