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王清凤(香港保良局蔡继有学校)
新时代对于人才的能力要求在悄然改变。“互动交流”“深思熟虑”和“自主行动”等成了重要因素,科技带来便利之际,也使阅读时间变得零碎而割裂,整本书阅读变得更加“难得”“可贵”。大家深明“阅读之重要”,所以各种阅读活动亦如雨后春笋。但,细究其中,须思量推广阅读的实效,这也是全国百班千人读写计划设立的原因。
百班千人读写计划由自由阅读开始,继而教师共读和学生共读,在交流和讨论中互相学习,最后由阅读延伸至写作,鼓励学生以创意的形式演绎儿童文学作品。如下表:
时间主题报名、准备图书教师分组、导师讲解、提问与解答班级组群、导师领读、创意写作题目学生写作、家长记录、 老师转载优秀作品展示、教师风采展示、班级结对优秀表彰、推荐发表、活动参与优先权
阅读是人们从符号中获得意义的一种活动,随着传播媒介的变化而不断改变着。微信公众号、QQ群和视频直播等传播媒体实时而互动,使得百班千人突破时空限制的优势,推行“在线共读”。透过建立“微信群组”,联系着多个学校和家庭,同构起“在线读书会”。这种把阅读推广与创新科技结合的阅读模式,吸引了不同地方的读者同步参与,在特定的时间里汇聚在特定的空间里。
现今,持续性的万千人在线共读,不仅仅源自新媒体的影响力和老师的凝聚力,还有来自于活动的形式多变,如:邀请程玮在“学生共读”的环节中“空中”相会,在中山举办线下活动,举办《童年与阅读/亲子阅读的那些事》的在线讲座。除此之外,还有教师培训的研习营和学生暑期阅读嘉年华,以及“创意写作过大年”等。
这些阅读模式应时代进步及孩子需要,不断地回馈、反思和调整。例如:根据不同需求借助不同在线平台,如“微信群”和“CCtalk直播”等,使操作更为方便,学生与导师的互动更为直接。所谓的阅读推广,除了需要名师和名家的推动外,更需要一线老师的着力及学生的参与。于是,百班千人读写计划推出“思享会”环节,凭借CCtalk的公共直播平台,每期邀请参与共读的老师来分享班级阅读的心得,这种全面开放的分享模式,亦受到老师欢迎。
另外,百班千人读写计划还推出“作文大PARTY”活动,邀请共读创作的获奖学生与同龄人分享写作经验,孩子们在空中频道互问互答。由此可见,唯有设计接地气的多元阅读模式,才能有效推动在线课堂的新文化。
在培养儿童阅读的过程中,老师和父母同样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有协助能力强的大人,才有爱读会读的孩子。微信在线共读,创建了交流的阅读氛围,老师、学生和家长在群组中、在朋友圈、在公众号分享,展示其阅读的姿态和阅读的感受,大家在响应和欣赏中,互相感染,彼此激励。互动的群体分别有亲子共读、教师共读和师生共读等等。
其一,亲子共读。利用“招募启事”邀请家长参与亲子共读,家长也乐在其中:每天晚上,家长们通过微信朋友圈分享亲子阅读的美好:如母子相拥而坐、共品书香的美照……他们享受着亲子阅读带来的甜蜜与幸福。
若由老师的鼓励调动了家长的积极性,家长和孩子在亲子阅读中寻找到乐趣,这将是家校携手合作推动阅读的契机。家长不但是共读活动的执行者,受益者,也是支持者。若能沟通与协作,并且持之以恒,其意义深远。
其二,教师共读。在“教师共读”环节中,老师们不论资深或新手,一起聆听导读,各抒己见,再着手推行实践。微信公众号提供展示教学风采的空间,展现学生共读画面及优秀作品。全国各地的老师凭借这个平台,学习切磋,互相促进。
网络学习社群,借由网络平台进行沟通和互动,丰富共享资源,这正是新时代的产物,也是学习模式的发展趋势。为了保持学生共读的兴趣,以及延续阅读的动力、提问和讨论的热情,教师则需要精进指导策略,使共读更有实效。
其三,师生共读。艾登·钱伯斯认为,阅读讨论不仅仅是两个人针对某些观点来沟通,而是包含四种表述方式,分别是:说给自己听、说给别人听、大家一起来发言和聊出新点子。共读平台,提供表达个人阅读观点的空间,促进师生围绕同一本书进行讨论。班级微信群和朋友圈,学生晒读书相片,说读书心得,为同学点赞,设讨论话题,回同学疑问……这样的聊书氛围,构建了名副其实的“文学圈”。因不同群体在网络上的互动,形成了巨大的凝聚力,大家互相吸引。
正如特级教师周益民所说:“共同阅读能创造一种环境,形成一种共同话语,为交流创设平台。在一定的时间区域同时阅读,信息丰富而多元,不同的背景成了一种结构优势,交流的深入便成为了可能,儿童更是在交流中经由他者获得了对自我的发现。”学生在展示共读相片时,甚至会抛出对某些细节的疑问。对于这些“发光点”,老师可利用共读优势,适时引导,鼓励学生彼此给予回应,自组“文学圈”。大家若能围绕问题继续交流和讨论,那可谓是自主学习的最佳境界。我们期望,学生在深入的交流中,也由此重建学习经验、诠释生命意义,从而提升创新思考、批判思考或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未来世界公民的重要基础能力。
大数据年代,数字学习将逐渐改变老师和学生的角色,趋向于“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
笔者认为,所谓“大数据”包括三种,第一是“在线课程”为大量的学员所用,产生了巨量数据,以提升学生的理解程度和表现;第二是新科技媒体可以搜集与课程内容相关的资料,透过分析,了解学生如何获取知识,再将数据导回,并改善教学。百班千人读写计划利用问卷调查,分别针对教师和家长,从基础信息类、共读书目、共读情况、活动感受和组织工作等方面进行调研,并整理和分析搜集的资料(如图一和二),以了解学生参与的情况。
图一﹕在共读过程中,您和孩子属于以下哪种状况?
图二﹕您认为在导读过程中,导师在哪方面对你帮助很大?
用大数据说话,能有效地反馈活动的质量和水平,聆听参与者的真实想法,切切实实地反思和改进。在教育发展的进程中,科技和数据是工具,使用的人是谁,如何使用这些工具?这将影响教育决策的模式,也影响人们的教育理念和思维方式。
因此,“理想”的大数据应是第三种,运用程序取得学生学习的过程,掌握学生的进度,透过数据的分析和回馈,将知识的传播方式个人化,迎合个别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力,做到因材施教。网络共读,刚在起步,如何进一步善用科技进行共读,辨识师生的具体需要?未来,大家需要应科技与媒体的更新,继续努力。
从共读到静读,达至儿童自主阅读。
在知识爆炸的时代,资料搜集、汇总、应用、归纳、组织、创新的能力将取背诵与记忆而代之。学生阅读的兴趣和习惯是需要指导的,阅读的策略和方法也需要培养。整本书阅读,信息量大,教师必须引领阅读和分享阅读经验,才能协助孩子清除阅读障碍,帮助读者掌握文章的意义。
一般的阅读策略包含有:预测、连结、提问、图像化、推论、找重点、统整、理解监控、建立字汇和培养流利度等。这些策略的教学与练习,将有助于学生发展阅读能力。在整本书共读中,着重于个别读者的文学经验和回应,教师可鼓励学生透过理解和讨论文学要素,如角色、意象、情节、主题、结构和场景等来认识文本,赏析文本,表现出高层次的理解能力。
共读一本书中,教师可鼓励学生多角度思考,进行不同的阅读回应方式,或可呈现在创意写作中。网络共读,只是一个铺垫和导向,阅读应是多元化的,教师在实际引导过程中则是根据个人的专业判断,应学生的水平,提供适当的学习单,或辅以不同的写作任务。殊途同归,激发学生深入阅读的兴趣。借助新媒体,学生透过共读、交流和讨论,可拓展视野,发展思维判断,激发创新意识。
共读,是为了储备孩子自由阅读的能力,归根究底,还是应该回归安静阅读。“大量”阅读不是从数量上来理解,更不是把一堆书单硬塞给学生。在有效的引领和指导下,学生大量地阅读,持续地阅读,才能成为熟练的阅读者。因为身教是最重要的元素,国际知名数字学习学者陈德怀教授称之为“身教式持续安静阅读”,Modeled Sustained Silent Reading,简称MSSR。他提及了MSSR的三个重要元素:“身教、持续和安静。”成人以身作则地阅读,对孩子而言,是示范和鼓励。每天提供一段安静的时间阅读,较容易带领孩子进入专注的状态。持之以恒,阅读会自然内化成习惯。
百班千人读写计划,在重视共读和领读的同时,亦提倡“静读”,鼓励家长和老师展示“静读”的姿态,这也应是展示共读风采的重点部分。周其星老师分享:“不少学校,采取了打卡的方式,鼓励并促进孩子的阅读,让孩子们充分利用在家时间,每天至少坚持30分钟的有效阅读,家长则协助拍照记录并完成打卡及登记。”
未来,大家若能持续地兼顾“共读”和“静读”,将会使孩子有能力地、更自如地享有独立自主阅读的十大权利。不久的将来,孩子的阅读能力普遍提升了,可以根据兴趣和水平,在导师的引导下,从共读一本书走向“自主选书”甚至“主题荐书”。就这样,孩子在持续深度阅读的过程中,塑造其个人独特的思维风格,形成终身学习的习惯。
要达到理想的“大数据”学习时代,凭借全方位的数据分析和回馈,来进行个性化的指导和学习,我们仍有一段距离。新时代,新媒体,一场“静悄悄”的阅读革命,等待我们携手共进,以构建新型的阅读共同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