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模式下的工科课程群考试成绩结构研究

2018-07-04 11:40石征锦刘寅生张大伟皇甫尚伟郭瑞曦
西部学刊 2018年4期
关键词:总评考试成绩工科

石征锦 刘寅生 张大伟 皇甫尚伟 郭瑞曦

摘要:针对高等教育工科课程群考试结构现状和特点,依据合作学习理论的“1+1=1”模式下的工科课程群考试成绩结构研究,提出教学中注重“平时”过程,丰富“平时”内涵,带动“期末”成绩,提升“总评成绩”,从考核“学习成绩”向评价“学习成效”转变。实施效果表明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学生整体“总评成绩”明显提高,学生对于专业课程知识认知水平的差距明显缩小。这说明在高等工科院校实施“1+1=1”教学模式改革,对培养综合素质高的创新型工科专业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合作学习理论;“1+1=1”模式;考试成绩结构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CN61-1487-(2018)04-0048-03

一、引言

(一)开展工科课程群考试成绩结构的研究背景

在高校的人才培养过程中,课程考试是检验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如何在有限时间内提高学生学习成效是高等教育的重要课题。目前我国高校在培养模式上是以教师课堂讲授为主,是单向的向学生灌输,学生以通过考核获得学分为目的,忽视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1]256。这种教师只负责教、学生只负责学的教学模式很少有互动,容易出现学生厌学、教师厌教的现象。学生常常是突击学习应付课程考试,难免对专业课产生厌倦心理,这就使得教、学矛盾越来越突出。

目前在工科高校中,对于专业课程学习的考试方式一般都是采用“平时+实验+期中+期末=总评成绩”结构,由于专业课程的实验、实训都是单独开设的课程,其考试也是单独进行,成绩不在这个结构中体现,另外专业课程学时短,一般学校也不安排期中考试,造成上述两个内容形同虚设,因此只剩下“平时+期末=总评成绩”这种结构在实际中运行。“平时”所占的比例各类高校规定略有不同,一般在20%~30%不等。就平时成绩所包含的内容而言,绝大多数学校仅仅停留在“出勤+作业”方面。这样从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加强对专业知识的理解角度而言,就失去了当初设计这种考试“总评成绩”结构的意义。

由于平时成绩的比例各高校已经在教学管理文件中有明确规定,如果改变这个比例,又与教学管理文件相抵触,增加了普通教师的工作难度。为调动学生积极自主学习积极性、增强教师教学效果,我们将教师的教学、管理、科研、工程等等实践经验结合在一起,提出了以完善课程考试方法为主,充实平时考核的内涵,强化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为途径的基于合作学习理论的“1+1=1”模式下的工科课程群考试成绩结构的研究,目的是解决学生专业课程群学习的成效问题,以成效带动“总评成绩”。

(二)合作学习理论的内涵及现状

合作学习是世界许多国家普遍采用的一种教学理论与策略体系。它注重改善课堂学习心理气氛,可以全面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在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认知心理品质等方面效果显著,被誉为“近十几年来最重要和最成功的教学改革”[2]。

1.国内外合作学习理论研究现状

我国的合作学习模式,主要有五种:(1)分层—合作学习模式;(2)互助—合作学习模式;(3)建构—合作学习模式;(4)自主—合作学习模式;(5)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模式。其中(3)(4)(5)是新教改倡导的三种学习方式[3]。

合作学习在西方国家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目前这些方法和策略可划分为三种主要类型:(1)正式的合作学习;(2)非正式的合作学习;(3)合作性基层团体。

2.合作学习理论的内涵

合作学习的内涵包括以下五方面的内容:(1)它是以学习小组为基本形式的一种教学活动;(2)它是以教学动态因素合作互动的教学活动,其中动态因素指教师和学生;(3)合作學习的三个重要的教学环节是目标导向教学活动、教学目标的设计、确定和管理;(4)它是以各个小组在达到目标过程中的总体成绩作为奖励依据的一种教学活动;(5)它由教师、学生共同分配学习任务和控制教学进程[3]。

二、基于合作学习理论的“1+1=1”模式的教学研究

(一)高等教育工科专业课程群的学习特点

对于大学生来讲,相对于公共基础课程,高等教育工科专业课程群的学习特点是学时少、难度大、复习消化时间短。大学生一般缺乏对于工科课程群的感性认识,再加上工科课程群既有理论又有应用,由于对知识没有感性认识,难以理解学习内容,工科课程群专业知识成了不易掌握而又决定性很强的学习任务。因此必须使教师的角色从传统教育模式中的“灌输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启发者”“激励者”以及“帮助者”[4]。

通常的合作学习是指学生之间的合作,只是本研究课题中的一个“1”。我们提出的基于合作学习理论的“1+1=1模式”是包括两方面的合作,即教师和学生的合作、学生和学生之间的合作,是一个互相交换角色的闭环控制系统。通过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带动学生认知能力提高,以创新性的课程实践,吸引学生积极参与教与学的全过程,让学生变成“教师”,让教师变成“学生”,角色的互换,双方的体会就不同,合作学习的效果就会大幅提高。

(二)“1+1=1”模式下的工科课程群考试成绩结构研究主要内容

基于合作学习理论提出的“1+1=1”模式下的工科课程群考试成绩结构研究,它的主要内容如下:

第一,“1+1=1”模式中,教师、学生分别作为教与学的两个“1”,“教”“学”构成完整的教学整体“1”,缺一不可,它们是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相互影响、协调发展的“1”,它们共同完成教学目标;

第二,“1+1=1”的实施重点就是注重平时过程,丰富平时内涵,带动期末成绩,提升总评成绩;

第三,“1+1=1”的结果是在课程群考试环节采用“教师命题”为“1”、“学生命题”为“1”,“学生命题+教师命题=1”融合后,经过教师按照教学大纲要求,筛选、整理出一套试卷(含A、B、C卷),考试结束后,出题学生要在全班进行讲解所出试题,让他们体会“教”的乐趣。

三、以合作学习理论为基础,夯实“1+1=1”模式的平时过程

基于合作学习理论的“1+1=1”模式下的工科课程群考试成绩结构研究由9个“平时”环节组成,各环节具体实施内容如下。

第一,学习小组建立:每班学生分成6组,按照全班的学号1—6依次循环,形成组员;组长按照任务数依次产生,组内同学都有成为组长的可能。将类型不同的学生组合在一起,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第二,小组任务:根据教学进度,各组依次轮流,任务内容是批改作业、组织课堂讨论、总结对应小组章节复习题、编写答案、编制课程设计任务书、综合实训、期末试题编制等等。

第三,授课方式:课堂讲授为主,其他方式为辅,如结合实物元件、应用案例等进行教学,以提问、讨论、习题课等方法,强化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促进学生理解、消化、掌握知识。

第四,作业:教师批改轮值组作业,由轮值组组长组织本组同学批改其他五组作业,并在习题课上由当前轮值组同学讲解习题,使每名同学都有锻炼的机会。

第五,期末考试:首先对出题学生组开展保密教育,期末考试的题目类型按照专业课中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重点和难点、综合运用知识等几方面内容,教师和学生各出一套完整的试卷(含A、B、C卷),教师按照教学管理要求综合上交学生考试试卷,其中学生所出题目数量比例不能超过50%。

第六,期末判卷:按教务部门要求,教师与出题学生小组成员集中统一判卷,给出成绩。

第七,试卷讲评:试卷判完后,由出题组学生对试卷进行讲评,并答辩。

第八,教师点评:授课教师对此次专业课程的学习和考试进行总结。

第九,课题组教师和学生代表对本次方案实施过程做出点评、总结,并反馈问卷调查,完善实施细则。

四、“1+1=1”模式下的总评成绩结构分析

我们在电气类专业的两个年级实施基于合作学习理论的“1+1=1”模式下的工科课程群考试成绩结构研究后,学生考试总评成绩有了明显变化。

(一)2012级电气类专业总评成绩

1.2012级电气类专业《信号与系统》(第一年实施)成绩分析表(表1)

2.2012级电气类专业《电力电子变换和控制技术》(第二年实施)成绩分析表(表2)

(二)2013级电气类专业“总评成绩”

1.2013级电气类专业《信号与系统》(第二年实施)成绩分析表(表3)

2.2013级电气类专业《电力电子变换和控制技术》(第三年实施)成绩分析表(表4)

(三)实施“1+1=1”模式后的总评成绩效果

基于合作学习理论实施的“1+1=1”模式下的工科课程群考试成绩结构研究后,学生考试总评成绩变化如下:

第一,实施“1+1=1”模式后,不同年级同一门课程学生期末总评成绩明显提高,优秀率比重增加,平均分数分别提高22.76%和6.17%,不及格率同比降低75%和16.34%;

第二,“1+1=1”模式刚开始在12级学生中第一年实施时,38.89%的学生成绩集中于及格水平,而在第二年学生考试总评成绩处于及格水平的仅有19.44%,特别是优秀率提高到23.53%,平均分数提高25.99%,优秀率提高到23.53%,不及格率实现了零的突破,这表明,“1+1=1”模式下同一班级学生学习成效非常显著;

第三,特别是两个年级组数据对比显示,不及格人数及相应比率明显下降,说明“1+1=1”模式促进了学习困难学生的进步;

第四,“总评成绩”平均数值有所提高,标准差减小,合作学习下的“1+1=1”模式一方面表明,相互合作既有利于学生个体成绩提高,也有利于学生成绩整体提高;另一方面,在该模式下全体学生的总评成绩分数之间的差距在减小,说明除去智力因素外,两个年级学生对于专业课程知识认知水平的差距明显缩小。

五、结语

基于合作学习理论实施的“1+1=1”模式下的工科课程群考试成绩结构研究,就是要“以学生为中心,了解大脑、了解学生、了解认知、了解学习”[5],将教师教学、学生学习、学生考试融为一体,保证教学整体的完整性、科学性。这种模式突出了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有利于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和考试目的,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得到加强,调动了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的积极性,有利于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相对教师而言,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水平。这种模式体现“以学生为本”的人性理念,以学生的能力培养为主线,注重平时过程,丰富平时内涵,大幅提高期末成绩,全面提升“总评成绩”,由考核“学习成绩”向评价“学习成效”转变,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使工科课程群考试真正成为一个教育的过程,一个发展的过程,一个共建的过程,一个充满人文关怀的过程,一个民主、平等和科学的过程[6]。“1+1=1”模式下的工科课程群考试成绩结构模式的改革,对培养综合素质高的创新型工科专业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谢梅,苗青.我国高校创新教育现状存在的问题——以部分理工科院校为例[C].四川省高等教育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2009.

[2]张桂春,唐卫民.高等教育学[M].辽宁: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3]张奇.高等教育心理学[M].辽宁: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4]胡欣.高等教育中“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协同作用的思考.科教文汇[J].2017(34).

[5]赵炬明.打开黑箱:学习与发展的科学基础(上)——美国“以学生为中心”的本科教学改革研究之二[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3).

[6]石征锦,王秀莲,蒋强等.基于“合作学习理论”的“1+1”模式工科课程群教学过程实践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7(48).

作者简介:石征锦(1963—),男,辽宁锦州人,硕士,教授,研究方向为复杂系统综合自动化技术、机器视觉与模式识别、先进仪器与网络化测控、先进控制理论及应用。

刘寅生(1963—),男,汉,副教授,辽宁营口人,研究方向为复杂系统综合自动化技术。

张大伟(1963—),男,汉,副教授,黑龙江伊春人,研究方向为高电压技术及应用。

皇甫尚伟(1992—),男,汉,研究生,河南商丘人,研究方向为复杂系统综合自动化技术。

郭瑞曦(1994—),女,漢,研究生,湖北襄樊人,研究方向为先进控制理论与应用。

(责任编辑:李直)

猜你喜欢
总评考试成绩工科
新工科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探索
新工科背景下项目推动式教学模式的探索
考试成绩转换成偏态分布量化成绩的算法
掀起盖头识面目,明确导向巧备考——2018年高考“语言文字与运用”试题总评
考试成绩
美好的早晨
因子分析法在高中地理考试成绩分析中的应用
工科研究生教学模式的思考与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