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润赵国华山东刻书考述及其意义探析

2018-07-05 00:46唐桂艳
山东图书馆学刊 2018年3期
关键词:刻书山房光绪

唐桂艳

(山东省图书馆,山东济南 250100)

赵国华(1838-1894),字菁衫,河北丰润人。咸丰八年(1858)举人,同治二年(1863)进士。自同治二年至光绪二十年(1894)的三十年间,除二年家居外,他在山东先后任郓城、泰安、德州、沂州等地知县、知州、知府,署理文案总办、全省书局总办、通志局总办、山东省兵备道员、按察使、乡试同考官、济东泰武临道员、山东省盐运使等职。为官山东三十年,赵国华不仅尽职尽责,造福一方,而且关注山东的文化建设,刻书五种,对清末文学的发展及山东刻书业的兴盛做出了重要贡献。

1 赵国华刻书述略

赵国华在政务之暇,利用济南省会城市的优势,刻印了五部书,其中三部是自己的集子。

1.1 《青草堂集》一集十二卷,清赵国华撰,清同治十一年(1872)丰润赵国华济南刻本。

此书无序跋,收文五卷,诗六卷,诗余一卷。

书卷末一行署:“同治壬申冬月菁衫氏自订前集十二卷梓于济南。”赵国华有自订《年谱》(以下简称《年谱》),由其子刊于《青草堂补集》中。据《年谱》,知同治十一年七月,赵国华捐升京府治中,八月卸乐安事,十月十三日到济南。十一月,为文彬漕院所聘,教授其诸子读书。门生蒋式瑆所补《年谱》云此年十二月十九日回家。“冬月”是农历十一月,则此书当系赵国华回家前于济南刻成。

此书半叶九行二十一字,白口,四周双边,单黑鱼尾。字体端正,行格疏朗。

1.2 《明湖四客词钞》四卷,清赵国华辑,清同治十三年(1874)丰润赵国华济南刻本。

四人词分别为:宜良严廷中秋槎《麝尘词》,清苑李钧和仲衡《红豆词》,正定王荫昌五桥《尺壶词》,宜兴徐宗襄慕云《絮月词》。

有赵国华同治十三年夏五月于济南序。据《年谱》,此年的五月五日、十日,赵国华迭遭三女、次女之丧。本年开郓城缺。

此书半叶九行二十一字,白口,四周双边,单黑鱼尾。字体一般。与赵氏刻《青草堂集》同。

1.3 《青草堂集》二集十六卷,清赵国华撰,清光绪八年(1882)丰润赵国华济南刻本。

书收文八卷,诗六卷,诗余一卷,杂著一卷。

书末署:“光绪壬午夏月菁衫氏自订二集十六卷梓于济南。”

后有任道镕识:“余守襄国时,友人以菁衫所刊《明湖四客词》见贻,即耳菁衫之名,每以不得一亲丰度为平生憾。越十年,迁东抚,菁衫适襄戎幕,公余接晤……日昔以《青草堂集》示余……光绪壬午夏五月宜兴任道镕识于节署之唫碧山房。”任道镕,字筱沅,江苏宜兴人。光绪七年(1881)六月任山东巡抚,九年(1883)一月调任浙江巡抚。为此书作序时当在山东巡抚任上。

据《年谱》,光绪八年,赵国华四十五岁,正月十八日卸济南道判事,八月充壬午科乡试同考官分第十三房。此书当刊刻于其为同考官之前。

此书半叶九行二十一字,白口,四周双边,单黑鱼尾。字体稍小,较方正。

1.4 《女千字文》一卷,清光绪十三年(1887)丰润赵国华济南刻本。

书前有光绪十三年赵国华序:“余方孩,家母口授朱氏《家训》,旧槴有《女千字文》,某女史作,佚其名,写自戚党家,今多年矣。老人手出以教女孙,欲广其传,因付匠氏,而余寒夜校此,如遇儿时也。光绪丁亥冬丰润赵国华识。”

《年谱》记载:“道光二十一年辛丑,年四岁。家有《柏庐家训》,吾母挂壁上,晨醒从枕上授之。”所言即“余方孩,家母口授朱氏家训”。

此书半叶大字五行,四字一句,两句一行,行八字。

1.5 《青草堂集》三集十六卷,清赵国华撰,清光绪十八年(1892)丰润赵国华济南刻本。

书收文九卷,诗六卷,诗余一卷。

书末署:“光绪壬辰冬月菁衫氏自订三集十六卷梓于济南。”

据《年谱》,光绪十八年,赵国华五十五岁,此年四月,署理山东盐运使,则此书刻于盐运使任上。

此书半叶九行二十一字,白口,四周双边,单黑鱼尾。字体稍小,较方正。

除了以上五种,赵国华还拟刻外叔祖玉田李士楷(字准唐)著《寄余精舍诗草》,《青草堂集》一集卷二有《寄余精舍诗草序》,称“序而梓之”,但目前未见有刻本,亦不知是否在山东所刻。

2 赵国华刻书的特点

2.1 刻书数量多

赵国华居山东三十年,刻书共五种,这在寓居的山东人中刻书是较多的。同治、光绪间,居山东尤其是济南的外地为官者多文雅之士,他们中如泰州宫本昂、闽县龚易图、归安丁彦臣、山阴陈锦、桐城方潜等,皆有刻书行为,并刻书均在五种以上。

2.2 刻书内容比较集中

赵国华所刻除《女千字文》外,余皆为诗文词,主要是自己的著述,且每隔十年刻一集,比较有规律,说明其一直在不间断地进行创作。

2.3 刻书风格统一

赵国华有较强的版权意识。除为他人刻词集外,自己的集子后均有明确的刻书时间和刻书地点。

2.4 行款整齐划一

赵国华刻书行款版式整齐划一,均为九行二十一字,白口,四周双边,单黑鱼尾。字体方正,行格疏朗。

2.5 刻书时间较长

从同治十一年始,至光绪十八年止,赵国华一直有刻书活动。

2.6 刻书地比较集中

从目前的考察看,赵国华的刻书活动只有一个地方,即济南。

3 赵国华刻书的作用与意义

3.1 作品流传——获佳评如潮

刻书的目的是为使作品得到广泛传播,作品的流传如果不靠雕版印刷,仅以手写传钞,是很难达到为人知的目的的,所以,赵国华刻书的第一贡献便是使自己的成果广为人知。

赵国华的《青草堂集》一、二、三集相继问世,引起了当时名人学者的重视,给予了极高的评价。桐城学派的吴汝纶在给赵国华的信中写道:“大集气体纵横,自周秦以来至近代名家,盖无所不学,然固杂揉辟灌,而自成为《青草堂集》一家之文。诗尤出入唐、宋诸作者,而湛渐于杜公,诸体并善,而七言尤为豪健。此海内奇作,断然不泯殁于后世者。窃谓大集付雕已久,究竟能读者希,不揣冒昧,妄自谓能读之者。”*张国才:《晚清古文名家赵国华》,载唐山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唐山文史资料大全·丰润卷(下)》,2013年1月第1版,第47页。

光绪帝师翁同龢回复赵国华说:“前读大集,钦味无穷,海内词流,罕与伦比。*张国才:《晚清古文名家赵国华》,载唐山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唐山文史资料大全·丰润卷(下)》,2013年1月第1版,第47页。张佩纶则赞叹:“尊著宗仰三唐,不堕宋元蹊径,五言律尤得中晚三昧,极其所至,足以左揖渔洋,右招竹垞,何论余子。*张国才:《晚清古文名家赵国华》,载唐山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唐山文史资料大全·丰润卷(下)》,2013年1月第1版,第47页。表达了他的钦佩之感。

直至今天,赵国华所刻书仍保存在全国各大图书馆,依然发挥着重要作用。

3.2 尤精古文——成桐城劲旅

赵国华自幼天资非凡,聪颖过人,诸文体中,尤以古文最为擅长,故有“南桐城,北丰润”之称。

梁廷灿编《历代名人生卒年月表》中,把赵国华列为古文名家。黎庶昌在选编《续古文词类纂》中选录《青草堂集》古文三篇:《种蘅山馆诗序》《听绿山房诗序》《丁文诚公宝桢墓志铭》。黎氏在自序中说:“余所论纂情观慎取,盖亦有年,凡神理气味格律声色有一不备者,文虽佳不录。*张国才:《晚清古文名家赵国华》,载唐山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唐山文史资料大全·丰润卷(下)》,2013年1月第1版,第47页。自周秦以至清末,《类纂》共选四百四十九篇,其中清代占二百四十篇,清代二百六十年间,河北只选录赵国华三篇,王树枬二篇,可见赵国华在当时堪称古文之佼佼者。若非此集及时刊刻,赵国华的才华很难被世人所识,更难有与桐城匹敌之评价。

3.3 刻书世家——为后世踵继

赵国华的刻书嗜好由其子传承下来。其第三子赵恩浵,同治元年(1862)生;第四子赵恩澎,光绪十五年(1889)生。国华一生在山东为官,恩浵也在山东为官。其父去世时,他任高唐知州。恩浵不忍父亲的遗稿散佚,于是刻印了《青草堂补集》七卷。内收赵国华自订《年谱》。

此书大约刻于光绪二十一年(1895),即赵国华去世的第二年。末有光绪二十一年门生蒋式瑆识:“右《笔记》一卷,《公牍》二卷,《联语》二卷,皆菁衫师所自订。检其槀本,各体绝特尚多,以删存当有权衡,未敢增入也。”另《古文》《诗》一卷,为后人所辑。《年谱》一卷,赵国华自订,蒋式瑆补。总七卷。每半叶九行二十一字,白口,四周双边,单黑鱼尾,无直格,字大方拙。

3.4 寓鲁词人——辑佳作留芳

赵国华选刻的四词人集,全部是寓居济南的外地人,因为赵国华的辑刻,他们的作品得以流传。

严廷中(1795-1864),字石卿,号秋槎,云南宜良人。道光元年(1821)援例任山东莱阳县丞,后迁诸城、福山、蓬莱知县,继调两淮盐运司。十五年(1835)辞官归里。二十六年(1846),再次出任福山、文登、莱阳县丞。同治三年(1864)卒于莱阳,葬于莱阳黄家庄。

严廷中才华雅瞻,诗词尤冠一时,善制曲,有《秋声谱》。现代戏剧史专家吴晓铃亦评价:“清代的云南曲家大约只有一个严廷中。”*吴晓铃:《吴晓铃集》第5卷,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6年1月第1版,第135页。严廷中著述颇多,《岩泉山人诗四选存稿》《药栏诗话》《红蕉吟馆诗存》《红蕉吟馆诗余》《红蕉吟馆试帖诗存》《岩泉山人词》多在生前刊刻,《秋声谱》《洛神殿无双艳福》在民国出版,唯《麝尘词》刊刻略晚,若非赵国华刊刻,恐难与世人见面。

李钧和,字仲衡,直隶清苑人,诸生。赵国华为其作《种蘅山馆诗序》。《红豆词》为李钧和目前仅见之词作,赵国华的刊刻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王荫昌(1813-1877),字子言,号五桥,直隶正定人。道光二十年(1840)举人,官山东武定同知。诗余仅有赵国华刊刻的《尺壶词》传世。其中的《百字令》被收入《清词综补》中。

徐宗襄,字慕云,江苏宜兴人。道光二十九年(1849)举人,官内阁中书,寻改山东平阴知县,同治九年(1870)任冠县。宗襄深于词学,名播艺林,所著有《柏荫轩絮月词》《柏荫轩萍云词》《柏荫轩词续存》等,均有刻本,赵国华所刻《絮月词》中的《虞美人》《长亭怨》《水龙吟》《暗香》被收入《清词综补》,《长亭怨》《疏影》被收入《中国近代文学大系》。

3.5 文人团体——绘交游盛况

在赵国华刊刻的个人著述中,不乏《岱顶晓起》《寻灵岩寺遇雨》《微山湖》《游峨岭遂至赵秋谷饴山旧园》等写景诗,也不乏《重修德州庙学记》、五次《上阎尚书书》《为张中丞谢帮办海军疏》《议齐东迁城不如归并青城》《详请限定囚粮银数》《山东通志总局催各属补造散志》等公牍文件,不仅表达了他对山东山水风情的热爱,也体现了他为政一方的功绩。但更多的是,他在这些诗文词集中,还原了同治、光绪间山东境内的文人团体的交游盛况。

这个文人团体,不仅包括历城郭荩卿、德州马葛村(《马葛村诗序》)、掖县翟熙典(《听绿山房诗序》)、肥城邵香厅(《邵香厅诗序》)这样的山东人,还包括封邱何吟秋、武进高丽中、山阴陈锦(《勤余文牍序》《陈补勤诗序》)、会稽徐吁卿(《徐吁卿文集序》)、三河郝梦尧(《漱六山房文集序》)、景州李星如(《李星如时文序》)、玉田蒋箸生、广平翟烈堂(《翟烈堂时文序》)、泰州宫玉甫(《宫玉甫诗序》)、归安丁彦臣(《署山东督粮道丁君家传》)、阳湖汤鋐(《山东宁海州知州汤君家传》)、贵州丁宝桢(《上丁宫保书》《丁宫保六十序》)等寓居山东的各级官员。他积极地为友人们的作品写序,为他们立传,并有日常的礼尚往来的记录。

赵国华有《题白澄泉诗》:“翟生过我宅,手出旷庐诗。世径来琴少,天花入酒迟。曾闻修野社,不谓得前师。此夕能同否,慈恩院里时。”*赵国华:《青草堂集》二集十六卷,清光绪八年(1882)丰润赵国华济南刻本,卷十一。表达了对平度白永修澄泉的怀念。同类诗又有《怀何吟秋》《访翟式文》等。《九日柬陈补勤》:“高馆飞霜采菊初,湖城风雨兴何如。俊情料薄茱萸酒,父子灯前共著书。”*赵国华:《青草堂集》二集十六卷,清光绪八年(1882)丰润赵国华济南刻本,卷十四。“父子”指的是山阴陈锦与其早逝的儿子陈大箎。

同治十三年季秋,大梁何天根发莱阳,郭荩卿发沂州,柳如荃发安陵,时赵国华为三人饯行,越人李少连、楚人陶廉泉陪同。赵国华发出“生不同产,去各数千里,而相处之久,知之深,不啻其婚姻乡曲之旧也”*赵国华:《送别何天根郭荩卿柳如荃序》,《青草堂集》二集十六卷,清光绪八年(1882)丰润赵国华济南刻本,卷二。的感慨,另有一种寓居他乡的惺惺相惜的情愫在其中。

3.6 著书刻书——存印刷史料

赵国华比较关注山东的文化建设,他曾为《续修日照县志》作序,光绪十四年(1888)德州马洪庆养知堂刻宋弼撰《州乘余闻》一卷,赵国华有《书宋蒙泉州乘余闻后》:“人物方舆体例开,恒河沙数著书才。专家莫漫訾佻巧,容易真拈六代来。镂颖雕新善写生,风流文献故乡情。此才晚出山姜子,却使《黔书》得重名。”极力褒扬此书的价值。同时,在赵国华的作品中,不经意间留下了许多著书与刻书史料。

首先,记录山东人的著书与刻书史实。日照丁守存在世时曾刻过《旷视山房制艺初》《旷视山房制艺二集》《丁心斋时文续》《旷视山房制艺续集》《旷视山房大题两编》等,赵国华在《青草堂集》三集卷二有一篇《旷视山房续小题文序》,叙述了两人的交往过程:“自余淮上遇丁丈由楚归始相见,丈启行箧,出《制义》,择余言,越日而已刊其后。余旋济上,丈主省书院,每见必以文。”“一日,出前幅,余请终篇,则曰‘汝坐’。丈性喜猫,乃左置膝上,右据几,草立成,使跋而付之匠氏,曰:‘此吾之常也,数十年矣。’盖丈之自命其文而急于乐其成也。”丁守存的著书形态跃然纸上。“世所行旷视山房大小题文殆十数种,悉手自刊定,丈既没,幼子黻臣使至余,持续小题文,皆丈晚年家塾所为。海曲野居,非若余尝所遇丈都会者,罕有剞劂家,故丈未及刊而待之黻臣。”守存自刻书及其子刻书于此可知。

综上,作为长期寓居山东的外地人,赵国华一心为官,造福一方百姓,同时,倾毕生精力,著书、刻书,积极推动山东的文化建设,在山东出版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迹。

猜你喜欢
刻书山房光绪
后素山房
毓庆宫光绪书房的使用与陈设
重庆拾山房民宿
锺磬山房藏石欣赏
鍾磬山房藏石欣赏
光绪《黔江县志》的药学价值
论元代儒学刻书
“戊戌变法”中的光绪和慈禧
明代安徽官方刻书考
两宋安徽官方刻书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