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建云
内容摘要:教育是国家发展的根本,社会的发展需要大量主动探索型人才。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应营造和谐民主的氛围,帮助学生掌握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加强学生自我效能感的训练,激发他们的主体意识与创新能力,使之真正提高自主学习能力。本文就历史教学中提高初中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策略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历史教学 自主学习 兴趣 问题设置 独立思考
在历史课程的教学活动当中,教师需要注重学生个体身心发展的特点,有效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应通过生动描述教学内容,有效激发学习兴趣,正确引导,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端正的学习态度。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发挥辅助和引导的作用,有效帮助学生打开思维,寻求历史。教学的目的不仅仅是培养学生的短期学习能力,更应培养他们受用终生的学习能力。学生的主体地位成为评价课堂效果的标杆,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要想培养学生对历史的自主学习能力,就需要教会他们分析历史事件和历史问题,使他们在没有老师的情况下也能自主学习。
一.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历史是既定的,是已经发生的、过去某段时间的客观事实,因此,不管是在记忆时间节段或者相关事件的过程当中,都会让人感到枯涩乏味。初中阶段的学生,本身自控能力不足,自我意识强烈,希望有自由的空间,但同时却也对教师和家长有着严重的依赖心理。对于初中生而言,教师需要善于把握他们的心理特征,改变传统的填鸭式或说教式教学方式,更多地和学生敞开心扉交流,有效激發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促进他们的自主学习。由于初中生具有很强的表现愿望,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当中应该让学生主动参与进来,通过学习小故事、讨论特定历史现象等方式,充分体现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
例如,七年级学生在学习“灿烂的青铜文明”相关内容时,教师可以根据课文内容来确定教学计划和教学形式,将学生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手工业组,第二部分是农牧业组,第三部分是奴隶生活组。通过划分小组,让学生有针对性地重视自身所在小组的信息内容,并且让每一个小组的成员进行讲解,互相交流,每组选派出代表来对内容进行解说。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够加深学生的印象,让学生喜欢学习,热爱学习,激发他们进行自主学习。
在学习的过程当中,还可以采用启发式、探究式等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兴趣,帮助他们达成学习目的。例如在学习“鸦片战争”内容的时候,可以采用朗读教学,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杜绝鸦片的决心。而在学习“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这些内容时,可让学生认真朗读条约的条款,把屈辱的感觉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教师在教学的时候,也可以向学生提出相关问题,让他们进行分组讨论,进而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提高他们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以上课程的学习,教师可以向学生提问:中国是如何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通过对课程内容的讨论,学生就可以将事件的导火索以及相关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一步一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清晰表述出来,从而感受那个时代中国承受的伤害。教师还可以充分还原历史,让学生参与到历史人物角色的扮演当中,将历史情境再现,帮助学生进一步接近历史,有效激发他们学习历史的好奇心与兴趣,进而促进学生更好地投入到历史学习中。
二.通过问题设置进行学习引导
在初中历史课程的学习中,教师应重视知识的解析,不能认为记住了就是学好,更不能单纯进行知识的灌输,否则容易使学生形成刻板的印象。教师需要启发学生,教会他们学习方法,学会思考问题,进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形成良好的自主学习能力。通过疑问引发学生一系列的思考,是历史教师需要掌握的重要教学方式。由于初中生缺乏充足的历史知识基础,很难对历史事件的整体有充分的把握,而且不同时代,人们所处的环境也有很大不同,在面对问题的时候,也会有不同的解决方式,因此,现代人对历史人物的理解和质疑会有一定的局限性。在历史教学活动当中,教师如何教学,才能让阅读少、年纪小的学生理解相关历史内容,并让他们从中习得做人的基本原则,是一个艰难的问题。初中生年纪尚小,缺乏引路人,因此,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正确思考,让他们充分感受到历史的魅力,进而汲取做人做事的经验,并予以充足的时间思考,深度分析历史人物的情感。例如在学习“太平天国”内容的时候,为了让学生充分体会到该时期人们所面临的困境及洪秀全等人起义的背景、原因,教师可以设计以下题目:
合作探究:假设没有洪秀全等人,这场农民起义还会爆发吗?为什么?
情境创设:假如你是洪秀全,你会如何领导人们打赢这场战争?并说明起义爆发的原因和经过。
自主学习:找出洪秀全建立太平天国的意义,他们的革命精神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为什么太平天国是不可能实现的?如何改良才能够促进太平天国的实现?请根据课文,说出这些问题的原因及造成这一局面的大形势。
通过把握课本的基础内容和相关重点知识,设计题目,能够帮助学生加深理解课文,同时,学生还可以带着问题去阅读教材,使得学习更具有针对性,也能够帮助学生更加集中注意力。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可先帮助学生整体掌握课文的内容,找到思路,把握教材中的重点和难点。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当中,教师需要补充相关的重点知识,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记忆。例如,太平天国的作用,加速了清王朝和整个封建制度的衰落与崩溃。在反封建主义的同时,又担负起反对外来侵略的任务。对外国侵略者开展了大规模的武装斗争,打破了西方侵略者把中国迅速殖民地化的企图。同中国以往的农民战争相比,在思想上、组织上,太平天国都高出一筹,是几千年来中国农民战争的最高峰,对后来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斗争有深远影响。
三.通过结果探究原因,掌握学习方法
初中生应根据学习历史的心得体会,找出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部分学生认为成绩不高的原因是课程难度较大,自身能力不足,也有的学生认为成绩不稳定是因为运气不够好。他们所谓的原因都不具有客观事实性,从而导致缺乏积极的学习态度,反而消极对付。因此,教师在历史教学活动当中,需要引导初中生对自己的学习情况合理归因,教会学生找到正确的学习方法。教师应通过具体的实例教会学生如何脚踏实地学习,应让他们明白,付出一分,收获一分,从而更好地激发学生主动学习。
学生通过阅读,学会提问和质疑,提出具有价值的问题,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学习。例如在学习“鸦片战争”内容的时候,学生通过学习鸦片的巨大危害,知道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沉重的灾难,但应该会有困惑,为什么鸦片如此有害,却能够在中国畅销?首先,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明确当时的背景环境。首先要知道,鸦片吸食者很大部分都是包庇走私鸦片的官员,其次,当时的社会风气不良,很多走私人员不仅通过贿赂的形式,同时还对清政府进行恐吓,林则徐力排众议禁止鸦片,但是英国却决定出兵维护商人在华的利益。通过深层次的分析,我们可以得知,鸦片战争的实质就是英国对华的侵略,而虎門销烟只是一个导火索。这种带着问题去思考的方式,能够帮助学生深入分析,了解历史的真实面貌。
四.敢于钻研,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学习知识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提高能力与素质,在现实生活中运用知识去解决问题。历史知识的运用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首先,在历史考试中能够顺利解答试题,取得优异的成绩,这可有效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效。其次,借助学习过的历史知识来解决自身在实际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借助历史经验教训指导人生方向,也是学习历史课程的终极目标。对于大多数初中生而言,在学习的过程当中,教师是他们获取信息的来源,学生基本对教师讲解的内容有着绝对的信任,这也就意味着,学生的脑海中都是教师教授的内容,但是,权威教授的知识偶尔会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一些小错误或不足,并且自己并不知道。要想避免这一问题,教师就要指导学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应该对知识有质疑精神,胆大心细,深入研究。这样方能保障学习知识的准确性,提高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初中生在历史学习的过程当中能够逐渐发现和探索问题,从而解决问题,养成了独立思考的习惯,自主学习能力也会得到很大的提升。
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性格特点与善长,具有独特的智慧和能量,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使他们能够自主发现与解决问题,获得成功的体验与快乐。历史教师应加强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他们自主学习,为学生未来的学习与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邹宏远.如何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J].学周刊,2017,(19):117-118.
[2]王亮.激趣在初中历史课堂中的作用探讨[J].基础教育研究,2017,(21):74-75.
[3]刘洪生.对话视野下的中学历史课堂提问优化策略研究[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7,(5):55-57.
(作者单位:浙江省余姚市三七市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