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辩骚”及《楚辞章句序》

2018-06-30 04:56徐妹
卷宗 2018年18期
关键词:离骚文学理论

摘 要:自《毛诗序》始,汉人就注意到了文学的个性问题,注意到了文学的内部发展规律。《楚辞》产生于曾被称为夷狄之地的楚国,非中原儒家产物。而汉武帝时期,在“独尊儒术”影响下,儒学覆盖了包括文学等的上层建筑领域。因此,《楚辞》及其作者在融入汉地后如何被评价被定义,以及它在文学上有什么价值,成为了当时文史哲各界颇为关心的问题。

关键词:《离骚》;《楚辞章句序》;文学理论

对于《楚辞》和屈原的评论,始于刘安。后人对刘安认为以《离骚》为代表的《楚辞》兼得讽谏美刺等特征,及对“与日月争光”这样的高度评价或有不满或有阐发,因而随之刮起一场辩“骚”的旋风。

汉代辩“骚”的阵营上,必须要提贾谊、扬雄、司马迁。这三人的特殊经历决定了他们的反“骚”所秉持的独特立场,而立场的背后,揭示的则是看待作家作品时站在哪个角度的有关文学的本质性的问题。

贾谊的遭遇因与屈原相类,二人被后人合称“屈贾”,司马迁也曾作《屈原贾生列传》。贾谊在《吊屈原赋》中虽对屈原饱含哀怜痛惜,却也不免对其为人和个性做了批评,认为其“远浊世而自藏……岂容吞舟之巨鱼?横江湖之鳣鲸兮,固将制于蝼蚁。”

《屈原贾生列传》及《屈原列传》,集中汇集了司马迁对贾谊和屈原的评价,司马迁对两人的遭遇是同情的。除去人格和遭遇的评价,太史公对屈原发愤作诗的原因做了分析“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又“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一个“怨”字,概括了《离骚》的创作动机和思想艺术特色。司马迁站在作品艺术特征的立场上,对屈原做了高度的评价,并由此对“英才早逝”给文学和世界留下的遗憾深表惋惜,从司马迁忍辱负重编《史记》的人生经历上,我们不难体会到其内心双面的感喟。

西汉扬子云对屈子及《楚辞》也有不少评论,。语云:“又怪屈原文过相如,至不容,以为君子得时则大行,不得时则龙蛇,遇不遇命也,何必湛身哉……”扬雄对屈原沉江而死是抱有不满和同情的,这与扬雄自身的处世态度也不无关系,子云所报态度与贾生无意,“不遇则龙蛇”正是当时盛行的儒道处世观。值得注意的是,扬雄曾拟《离骚》,作《广骚》,通过对屈赋的模拟,可以看出,作为辞赋家的扬雄对屈骚独特的赋体风格是持有一定的肯定态度的。然在《法言》中,扬雄虽对屈作“丽以则”抱有好感,但仍对其存有“原也过以……过浮者蹈云天”等反面意见,认为屈原“过浮”的浪漫主义特色不符经义。

以上三人,或站在明哲保身的儒道处世立场对屈原奉以惋惜,或站在的文学的角度对其进行赞美。他们的态度或多或少与自身的经历相关,但毫无疑问的是,他们对屈原的评价为两千多年来评屈打下了基础,后人基本上就以此为分水,对屈原及楚辞进行或褒或贬的评价。

汉代的《楚辞》之辩,以班固和王逸的论争为主。班固对以《离骚》为代表的《楚辞》的评价,集中体现在《离骚序》和《离骚赞序》中,在这两篇序言里,班固的观点也曾自相矛盾,一面称:“屈原痛君不明,信用群小,国将危亡,忠诚之情,怀不能已,故作《离骚》……以风怀王”,肯定屈原忠君讽谏的精神,同情其不幸的遭遇。然而,在《离骚序》中,班固却一改前貌,当起对屈原的批判者,序中行文结构如下:

①认为刘安《离骚序》似过其真;

②评屈人品——引“君子道穷,命矣”,批屈不明“明哲保身”之道;

③评屈人品——责数怀王,忿怼不容,认为屈子“亦贬絜狂狷景行之士”;

④评屈文——以“虚无”评“浪漫”,“非法度之政,经义所载”;

⑤肯定其文“文弘博丽雅,为辞赋宗”;

《楚辞章句序》是王逸对班固的观点做的系回应,是这一时期关于《楚辞》之辩的最好的总结。它肯定了屈原的人格,确立了《楚辞》在上古文学大河中地位,为后世学人学习和研究打下了理论和数据的基础(可以说,《楚辞章句》功劳之一便是通过对《楚辞》系统的做注,并为其正名,使屈骚能在汉赋中独立而耀眼,不至被纯儒诗教下的儒生排挤,而使后代中国遗失掉这朵文学上的奇葩)。

王逸针对班固的所做响应,在《楚辞章句序》中,大概可以分为五个部分:

①《离骚》接续了濒于断绝的《诗经》传统,在战国时期非常可贵——破班固“骚诗对立”的观点,指出了《楚辞》在创作上的延续性;

②颂扬班固明文反对的刘安《离骚传》;

③以“忠正”之孔门义理驳斥班固明哲保身的处事原则;

④歌颂屈原人品及对待屈原的进取精神,驳斥“露才扬己”说;

⑤托五经立义,反驳“多虚无之语”说;

在《楚辞章句序》中,王逸对古代文论批评做了以下贡献:

①将作者与作品至于社会历史上分析,具体考察后再做评论,是古代文论提升其水平的路径之一。

②评论中触及到文学内部的规律问题——如“依诗人之见而做《离骚》”、“依诗取义”,表明了文学形式及内容上的继承关系;《离骚》自古解为离忧,谓“明己遭忧作辞矣”,这与《毛诗序》中的“情动于中而行于言”又不谋而合,都说明文学的产生是来源于内心的情感。

③有力地驳斥了班固對屈原及其作品的偏颇评价,从而为认识和评价,传承和解释屈原作品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邓声国:《试论王逸<楚辞章句>的文学阐释》,《江西社会科学》,2007年第1期。

[2]朱耀辉:《屈平词赋悬日月——从王逸<楚辞章句序>观其文学批评思想》,《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第3期。

[3]纪晓建:《汉代楚辞学研究》,《苏州大学》,2014年。

注释

1.《屈原列传》

2.《汉书·扬雄传》

3.扬雄《反离骚》,转引自《楚辞类稿》·汤炳正·巴蜀书社·1998年

4.班固《离骚赞序》

作者简介

徐妹(1996-),女,海南省儋州市人,汉族,在读本科生,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学)。

猜你喜欢
离骚文学理论
社会转型期中国文学理论创新研究
萨义德文学理论中国化:“洋为中用”为人民
《离骚》中的象喻手法及创作范式
不可回避就不要逃避
新课标背景下师范院校文学理论教学反思
新世纪文学理论与批评:广义修辞学转向及其能量与屏障
地域文学理论批评史的有益尝试——评《世纪转型期的湖北文学理论批评研究》
基于教学效率视角的《文学理论》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