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雷
宣卷,全称为“宣讲宝卷”,是清末民初广泛流行起来的民间说唱形式,以江浙较为盛行。绍兴宣卷,流行于绍兴、萧山、上虞一带的农村,与绍兴平湖调、绍兴词调、绍兴莲花落、绍兴摊簧并称绍兴五大曲种,2008年6月被公布为第二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和众多地方的宣卷一样,绍兴宣卷也是具有宗教色彩的唱说文艺,它的演唱与祀神习俗有关。从最初以“讲经传道”为主,到如今的民间曲艺形式与礼佛还愿仪俗的融合,绍兴独特的地理环境和纯朴的人文风情,为绍兴宣卷这门古老的曲种提供了滋润的养分和延续的空间,较完整的保留了原真性、世俗性的特点。民国时期,绍兴宣卷的著名艺人有安昌的徐志芳(宣卷阿五)、赵昌火和绍兴西廓门的阿泉等。1950年起,绍兴宣卷说唱活动基本停止,极少数艺人转为不公开活动。上世纪80年代以来逐渐恢复,近年来日渐兴盛。2008年,绍兴宣卷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2009年,宣卷艺人何云根(宝宝)被认定为该项目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
2009年6月起,笔者担任文广局新设的非遗保护中心负责人一职,遂开始走进绍兴宣卷这一传统文化空间。近几年,有幸代表浙江省参加了第三、四届江浙沪宣卷交流演唱会、中国宝卷生态化保护与传承交流研讨会、上海浦东·全国宣卷传承论坛及“周浦杯”全国宣卷学术邀请赛等活动,对宣卷这一艺术形式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对比其他地区的宣卷(宝卷)状况,绍兴宣卷的保护传承既有惊喜,也有遗憾。绍兴宣卷依托于民间信仰而存在,其兴盛在很大程度上是地方民众价值观的折射。笔者认为,在国家日渐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今天,对其现状及保护意义作一番新的梳理和探究很有必要。
1 生存状态趋好,从业人员较为乐观
与宁波四明宣卷的濒危、杭州宣卷的消亡不同,现在的绍兴宣卷可以说是蒸蒸日上。据笔者调查,绍兴宣卷的班社目前共有一百二十个左右,宣卷艺人近五百人,主要分布在柯桥区的安昌、钱清、柯岩、齐贤和越城区的东浦、斗门等镇街。在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安昌,就有大和班、东海潮班、盛陵女子班等20个班社聚集。宣卷班社的活动范围除了在本地区外,也到杭州市的萧山、富阳、临安等地。2010年和2014年,柯桥区文广局先后举办了两届绍兴宣卷交流演唱会,每届都有40个左右班社报名参加。中国艺术研究院曲艺研究所所长吴文科先生曾应邀观摩了2010年的宣卷演唱活动,对现场热烈的气氛大加赞赏。
笔者认为,促使宣卷班社大量涌现的原因,除了宣卷满足了当下一批民众信仰需要外,还来自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入行宣卷的门槛较低。宣卷演唱由于曲调简明流畅,易于上口,又可照本宣科,因此稍有表演基础者即可拜师入行。而且演唱宣卷时,艺人不需化妆,只着便服,有木鱼、二胡、月琴、三弦等乐器和一些简陋的音响设备就好,从业投入节省。
其次,是宣卷收入稳定可觀。柯桥作为浙江经济发达地区,东家宣卷一场酬金少则600元,多则近2000元。酬金平均分配,班主可多拿一二百元作为提供音响、卷本等的补贴。生意好的班社,一年可宣三百多场次,人均收入达九、十万元。这对于绝大多数农村人来说,是一笔不小的收入了。
再次,是地方戏曲的长期浸淫。绍兴是越剧和绍剧的发源地,并有绍兴莲花落、绍兴平湖调、绍兴词调、绍兴摊簧、绍兴宣卷五大曲种,是戏曲之乡和曲艺之乡。爱看戏、会唱戏是绍兴人的一大特点。具有一定功底的业余爱好者加入班社演唱宣卷得心应手、游刃有余,他们也尝试把越剧、绍剧、莲花落等曲调移植到宣卷中,受到一定程度的欢迎。
最后,是政府倡导保护的推动。绍兴宣卷列入国家级非遗名录后,文化主管部门编撰了《绍兴宣卷》一书,开展了录音录像抢救工程,举办了艺人演唱培训班和演唱交流会,认定了4名区级以上代表性传承人。2014年至2015年,柯桥区非遗保护中心拍摄的三集纪录片《宣卷人生》,较为完整的记录了绍兴宣卷仪轨、宣唱和组织形式。这些实实在在的保护工作,为绍兴宣卷营造了良好的发展氛围,宣卷艺人积极性空前高涨。
2 保护仍有短板,传承依旧任重道远
建国后的三十年里,绍兴宣卷的生存环境极为恶劣,班社解散、艺人转行、宝卷销毁,活动基本消失,这为今天的保护工作带来了不少困难。绍兴宣卷繁荣的背后,是本体完整性的缺失,保护传承工作依然任重道远。
据绍兴市志记载,绍兴宣卷的卷本,有《目连宝卷》、《刘香女宝卷》、《琵琶记》、《西厢记》、《循环报》、《粉玉镜》等,总数百本左右。据笔者近年的调查,目前班社中留存的宝卷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冒着风险私藏下来的,以及老艺人的口述记录。因此,绍兴宝卷的数量锐减,总数不及四成。班社多以宣唱《卖花龙图》、《卖水龙图》、《割麦龙图》(合称“三包龙图”)为主,卷本内容日趋单一。同样的情况出现在宣卷的唱腔上,“宣卷调”成为各个班社熟练掌握的唯一曲调。而其他“阴四平”、“佛莲花”、“启奏调”、“五更调”等唱调已难见踪影。
绍兴宣卷传承中凸显的艺人趋于老龄化现象亟需引起高度重视。笔者曾对参加2010年宣卷交流演唱活动的176名艺人年龄结构进行了分析,发现40岁以下的有19人,仅占11%;40岁至50岁的共37人,占21%;50岁至60岁的共44人,占25%;60岁以上的为78人,占43%。可以看出,绍兴宣卷的艺人年龄结构呈现“倒金字塔”型,年龄越大人数越多,年龄越小人数越少,这必将影响到日后的长期传承。另外,艺人学历普遍偏低,初中文化程度以下的占了近九成。
绍兴宣卷保护工作的另一缺位在于本地民俗、曲艺专家学者关注不够。杭州师范大学人文学院研究员、中国民俗学会理事顾希佳先生写有《绍兴安昌宣卷调查》一文,发表于2000年台湾出刊的《民俗曲艺》第127期上。笔者所在的文化部门2010年在省文化厅的统一部署下,组织相关人员编写了浙江非遗代表作《绍兴宣卷》。任职于绍兴文理学院上虞分院的钟小安先生在去年出版了300余万字的《绍兴宣卷研究》,被列入浙江文化研究工程成果文库。除此以外,针对绍兴宣卷的系统性、完整性研究和著述鲜见。这也导致绍兴宣卷的重要价值并未被社会所认识和重视。
3 挖掘积极意义,融入当下文化建设格局
宣卷原是一种宣讲经典的宗教活动,始于明代,流行于华北地区河北一带的秘密宗教如白莲教、红阳教及其支派中间,用于宣讲教义。其他秘密宗教和佛教徒也曾用来作为号召群众的工具。发展成为民间说唱艺术后,仍作布道之用。在绍兴农村,绍兴宣卷主要出现在庙宇、宗祠和家庭等场合,用于礼佛还愿、寿庆升学、迁居上梁等。艺人开首多例唱“××宝卷初展开,诸佛菩萨降凡来”,结尾多有大段勉世劝善之辞,具有明显的教化功能。传统曲目《花名宝卷》,就将孝敬父母、和睦兄弟、亲善邻舍、不争富贫等传统道德观念在十二月花名中娓娓唱来,向世人灌输分清善恶,便可增福延寿的道德观。在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今天,我们应该辩证地对绍兴宣卷加以分析和吸收,使卷本中朴素向善的道德观为我所用,服务于广大农村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的塑造。
保护传承绍兴宣卷的意义还在于,这是大运河文化在江浙沪地区“南延东伸”的实证。目前,宣卷列入国家级非遗名录的有绍兴宣卷、浦东宣卷,列入浙江省非遗名录的有嘉善宣卷,列入江苏省非遗名录的有同里宣卷、锦溪宣卷、胜浦宣卷、常州宣卷,在我省还有余杭宝卷、杭州宣卷、四明宣卷。除浦东宣卷外,这些宣卷均分布在大运河沿线城镇。《中国大百科全书·戏曲曲艺卷》(宣卷)条载:“清同治、光绪年间和民國初年,宣卷扩展到江南,以上海、杭州、苏州、绍兴、宁波城市为中心的广大地区”。可以看出,宣卷的地域流转正是以大运河为纽带,大运河是宣卷在江浙沪地区发展的重要地理因素,使得这一发源于北方的说唱艺术在江南落地生根。我们有必要站在国家推动的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高度上来重新审视绍兴宣卷的保护传承,进一步重视绍兴宣卷在省内宣卷艺术中的重要地位。
4 立足活态传承,探索发展转化之路
有研究表明,宣卷对江南戏剧的产生发展影响巨大。越剧和杭剧都直接来源于宣卷。越剧最初的“的笃班”唱的就是佛教的宣卷调以及民间小调,杭剧创始人裘逢春以及他的“民乐社”本来就是一个宣卷班。另外,沪剧、甬剧、姚剧、苏剧、锡剧等都来自于滩簧,而滩簧的曲目和曲调均来源于江南宣卷和民间小调。绍兴宣卷的卷本(宝卷)内容,有的与佛教经籍有关,如《目连宝卷》、《刘香女宝卷》;有的与戏曲同目,与绍兴调腔同目的有《琵琶记》、《西厢记》、《循环报》、《粉玉镜》等,与绍剧或越剧同目的有《三官堂》、《凤凰图》、《碧玉簪》、《龙凤锁》、《双金花》、《卖花龙图》、《卖水龙图》、《割麦龙图》等,与苏州弹词、绍兴词调同目或来自传统民间传说故事的则有《玉蜻蜓》、《珍珠塔》、《玉鸳鸯》、《碧玉钗》等。加强对绍兴宣卷的综合性、立体性研究,对于提升戏曲之乡品牌、丰富戏曲文化内涵具有重要意义。
进入改革开放年代以来,绍兴宣卷在传承地方文脉、满足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上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尤其在农村留有广阔的市场。针对绍兴宣卷现状,柯桥区制定了“政府支持、民间传承,侧重提高、正面引导”的个性化保护原则,紧紧围绕活态传承这一方式推进各项保护工作。在安昌镇,每年举办的“腊月风情节”中绍兴宣卷的表演吸引了中外游客的目光。占地900平方的绍兴宣卷馆在2013年10月建成开放。2014年,该镇又被浙江省文化厅、浙江省旅游局命名为非遗旅游景区(非遗主题小镇),绍兴宣卷在这里得到了极大的生存空间。可以说,以安昌镇为代表的宣卷生态保护区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
此外,适应舞台表演、集中体现宣卷艺术特征的曲目创作逐渐兴起,新编《花名宝卷》、《票》、《孟宗救母》等曲目深受专家和观众好评。在艺人的培养上,尝试通过正规教育培训专业演员。在政府支持下,笔者所在单位2011年起,出资120万元与地方艺校合办四年制曲艺传承班,招收二十名学生学习宣卷等地方曲种。2015学生已顺利毕业,并参加到新成立的实验曲艺团开展传承工作。近年来,他们先后参加浙江曲艺展演展评活动、绍兴市曲艺传承保护成果展演和“文艺五进”演出等活动,表演的绍兴宣卷令人耳目一新。
2015年10月,江苏靖江民家文艺家协会主席、靖江宝卷研究会秘书长黄靖先生专程来访,笔者陪同他在农村作了两天的调查。黄靖先生认为绍兴宣卷是座“品味极高的富矿”,值得深入挖掘和保护。他建议尽快整理艺人宣唱卷本,结集成册,以供保护研究和后世流传。黄靖先生的鼓励,更加坚定了笔者做好这一非遗项目保护工作的决心。我们也坚信,绍兴宣卷这一世俗文化将在越地老树新枝、花开万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