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全面依法治国,是我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任务,同时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重要途径,更是推进我国全面步入小康社会的法制保障,是深化改革的重要动力。本文从多角度探讨了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意义,分析了实现依法治国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全面依法治国;法治国家;时代意义
全面依法治国,不仅全方位体现了依法治国的根本要求,即,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同时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一个重要举措。探究全面依法治国的战略意义,能从时代的前瞻性角度推动我国的法制化建设。
法治强则国强,依制理国是被历史证明了的正确治国理政的方式方法。“明法者强,慢法者弱”,在当前我国全面敞开臂膀迎接全球化浪潮的时代中,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对我国社会的发展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言意义深远。一方面,我国国内社会治理方式的转型需要法治化建设,而另一方面我国参与全球化的竞争与合作也需要依靠法治加强与外界的对话。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在当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最后一公里”中,发挥着重要的保障作用。越是接近这一目标,越是需要依法治国来保驾护航。近些年来,党和各级政府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深刻意蕴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各项法治建设工作有序进行,成果斐然。然而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在立法、司法、执法与守法四个维度上,还需要加强探索,进一步在法治社会建设的细节上彰显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必要性、科学性与全面性。
一、全面依法治国的时代意义
(一)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市场经济也是法制经济,它的良性发展需要一定的法制基础来促进公平竞争和等价交换。因此法治建设能推动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促进市场经济的良性和规范性发展。而全面实现依法治国,不仅能规范政府行为,促进依法行政,更能为市场发挥主体作用提供法律保障,强化市场的调节作用,推进公平交易,构建社会诚信,推动公平竞争,从而维护市场经济秩序。
(二)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法律保障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我们正在面临文化、经济以及社会种种因素造成的困境和挑战。而全面的依法治国能推动我国的法治建设,为构建全面的小康社会提供法律保障,加强法律的强制和引导作用,约束市场经济行为,维护社会的公平和正义,从而为小康社会的全面推进提供法律保障。
(三)推动全面深化改革的进行
当前,我国面临着向市场经济转变的关键阶段,而经济体制的转变和优化,会在资源配置和市场竞争中带来一系列问题,如,行政垄断、腐败,恶性竞争等。
在政治领域内,多种因素会造成政企不分、执法不严、有法不依的现象。
而全面依法治国的推进能从法律层面为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改革提供法律保障,构建以人为本的法制改革,树立法律权威,打击违法犯罪,为全面深化改革铺平道路,激浊扬清,为党政体制改革奠下坚实的基础。
(四)实现社会主义公平正义的重要途径
实现公平正义应当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共同追求,也是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全面推进小康社会的普遍价值追求。社会的公平正义一方面需要加强道德约束,另一方面,更应加强法治建设。用法律来约束人们行为,规范社会秩序,明确公民和政府等社会主体的权利和义务。因此全面依法治国在保证法律法规建设的完整性的前提下,保证司法公正,能推进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化解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的各种社会矛盾,实现公平正义。
二、在改革新形势下,全面依法治国的实现途径
(一)加强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建设
法律体系建设在全面依法治国的进程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是依法治国的目标也是途径。因此,在中国的法律体系建设中,首先应当坚持以宪法为核心,完善法律法规体系建设,坚持司法的独立性、系统性和完善性,坚持以宪治国,依法行政,司法公正。
(二)司法公正和独立是推进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保证
当前,我国的法治建设中依然存在多种问题,首要一点即是司法机关内部管理体制和外部监督体系不健全,这严重影响了司法的独立和公正性。
政府和党委的权利划分不明确,在部分地区党政权利凌驾于法律之上,导致司法权受到行政权利的干扰。
而司法权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关键核心,因此我国要强化司法机关的体系建设,构建公平公正的司法运行体制。另外,加强司法队伍建设,保证执法的独立性和公正性,加强司法人员的职业素养和自身道德建设。
(三)法律宣传推动司法普及和建设
司法公正是人类社会的普遍价值追求。人与人之间建立平等和谐的关系是维护社会稳定和司法公正的核心要义。在我国目前的司法建设中,普遍存在公民法律意识淡薄,政府政法不分的现象。因此要向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就一定要加强普法建设,加强法律宣传,让法律意识深深植根于公民的思想中。
一方面以政府机关、事业单位为阵地进行普法宣传,增强普通公民的法律意识。
另一方面推进社会文化和教育领域的法学素质建设,通过传媒、教育教学等推进法律普及。
总之,全面依法治国对我国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经济发展起着重大的推动作用,更是我国实现全面深化改革,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本动力,因此我们应当从司法体系建设、法律意识推广、司法队伍建设等几个方面,全力推动我国法律法规体系的完整性,实现全面依法治国。
三、结语
“人民权益要靠法律保障,法律权威要靠人民维护”。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必须充分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发挥人民的主体创造性,向人民群众学习;必须深入群众,以人为本,深入群众生活,使法律源于群众生活实际,让法治保障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必须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形成“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社会氛围,使全体人民都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白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全而推进依法治国,坚持以人为本,是法律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让法治更好的造福人民群众的生活,实现人民群众的幸福安康。
参考文献
[1]马树颜. 依法治國视阈下的依规治党:科学内涵、时代价值与实现路径[J]. 广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5, 26(6):15-18.
[2]伍孟珺. 全面依法治国思想的历史考察及时代价值探究[D]. 云南大学, 2016.
[3]龚家林. 中国共产党"依法治国"理念的历史考察[J]. 党史文苑, 2008(8):13-14.
[4]于洋.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概述及时代意义[J]. 祖国, 2017(14):154-154.
作者简介
高亮倩,女,汉族,辽宁营口人,中国共产党盖州市委员会党校 助理讲师,法学学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