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陆军
数学史简单地说就是研究数学的历史。小学数学教学中适当渗透数学史,能使学生了解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以及创造历程,对引导学生体会数学思维过程,创造一种探索与研究的数学学习氛围,培养探索精神具有良好的教育价值。在平时的教学中,我尝试渗透一些数学史,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
历史上许多数学家的成长经历、趣闻轶事和解决问题的故事都具有极强的思想教育价值。他们的故事是教育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培养持之以恒、执着追求等良好学习品质的最好题材。为此,我常在开学的第一节数学课上,向学生讲述一些数学家的故事。比如,苏步青“读书不忘救国,救国不忘读书”的故事。17岁时,苏步青赴日留学,并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取了东京高等工业学校。在那里,他如饥似渴地学习,并于1931年获得理学博士学位。苏步青放弃日本优厚的待遇,毅然决然地回到抚育他成长的祖国任教。又如,大数学家欧拉31岁右眼失明,晚年视力极差最终双目失明,但他仍以坚韧的毅力保持了数学方面的高度创造力,他的论文在他去世之后的10年内,仍在科学院的院刊上持续发表。这些故事对学生正确看待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会产生巨大的激励作用。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数学不仅仅是训练思维的体操,也不仅仅是科学研究的工具,更有着丰富的人文内涵。在教学圆的周长时,教师如果只停留于知识与技能层面,直接告诉学生圆周率π≈3.14,然后套公式计算练习就行了。然而这样的数学课缺乏了数学文化的底蕴。我们可以给学生介绍圆周率π的历史,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家研究π过程的艰辛。
实际上,把π的数值计算得如此精确,应用意义并不大。为什么数学家们还乐此不疲地一直求下去?我想这大概就是人类的好奇心与领先于人的心态使然吧。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教学四年级下册多边形内角和时,孩子们通过独立思考,师生交流讨论得出了多边形内角和的计算方法:n边形内角和=(n-2)×180毅。老师们也许会顺势进行相关的巩固练习。此时的我却向学生讲起了《数学大师陈省身与多边形的本质》的故事:陈省身是20世纪国际数学大师,也是获得沃尔夫奖的第一位华人数学家。有一次陈老先生在清华大学作报告时,问同学们多边形的本质是什么。不少人回答是多边形的内角和定理。对于这个回答,陈老先生微笑着摇了摇头,全场一片寂静,准备聆听大师的教诲。
陈省身认为,多边形的本质应当是多边形的外角和定理。他解释道,从内角和的角度看问题有些狭隘,对于多边形不应只看内角,还应看外角,多边形的内角和随着多边形的边数变化而变化,多边形每增加一条边,其内角和随之增加180毅。那么多边形的外角和会是怎样的呢?让我们也像今天这样先大胆猜测再动手验证探究规律,去找到这一伟大的发现吧!大师预测21世纪的数学强国即将在东方崛起,为了实现这个宏伟目标,我们每一个青少年需要持之以恒地努力与拼搏。
问渠哪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
在一些数学课堂上,有时为了更精辟地概括所教内容的知识点,教师也可以借用相关的原始文献,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感受数学文化,启迪思维。比如教圆的认识一课,学生通过观察、测量、讨论得出了“在同一个圆内所有的半径都相等”这一结论。为了精辟概括圆的特征,我向学生介绍道:早在两千多年前,我國古代大学问家墨子这样描述:“圆,一中同长也。”你理解这句话的意思吗?在引导学生用化繁为简的方法解决复杂问题时,孩子们茫然不知所措,我会引用华罗庚先生的名言:善于退,足够地退,退到最原始而不失去重要性的地方,是学好数学的诀窍。这些名句不但具有高度的概括性,还能引发学生思考,加深记忆。
数学文化涵养精神,数学名题启迪智慧,数学故事发人深思,数学精神代代传承。让我们走进数学史演绎智慧课堂,复活厚重的数学课。
(作者单位:郴州市二十九完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