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正印,刘 通
2015年10月,教育部、国家发改委和财政部联合发文《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要求地方高校“主动适应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把办学思路真正转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上来,转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上来,转到培养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上来,转到增强学生就业创业能力上来[1]”,这符合我国创新驱动发展、“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等国家重大发展战略。体育作为“健康中国2030”重要组成部分,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日益突显,而高素质体育人才培养是完成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战略部署《“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一项重要措施。因此,社会对高质量、高层次的体育人才的需求日趋增长。以阿坝师范学院体育教育专业为例,目前地处四川民族地区同类院校教育教学人才培养方案具有以下共同点:人才培养模式雷同,缺乏个性化;课程体系设置与内地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同质化;课堂教学中重技术,缺乏产教融合;学业评价手段单一等。这样的传统体育人才培养模式已无法适应当今社会对体育人才的需求,如何与内地知名高校,尤其是与老牌体育院校“错位”发展,抓住应用型转型发展良机已成为摆在民族地区地方院校发展的现实问题,因此,更新人才培养理念,强化社会需求本位办学势在必行。为此,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确定专业定位,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已成为民族地区地方院校亟待解决的问题。
应用型人才的概念最早见于1983年文育林的《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按学科设置专业》,文中提到关于如何改革高等工程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早在1998年教育部就“人才培养模式是学校为学生构建的基本知识、基本能力、基本素质的基本结构,以及实现这种培养模式的途径,原则上规定了高校培养的人才的基本类型,要把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在执行过程集中体现[2]”。关于人才培养活动的时间规范与基本样式,目前学术界形成共识,就是“在教育工作者的引领、指导下,形成的稳定的人才培养机制,达到对人才培养目标形成的较为稳定的结构状态和运行机制[3]”。这种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要素概括来讲,应包括培养目标、培养资源、培养方法、培养过程以及教育理念和教育思想等。体育教育应用型人才应体现出体育教育的基本知识、基本运动技术、基本素质的基础上,学生能够将相关知识应用到工作中进行创新发展的知识、能力、素质。
应用型体育教育本科作为一种与技能型高职高专和学术型本科不同的新型人才教育培养类型而言的,是以相对注重实践操作型一类,主要从事非学术性研究性基层或基础性工作,它的任务是在一定现代体育基础理论指导下熟练运用本专业体育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更好地开展体育教育工作,具有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创新发展思维的应用型体育专业人才,首要条件就是知识够用。具以下特征:
1.坚持市场需求为导向,深化产教融合发展
一方面,从我校近三年统计就业领域(65.7%服务体育教育或运动训练)、生源地(91.2%来自成都及周边地区)和就业区域(75.4%在四川省内)分析,民族地区院校隶属民族地方政府管理,服务地方是高校基本功能之一,有效合理发挥校地合作、校企合作,加强产学研互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为地方培养人才,因此满足民族地区发展需要,为地方本经济发展服务,是其基本职能和功能。另一方面,由于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地域资源不均衡以及地方文化差异,也要求民族地区高校必须坚持走与自身条件相符合的本土化人才培养,只有结合地域文化特色实行有差别、有针对性的教学,才可能提高教育教学的适应性,培养顺应地方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人才,才能避免被经济发达地区老牌本科差距越拉越大的尴尬境地,实现“错位”发展,或许才是另一种形式的“弯道超车”。
2.依照应用型本科审核评估要求,理解培养目标的应用性
按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97年颁布教育类别标准,将所有专业知识与技能应用于从事的社会实践都归类于应用型人才。在我国新建本科院校合格评估和学位评估(以下简称 “两评估”)中,明确要求必须把培养应用型人才作为自己办学的突出特点。
21世纪科学技术突飞猛进,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严重不足,随之产生应用型人才培养培养模式是符合当前社会发展需要。民族地区高校体育教育应用型人才培养,既要求掌握体育课堂教学的各种技能,又能够有效完成中小学体育各项任务,并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同时要求具有开创性地完成中小学体育教育的工作能力。
3.着力实践性应用型人才培养,加强课程体系的可操作性和针对性
人才培养方案的核心是课程设置,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在人才培养方案中,课程体系是实现培养目标所必须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是完成对民族地区中小学体育教师应具备的知识构成和能力素养养成的前提条件。同时还应加强对实践环节系统的分析阐述并合理规划。执行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的课程体系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综合能力的基本途径,实践性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基本特征[4]”。
体育教育应用型人才能力包括体育专业知识、能力、素质及体育岗位需求,是由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和区域社会需求决定的。分析民族地区体育教师所应具备体育基础知识、专业能力、职业素养要求,是培养民族地区应用型体育人才模式的基础。体育专业素质是体育专门人才评价的综合指标,是体育专业知识和能力内化的结果和综合体现。能力和知识是人才评级的具体指标。这里的岗位能力,就是体育教师岗位群能力,不仅仅是体育专业能力,更是体育综合运用能力;不仅仅是就业能力,更是创新能力。要在体育学科理论基础上,超越一般技能,具有一定复合性、综合性特征的体育教育能力。
科学合理的课程组合构成不同专业,专业是课程组织形式,在一定程度上讲专业就是课程组合的外在表现,因此应用型转型的核心是课程建设。《意见》明确指出“要深化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改革,以社会经济发展和产业技术进步驱动课程改革,整合相关的专业基础课、主干课、核心课、专业技能应用和实验实践课,更加专注培养学习者的技术技能和创新创业能力”[1]。
1.现行培养方案中培养目标阐述不够准确
我校体育教育专业(专科)目标定位是“能胜任学前、中小学体育教学、管理、训练和竞赛工作”,而本科定位“能吃苦耐劳、愿意扎根民族地区的中小学体育教师”,定位倒置,缺乏调研。民族地区院校体育专业有着自己的优势,但与体育专业型、综合型院校来说有其不足,如果一味地照搬学习他人才培养目标,在软件(师资条件)、硬件(场馆设施设备)都距国家合格标准还有一定距离的情况下,不因地施策设定目标,就无法达到应用型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给专业发展带来诸多制约。
2.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存在诸多可变性
由于民族地区院校地处经济欠发达地区,起步晚,师资、硬件等多方因素相对受限,再加之学校所在地均有独特的气候特征,在人才培养方案执行过程中,课程设置偶尔有“因人设课”“因地调课”情况,而忽略其基本的规律和人才培养的初衷,在这种情况下设置课程方案,导致课程设置很难有较好稳定性,教师在执行课程教学过程存在诸多不满,很难达到教学环节与培养目标一致性。
3.单一的课程模块设置针对性不强,理论实践学时分配失调
我校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所有专业一个模版,未充分考虑不同学科专业规律及特点,课程板块相对呆板。理论实践学时分配不合理,如《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理论和实践1∶1,单科课程理论与实践学时也没有均衡分配,如《足球》在课程设置中理论课时安排0学时。这些缺乏科学的课程设置无法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能力发展的基本要求,导致毕业学生与培养规格达不到理想目标。
4.课程设置忽略个性专业能力发展,选课不合理
现有课程设置过度注重我国体育大环境分析,我们调研6所院校课程设置相似度,差异最大的5门课,最小的2门课,忽略教学对象的个性能力发展,导致我们的毕业生对体育岗位教学存在简单模仿,缺乏创新性,社会适应能力差,使他们角色转换时间较长。学生个性发展目标不明确,选修板块课程选择缺乏有效指导,造成学生个别选修课程荒废的现象。
通过调研8所中小学发现,现在每所学校都会以某种体育项目作为学校的发展特色,发展一校一品,因此,学校需求的是能够满足相应特色的专门体育人才,而现有人才培养模式未充分注重对象体育专业特色发展,未充分结合区域人文特点,发掘区域资源优势,推广民族传统体育文化。
高校承担着文化传承的重任,然而我校现今对民族体育文化概念理解还较为模糊,缺乏明确阐述,加之,有部分人还停留在“重文轻武”,体育就是“四肢发达”的过往印象中,体育文化建设滞后,未能充分发挥民族特色体育文化价值对地区院校的育人功能。创办具有民族体育特色的校园文化,培养具有民族文化素养的高素质人才,把民族体育文化与现代校园文化有机结合, 发挥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教育功能,实现高校对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是进一步完善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有效途径。
民族地区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深入研究和解读《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明确培养目标和规格。现行标准明确规定,体育教育专业培养目标要求主要是体育教师,民族地区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方向主要就是培养能够满足民族地区中小学校体育教育的应用型人才;其规格要求就是能够熟练掌握所学专业体育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较强实践操作能力,能较好开展中小学体育教学工作,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创新发展思维的专门体育教育应用型人才。只有明确培养目标和规格,才能准确把控培养过程,使教学这一人才培养的核心环节有章可循,教师在执行课程教学过程的目的性,才能做到一体化要求,较大程度提高体育教育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效果。
为做好2018版人才培养方案,针对服务面向,多方考察调研,全面了解民族地区体育教育专门人才需求。我们调研县州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4个,大学6所,中(小)学校5所,企业5家,访谈专家学者9人次(除去调研单位),收集资料30余份,行程超过3000公里,我院教师47人次参加调研工作。民族地区高校体育教育应用型人才培养,应高度重视培养对象服务区域的综合分析,以需要什么样就培养什么的标准进行人才培养。对区域经济、人文特点、学校需求等多方调研,准确把握,精准定位,有的放矢,使学院体育教育专业培养的应用型人才既能满足区域行业领域需求,也能很好实现培养对象的价值。
体育文化是体育教育的载体,体育教育成为体育文化存在的根本原因之一。基于体育文化的多样性特点,把传统体育文化元素贯穿于民族地区高校中小学体育教师培养过程中,具有展示民族体育的独有的民族精神、观念、思维的特点。专业培养方案在综合考虑国内外专业认证标准、国内专业规范、专业评估标准的基础上,结合我校传统服务面向的发展需求和已有学科基础,在专业方向、课程体系设置上突出专业特色。加强民族地区高校体育文化培育,清晰阐述民族地区高校体育文化表现形式,做到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能够在体育文化中准确定位,体现出体育文化对民族地区体育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价值。
地处民族地区的阿坝师范学院体育教育专业还是襁褓中的婴儿,现仅招收2届本科学生。培养符合地方要求的基层体育工作者是我们的目标,与内地老牌本科院校办学相比,我们存在一定差距,无论是软件,还是硬件条件,我们都缺乏弯道超车的前置条件,因此与他们相比必须考虑:一是专业基础知识够用;二是利用民族区域优势,凸显民族体育特色;三是做好与同为民族兄弟院校相比,以学生职业规划为导向,开设个性选修课程,体现个性发展。课程选修中,我们允许跨专业、跨学院、跨学校(今后如果学分能够互换,我们还可以跨学校选课) 。做好“三个+”即“现代体育+民族传统体育+N(学生根据自己职业取向选修课程)”,这样才能培养适应新时期高等教育发展要求、适合中小学体育教育改革和社会发展需求的应用型体育人才,也只有这样才能使应用型创新型人才培养方案落到实处,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学校“‘十三五’发展规划”提及的“坚持教师教育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坚持应用型转型,突出民族特色,用 5-10 年时间,把学校建设成特色鲜明的合格应用型本科学院”的奋斗目标才不会成为一句空话。
专业培养方案始终要求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采用“UGS三位一体”培养方式,通过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实现人才培养的连续性、一体化与可持续发展,推动“校地、校企”深度融合、协同发展,提高学校人才培养质量[5]。科学评价原则逐步建立侧重能力评价的学生学业评价体系,学校评价与社会评价相结合,教师评价与学生评价相结合,加强过程评价的体系建设,使自主社会实践能力、管理沟通能力、继续学习能力、团队协作能力、获取信息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纳入评价内容。把握一体化设计原则,把握国际视野,深刻领会当前社会发展尤其是学院所在民族地区发展趋势,以社会实际需求为根本出发点,结合学科特点,确立人才培养目标和标准,注重学生的全面可持续发展。“教学目标的一体化设计、教学内容的一体化设计、一体化实施培养过程、一体化评估考核、教学条件一体化建设。切实将总体培养要求细化落实到每门课程以及课内外、校内外各个教学环节,实现知识、能力、素质等目标要素在各个培养环节中的有机融合”[6]。
教育部颁布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方案》对新时期体育教育应用型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民族地区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以满足符合民族地区中小学校需要的基础体育教师为根本任务。民族地区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培养方案以国家专业指导目录为依据,以专业评估标准为基础,满足《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要求,结合我校拟定的“‘十三五’发展规划”总体目标的发展需求和已有学科基础,在专业方向、课程体系设置上突出专业特色。建立清晰模块化课程设置,注重实践教学环节(模块构成及实践比例见表1)。合理分配理论与实践课程学时数量(学时与学分对应关系见表2),加强新型课程的开发,“坚持需求导向”审视学科与术科的关系,课程设置充分考虑民族地区区域社会需求,通过课程完成培养目标定位要求。课程设置要明确体现出专业特色、个性能力拓展及民族传统体育特色,形成特色鲜明的课程模式,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是民族地区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应用型合格人才培养的前提。
表1 模块构成及实践比例
表2 学时与学分对应关系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在高等教育领域,把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和改革教育质量评价作为长期战略目标,把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7]。学校依据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试行)》制订了“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细化分解了评价指标体系,共有7个一级指标、二级指标21个和52个观测点。建立民族地区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体系,对民族地区高校本科办学“两评估”具有现实意义。
民族地区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研究是个系统工程,要在顺应《高等体育教学指导纲要》的前提下,针对民族地区高校体育教育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特征及培养现状,因地制宜,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既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效益,推进“规模、质量、结构、效益”协调发展的重要保证,也是为民族地区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应用型人才方案有效执行提供可靠保障。
民族地区高校体育教育应用型人才培养是民族地区学校体育教学人才的迫切需求,为其建立完善的培养课程设置方案是达成这一目标的重要保证。本文在体育教育应用型人才的内涵及基本特征、民族地区高校体育教育现行人才培养方案存在的不足、民族地区高校体育教育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改革举措等几个方面进行分析探讨,有效完善适合民族地区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培养方案,从精准定位培养目标规格,优化课程设置,形成具有独特体育专业特色及区域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特色的新型课程模式。
若未来我们能够实现学生跨专业、跨学院、跨学校选课,学分能够互换,实现真正意义的学分制,那么我们课程体系优化的空间还会很大,目前限于各方面因素,还存在些许不足,但无论如何,此项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对完善现阶段民族地区高校体育教育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具有较大的现实意义和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Z].教发〔2015〕7号.
[2] 张雁白,董晓宏,杨建朝.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产出控制机制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3, (16).
[3] 李光,武丽娜.基于生态位理论的高校继续教育人才培养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6, (2).
[4] 訾琨等.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基本特点及实现路径初探[J].中国电力教育, 2012,(2).
[5] 舒易红,刘诗伟.高师教师教育“UGS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的建构[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15, (1).
[6] 成都信息工程学院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工作进展报告[R].[2014-02-19].http://www.moe.edu.cn/s78/A08/gjs_left/moe_742/s5632/s5637/201402/t20140219_163996.html.
[7] 尹继林.广西普通高校体育教学质量指标体系综合评价[J].钦州学院学报,2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