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社会的进步,近年来,中国的民族文化产业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在民族文化产业的发展带动之下,人们的生活和消费水平也不断提升,第三产业的比重也逐渐提高,国家经济迅猛发展。但是,民族文化产业的发展也存在一些问题,本文将探析我国民族文化产业发展的现状,并提出应对对策。
关键词:中国民族文化产业 发展战略 路径选择
引言:我国民族产业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只有民族产业在未来的道路上获得了较好的发展,才能从根本上保证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繁荣,但是在错误的路径上发展民族产业,只能阻碍我国经济的发展。
一、我国民族文化产业的现状
我国作为一个文明古国,一直以来民族文化资源都是十分丰富的,每年接待的海外旅客不断增多,民族文化资源所创造的GDP也是逐年增长。这些因为民族文化产业所获得的发展都是有目共睹的。但是,发展并不意味着发展的就是好,我国民族文化产业在发展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民族文化产业发展比较浅显,开发的深度不够,没有明显的地域特点。其次民族产业发展相对单一,缺乏必要的产业科技支撑,缺乏产业链。第三,民族产业产品市场相对狭小,市场规模单一,不能在经济价值上与市场价持平。
二、我国民族文化产业的发展战略
1、构建具有区域特色的民族文化产业
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不同的民族区域有不同的民族特色。而每一地区的民族特色都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也具有着不同的文化特色。本文尝试从几个典型的文化区域着手,来创建我们自己的民族文化品牌。
(l)华北区民族文化产业区
北京是我国的首都,有着悠久的文化历史,同时北京其本身所具有的人文景观更是具有不可替代性。如故宫、颐和园、长城等都是享誉中外的世界遗产,也是我国文化产业发展最早的地区之一;同时,与北京毗邻的天津,有一些街头艺术更代表着平民的生活,如相声、话剧、天津快板。所以,华北区可以以北京和天津作为民族文化产业发展核心,塑造品牌战略。
(2)华东区民族文化产业区
华东区民族文化产业区主要以上海、南京、杭州为龙头。其中上海地区作为沿海开放城市,其经济发展势头迅猛,南京也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资源,杭州西湖作为自然文化景观也是享誉中外。所以,华东区的民族文化产业区可以“江南水乡”为其品牌战略。
(3)中南地区民族文化产业区
中南地区民族文化产业主要以长沙作为发展的核心。长沙是一个独具特色的城市,是一座文化古城,也是一座红色文化城市。随着“岳麓书院”“电视湘军”、“出版湘军”、“会展湘军”、“体育湘军”等名片的发展和壮大,使长沙逐渐成为一个地区发展的代表城市。所以,以长沙为发展的核心,连接周边省市,最终可以以“湖湘文化”为其
品牌战略。
2、实施“走出去”战略,提升民族文化产业竞争力
民族文化产业逐渐成为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也是国家经济发展的实力的参考标准。只有在更大的范围内展示民族文化产业的特点,才能获得更多的利益和价值。所以,我国的民族文化产业只有走出去,加入国际发展的时代大潮流才能从根本上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
3、实施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战略
人才是一个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只有在民族产业发展的同时,鼓励人才的培养,才能在时代中获取发展的先机。只有人才充分的发展,才能具有核心竞争力,也才能在人才培养中融入高科技创新因素,不断提高传统文化产品的科技含量,打造高水平的文化科技业。同时,在人才培养方面,要紧跟时代的步伐,实施“走出去”和“引进来”
的战略。在更加广阔的视野范围内引进一些人才,同时培养自己的人才,只有在人才的交流之中看到自己的不足和自身的劣势,才能为民族经济的发展提供可靠的人才保障。
三、我国民族文化产业发展路径选择
1、利用区域产品,促进民族文化走向世界
民族地区最具特色的就是区域产品,所以,要发展地区的经济,就要把地区产品的研发融入民族文化,在二者的结合之中,创造出属于民族地区的产品。同时也要以这个产品作为媒介,打开通向其他区域的大门。
2、利用产业链,构建民族文化产业新体系
一个产业的发展并不能一直走孤立发展的道路,况且当今社会的发展是一个逐渐一体化的过程,只有让文化产品走出国门,在国际市场获得更加长久的戰略地位,才能促进民族文化的发展。所以,只有在国外直接构建文化产品生产制作、市场营销的产业链,把生产制作、市场营销联成一体,有自己发展的绝对战略优势才能促进民族文化的发展。
3、提升产业结构,带动整个产业群的发展
民族文化产业的发展,只有具备了一定的结构,才能更加具有民族文化的震撼力量。所以,民族文化的发展可以依托一些具有特点的民族项目,以民族项目作为文化产业的基本载体,从而带动一个企业或者地区经济的发展,这种项目可以把企业中的各种资源,如经营、管理、资金、人才等。也正是这些资源的集合,最终形成统一的结构,带动这个产业群的发展。
结语:
中国民族文化产业的发展任重而道远,虽然取得了暂时的胜利,但是要想真正在国际市场之中获得一定的地位,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中国的民族文化是我国民族特色的代表,也是中国的名片,只有各个部门通力合作,把发展战略放在优先的位置,吸取百家之长,最终才能促进民族文化产业的根本发展,切不可沉醉于眼前的既得利益,要在更长久的发展道路上做规划,最终优化发展战略和路径,在总体上取得发展的先机。
作者简介:姓名;蒲忠敏 性别;女 民族;汉 籍贯;福建,厦门 就职单位;暨南大学(学生)人文学院,文化产业管理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