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慧 张博
摘 要:随着我国“一带一路”建设的拓展,沿线国家在各领域的合作不断深化,对外语人才的需求量不断攀升的同时,对高层次外语人才的需求也显得愈发迫切。本文试从一带一路建设与外语人才培养的关系,未来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方向进行了初步探讨。并由此对复合型外语人才的培养模式给出了较为可行的初步设想和构建体系。
基金项目:本文系吉林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6年度一般课题“‘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国际化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课题编号:GH16430)结项成果之一。
1 “一带一路”与外语人才培养
2013年9月中国政府提出“一带一路”合作发展的理念和倡议。依靠中国与有关国家既有的双多边机制,借助既有的、行之有效的区域合作平台,借用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符号,高举和平发展的旗帜,主动发展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这一理念已经成为我国当代经济发展战略的重要旋律之一。
要实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政策沟通、设施沟通、贸易沟通、资金沟通、民心沟通”的五通,人才因素是战略实施的关键环节和重要支撑。国家主席习近平强调指出,“教育对外开放是我国改革开放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提升教育对外开放质量和水平。要增强服务中心工作能力,自觉服务‘一带一路建设等重大战略,推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这为高等教育对外开放与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新的期望,同时也是高等教育难得的新的重要发展机遇。
在新时代的全球化背景下,教育交流为沿线各国民心相通架设桥梁,人才培养为沿线各国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提供支撑。教育交流的目标是构建“一带一路”教育共同体,形成平等、包容、互惠、活跃的教育合作态势,促进区域教育发展,全面支撑共建“一带一路”。截至2016年我国先后与46个国家和地区签订了学历学位互认协议。其中,“一带一路”国家24个,包括中东欧8国(波兰、立陶宛、爱沙尼亚、拉脱维亚、匈牙利、罗马尼亚、保加利亚、捷克);东南亚5国(泰国、越南、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中亚5国(哈萨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吉尔吉斯坦、乌兹别克斯坦、亚美尼亚);独联体3国(俄罗斯、乌克兰、白俄罗斯);南亚1国(斯里兰卡);东亚1国(蒙古);北非1国(埃及)。在教育互联互通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同时合作办学水平稳步提升。
“一带一路”建设为沿线各国国际合作交流和教育互通提供了新的发展空间和平台,更为培养适应新时代的复合型外语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期盼。
2 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方向
2.1 多语种、高层次的翻译人才
我们对未来“一带一路”伟大设想的实施,培养多语种、高层次的翻译人才是非常重要的。目前,我国高校开设外语专业的学校和开设语种数量虽较为丰富,但多语种、高层次的翻译人才仍紧缺,即我们常说的专业型应用人才。随着各国在科学技术、商业贸易领域合作的不断加深,特别是在高新科技和国际法规等领域,急需既懂外语,又懂专业的高层次翻译人才。随着国际合作在各个领域的不断深化,培养应用研究型的翻译人才,则成为解决行业发展的实际问题。应用研究型翻译人才的培养,既从传统的翻译学术研究型人才培养基点出发,同时也考虑到行业现状和企业发展,是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的重要方向。还有一类则是非通用語种翻译人才,特别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语种人才的储备和培养,多语种人才的培养也为我国建设发展乃至国家安全提供了长期的人才储备。另外,在跨区域间合作中少数民族语言的翻译人才储备也应引起高度重视。
2.2 “翻译+”人才
“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翻译+”是一个新形态,应该充分发挥翻译作为语言服务的基石作用,把翻译为基础的语言服务与各行业进行深度融合。在我们熟悉的外语+专业的培养模式下,ESP课程体系正逐步在高校教学实践中展开。而后续的翻译+人才培养模式和体系建设也应不断完善。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国际合作不断深化,在教育、医疗、科技、民生服务等各个领域都需要“翻译+”人才的出现,以推动和完善民族间深度合作。翻译+人才作为未来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的重要方向,也应探寻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高校与企业合作的新模式,以市场需求加快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2.3 社会管理中的语言服务人才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逐步跃升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越来越多的外国友人选择来中国发展、工作或定居。这也为我国社会治理,带来了更多新问题,首先在语言沟通上也急需社会管理中的语言服务人才,以解决民生问题中的各种现实问题。对于社会管理中的语言人才,同样不能忽视少数民族语言人才和特殊群体的语言服务人才的培养。
2.4 语言产业的管理人才
翻译技术和语言服务的产业化发展对语言服务行业人才的素养和技能要求不断提升,语言服务作为一个新兴快速发展的现代服务业的组成部分,同时也需要一些产业内的高级管理人才,既懂得言服务的特殊需求,也要懂得行业管理的基本知识,如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市场营销等等相关内容。这些都需要在语言教育和翻译教育规划时予以充分考虑。
3 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初探
3.1 加大通识课程比例
外国语言文学作为人文社会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对于外语人才培养,特别是未来要求的高素质复合型外语人才,在人文科学领域知识的积淀应更为扎实、深厚。在通识课程体系建设中应充分考虑历史、文学、社会国情文化课程的比例。这不仅是对外语学习的前提要求,同样为未来从事外事、翻译等工作提供了宽广而坚实的人文素养基础。是我们提倡培养复合型外语人才的先决条件。
3.2 从译者到编辑者的思维转换
如今人工智能发展方兴未艾,如何更好的寻求人机协作的方式无疑是各行各业所要面对的现实问题。外语人也不例外,随着AI技术在各领域的应用,机器翻译和即时翻译通讯软件也在不断普及应用。人工智能的发展,既为外语学习提供了新契机,同时也带来了巨大挑战。虽然在记忆存储总量和直译速度等方面,机器翻译略占上游。但在有效沟通,翻译和解决专业领域等实际问题时,还是要依靠传统的译者模式。这也需要外语学习者和翻译从业人员完成从译者到编辑者的思维转换,利用机器翻译更好、更高效的完成翻译工作。因此,思维能力的培养应尤为重视,在整体培养模式构建时和语言实训中更要加强思维能力的训练。
3.3 开辟校企合作新模式
新时代复合型外语人才的培养,还要依托和借助校企合作的新模式,不断探寻和明确市场需求,明确外语人才培养目标和方向,以为国际间合作各领域培养优秀的语言服务人才。对于校企合作模式的探寻,一方面应鼓励高校教师走出去,了解真正的人才目标培养需求;另一方面,也要定期将企业管理者请进课堂,将实践中的经验予以分享,明确供求关系。这也为“外语+”、“翻译+”人才的培养带来了新的契机和活力。
参考文献
[1]中国一带一路网https://www.yidaiyilu.gov.cn/
[2]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http://www.beltandroadforum.org/GB/index.html
[3]刘广明《“一带一路”中的教育与高校行动》科学网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359436-1055015.html
[4]仲伟合《“一带一路”企业语言服务与MTI教育供给侧改革》译世界 http://www.yeeworld.com/article/info/aid/108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