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 峙
(安徽职业技术学院, 安徽 合肥 230011)
当前,我国进入了新的时代,开启了新纪元。走进新时代就不能用农业时代的思维做信息时代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树立互联网思维。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互联网+”的概念也随之产生,而互联网无疑是把双刃剑,高校大学生在享受着互联网发展运用所带来的成果以外,互联网更多地对高校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产生激烈的冲击。网络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工作、学习、生活、社交等等的轨迹在网上都有反应,而在新时代辅导员应该如何开展思政教育工作成为一个思政工作的重要议题。物质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现今高校学生的思想变化,价值观念的确立,行为举止的产生都不应到人的头脑当中去理解和找寻根据,而是应到网络时代固有的社会环境中去把握。要做好网络时代的思政工作,就应遵循思政工作规律,要把握住互联网和由互联网产生的原住民高校学生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所表现的诸多现象之间必然、本质、稳定和反复出现的关系。总而言之就是要把握住本质的关系,学会掌握并熟练运用移动互联网这个新媒体技术开展思政工作,使思政工作接地气,贴近学生的生活、学习,真正走进学生的的内心世界,推动网络思政教育工作。
据2016年世界互联网大会统计数据显示,中国有7.51亿网民,占全球网民总量的19.3%。截止2017年9月,中国手机上网的用户达11.5亿户(见图1),而且这个数字还在不断增长,高校大学生更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图1
2016~2017年9月手机上网用户和对移动电话用户渗透率情况,数据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
根据2016年网络上最新调查数据显示,移动互联网用户经常使用的五类APP分别为即时通信类APP、网络直播类APP、微博社交类APP、综合电商类APP、综合资讯类APP(具体见图2)。
图2
作为伴随互联网兴起而一起成长起来的高校大学生,他们是网络的原住民,通过五类APP情况调查图可以看出,其中微博社交APP和网络直播类APP在晚上10点后是使用高峰期,从早晨醒来到晚上休息,移动网络占据了高校大学生的几乎全部课外时间甚至于上课时间。移动互联网成为了高校大学生获取信息、知识、资源、价值观念和社交等等的主要场所,高校辅导员也应顺应互联网发展变化规律,要转变思政教育工作方式,改进工作方法,学会驾驭新媒体。
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中,统治者大多执行愚民政策,偶有开明君主冠以民贵君轻思想也多以阶级利益为纲,其根本仍是维持封建王权的统治,在历朝历代封建社会统治者看来,老百姓知道的太多越是不利于自身政权的稳定。而今时今日,互联网的发展早已打破这种桎酷和信息的不对等性,在今天谁掌握这话语权和网络的控制权,谁第一时间掌握信息的发布权,谁就能从中攫取到相应的现实利益,网络的控制权就好比是打开所有大门的钥匙。尤其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在互联网拥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他们通过互联网源源不绝地传播、宣扬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价值观念和生活理念,通过互联网发动文化侵略,企图达到从思想上和精神上占领,而这无疑比现实层面的战争侵略来的更为可怕和危险。
互联网的发展速度如此之快、影响力如此之大实乃千年以来未有之事,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也产生了诸多问题,最为关键的是网络信息的真实性,而过去传统媒体的审核制度和对新闻真实性的要求这些难以应对互联网发展的现实需求,传统媒体无论是报纸、杂志还是电视、广播因为本身条件的限制,从而不能在第一时间传播,而新媒体则首次实现了全息发布的方式。从贴吧、论坛、QQ、微博、微信、新闻及各种社交类APP乃至电商类APP,移动互联网使用者即是信息的发送者,也是接受者,也是信息发布的传播者,更有甚者就是网络信息的见证者,网络信息、舆情等都呈现出无核化裂变式传播态势,这些不可控因素都给辅导员思政工作带来严峻挑战。
移动互联网技术的便捷性和即时性、普及性等诸多优点,使得上网这种行为被普通人所掌握,对大学生而言更是轻而易举。大学生可以通过互联网尤其以QQ、微信为典型,失联或是失恋,获得奖学金还是取得了好成绩,大学生的工作、生活、学习、感情、思想等等这些都可以传播到网上,可以说大学生自身使用的互联网已成为他们自身的一张名片[2]。
网上舆情工作是高校思政工作的重要任务。现实生活当中互联网一方面冲击着高校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并影响着当代大学生的思想。首先从外部环境来说媒体逐利化倾向日趋明显,媒体盲目追求关注度、点击率、发行量,追求经济效益,对传播的信息内容审核把关不严,甚至不惜制造虚假新闻;同时对报道对象进行大肆渲染,以“闯红灯”、“踩过线”片面追求眼球经济,致使新闻内容的低俗化愈演愈烈。而高校大学生往往在这些错误的毫无底线的网络舆论生态中流连忘返、迷失方向,倍感青春迷茫和空洞,这些都对高校大学生的人生产生难以挽回的恶劣影响。其次就高校大学生自身来说,网络无疑是一个无底洞,大学生身处其中难以找准位置,容易冲动躁动,难以抑制自我,较为可怕的是大学生有知识有文化,但心智不够成熟,缺乏明辨是非的能力,长此以往责任感缺失,价值观念扭曲,追求自已以为的“自由民主”,这些都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和个人成长带来强有力的冲击[3]。
高校大学生的意识形态建设直接关系社会主义建设是否后继有人的根本问题,但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互联网已经成为国外敌对势力向我国互联网的原住民——中国的年青一代进行思想渗透、文化侵略和西方资本主义生活方式、生活理念灌输和侵袭的重要的渠道。国外敌对势力通过互联网这种新颖的,利用贴近高校大学生的生活、学习的网络工具,企图蒙蔽和诱导年青人接受西方社会的某些价值观念,进而怀疑现有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所带来的一切发展成果,更为可怕的是要颠覆高校大学生以往过去所树立起来的一切价值观念和思想认识,以便达到从精神上瓦解我们的年青人。
作为高校辅导员,就必须加强网络安全阵地意识,要把网络斗争上升到一个全新的高度,常住不懈,久久为功。积极主动适应互联网发展带来的新形势、新变化,改于担当,敢于发声,敢于与一切负面声音作斗争,全面掌控网络社会舆情态势,确保网络阵地不丢失。
当前高校大学生,他们自由民主个性意识强,不喜欢被干涉和规划,更不喜欢被灌输;他们张扬个性,喜欢被关注,喜欢表现;他们不喜欢刻板严肃的说教,反对压抑和沉重,解构和恶搞崇高[4]。作为从幼儿时期就伴随互联网成长的一代人,他们对传统的思政灌输教育形式早已厌烦和心知肚明,如果高校辅导员依然采用传统的思政方法,有可能就会走向学生的对立面。长此以往,大学生不仅会丧失对辅导员应有的尊重和认同,也会对辅导员所宣扬的一切报以敌视甚至厌恶,更有甚者对辅导员所做的一切工作采取一种漠视的态度,而这确是极为危险的。
现实生活当中,高校辅导员也在摸索尝试使用互联网手段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和互动,融入到大学生工作、学习、生活当中去,及时掌控学生思想动态,然而新媒体层出不穷,如QQ、微博、微信等等,如何运营和管理并使用好互联网手段进行思政育人,对使用者的运营管理技术能力也有了更高的要求,而高校辅导员的时间精力有限,很难真正掌握互联网手段进行思政育人,也更难以占领网络阵地开展思政工作。
互联网改变了世界,让全世界都成为了一个不分割的整体,网络全球化使得世界真正成为了一个地球村。高校思政教育内容与方式也已经到了不变则亡的时刻,必须要树立互联网思维,否则,思政教育必将形同虚设。
现代互联网是一个共享平台,师生均可在网上获取等量的信息资源。在信息大爆炸的时代,高校辅导员以及其他教师也并不一定能获取和了解比他人更多的信息和知识,这无疑消解和弱化了高校辅导员话语权的权威性和严肃性。
辅导员是开展思政工作的具体实施者,大学生是参与者。首先,辅导员和大学生之间的关系应该是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要打破辅导员是高高在上的权威意识的固有思维,要注重教学相长,与学生平等对话。在新时代,高校大学生不再是过去传统意义上的被动接受信息的一方,他们有着较强的学习和思辨能力,辅导员不再是权威,也最好不要成为一个权威,要给与学生充分的话语权,充分调动和激发学生自主参与思政教育活动的积极性和兴趣,而这就迫切需要新时代的辅导员要学会使用互联网开展思政工作。
整合资源,组建微信(微博)工作团队,运用微博微信、APP等网络多媒体技术,搭建网络共享交流平台,建立微信(微博)公众号,经营管理好微信(微博)公众号。首先要组建以青年学生为主的微信(微博)运营团队。其次,要大力倡导家庭美德、职业道德、社会公德,将传统文化与青年学生现实生活学习有机结合起来。现实生活中,辅导员开通微信(微博)公众号也多有探索和尝试,但往往因为内容质量不高,缺乏粉丝关注,最终胎死腹中。微信(微博)公众号能够有多大的影响力和关注度取决于微信(微博)的内容,微信(微博)公众号能不能发展壮大也还是要取决于内容,因此要用贴近青年大学生方式,积极推送与学生工作、生活、爱情、就业、学习等息息相关的信息资源,真正发挥出网络育人平台的功效。最后,要线上线下有机结合,网上反馈的问题最终还是要回归到线下解决,要建立流畅的通沟通机制和反馈处理机制,真正解决好实际问题。
当前,高校大学生,他们时尚、前卫、有范,经常使用网络语言。因此,思想政治工作必须要善用网络语言和网络热词,甚至于创造“网言网语”,消除隔阂感,学生才容易理解和接收辅导员所传递的信息。高校辅导员要创新话语体系,用学生头脑中的网言网语为学校解疑答惑,网络语言大多幽默诙谐,具有中国智慧,且富有感染力和极大传播价值,利用网言网语搭建与高校大学生平等交流沟通的平台,在互动平等和交流畅通的氛围中引导高校大学生接受辅导员传递的信息和资源,树立正确的价值导向。
总之,互联网等新媒体逐渐成为高校辅导员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主战场和主要平台[5],高校辅导员只有掌握其发展规律和利用其独特优势,因势利导,开拓创新才能在思政教育过程中真正做到立德树人。
参考文献:
[1] 高晶晶.“互联网+”背景下高校辅导员工作的实效性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7(4):105-107.
[2] 刘尊旭.高校思政工作要注重移动互联网这个“最大变量”[EB/OL].人民网-教育频道,2017- 02-28.
http://edu.people.com.cn/n1/2017/0228/c367001-29113591.html
[3] 齐建民,窦雅琴.网络时代高校文化发展困境及建设路径[J].人民论坛,2014(17):141-142.
[4] 李丽娜.网络时代,思政教育如何应对[EB/OL].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育报,2014- 07-18.
http://www.jyb.cn/high/sjts/201407/t20140718_590765.html
[5] 潘聪,高彩凤.浅析互联网+背景下辅导员利用新媒体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研究[J].才智杂志,2017(12):143-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