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兆华
摘 要:口述档案作为人类的口头和非物质遗产,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为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通过对口述档案工作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分析,提出转变观念、加强组织、借助外力等对策广泛征集口述档案,并由此为拓展档案工作新领域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 档案工作 口述档案 现状 对策
口述档案作为人类的口头和非物质遗产,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为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20世纪下半叶起,随着录音、录像设备的普及,口述史在许多国家迅速发展,其目的是为了重现历史,以拓展相关领域历史研究的途径与角度,从而全面考据历史,鉴往知来。长期以来,中国口述档案的发展主要在历史研究领域,尤其是近现代史、当代史方面,如日军侵华战争史、知青史等[2]。除此之外,还存在于语言学研究领域,尤其是对我国少数民族语言与方言语音体系的记录与保存。与西方国家相比,加速开展口述档案工作,其重要性和迫切性显得尤为突出。
1 我国口述档案工作存在的问题
1.1 建档意识不强
“口述档案”这一概念是20世纪80年代初才出现的,但其指向的对象却久已存在。它的产生与档案部门介入“口述史”和“口头传说”的调查有着密切的关系。所谓“口述史”,指的是“亲身经历近期历史的人的回忆” ,所调查的对象是亲身参与或目击某一事件或现象的人。“口头传说”指的则是“以前几代人所流传下来的被记录的动态信息”[4],调查的对象是从其前辈那里听到了某一事件或某一现象的人。随着新型载体材料的日益增多和档案部门介入口述史和口头传说资料收集与管理程度的深入,越来越多的档案工作者提出并使用了自创的概念——口述档案。然而,档案工作者对口述档案内涵的认识很不统一,莫衷一是。直到以“新型档案材料”为中心议题的第十一届国际档案大会的召开,口述档案才凭借其现代记录方式和“新型档案材料”而倍受国际档案界的重视。与会者对口述档案的内涵认识达成了两种趋向:第一,从狭义上说,口述档案只是口述史和口头传说调查的结果,通常以录音磁带的形式出现,有时也包括录音磁带的文字记录本;第二,从广义上说,口述档案包括开发记录声音的材料,如新闻采访、音乐会和会议的录音等。
口述档案资源近年来才开始为档案界所关注,目前尚处于档案学和档案工作的边缘位置,部分学者对它的原始性以及凭证作用尚有争议,或多或少地降低了档案馆建立口述档案的自觉性和积极性。此外,从总体上看,我国各级各类档案馆传统的理念主要是为中心工作服务,视角主要是朝上而下的,政治性强过平民化。而口述档案的素材主要是来自于地方和民间,反映的是一种大众文化和大众记忆,代表的中社会各阶层人士不同的观点和经历,是一种更为个性化的视角,这也是口述档案进入不了档案工作视野的重要原因之一[5]。
1.2 缺乏对口述档案建档的组织保障
国外对口述档案的建档都有一定的组织保障,如美国有口述史协会(OHA),协会除创立了《口述史评论》刊物及大量的口述史书外,还保留和整理了许多方面的口述史料;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口述历史研究计划还为中国近现代史上重要的政治家、外交家、学者,如李宗仁、顾维钧、胡适、张学良等建立了口述档案;新加坡也有口述历史中心,负责通过访谈录音的方法编辑、整理、保存和传播人们对新加坡早期历史的集体回忆。而我国由于人们对口述档案的概念存在争议,所以对口述档案的征集也存在着不同的看法。档案馆主动组织、参与建立口述档案的事例并不多,也基本没有专门为口述档案建档的组织机构。如云南文山州档案局对州内无文字少数民族口述档案史料的收集活动,如果没有州委书记的牵头,没有财政局和电视台的配合,单凭档案馆的力量根本无法顺利进行。
1.3 档案馆为口述档案建档的人财物基础薄弱
口述档案目前尚未纳入相应的归档范围,也没有进入征集档案的视野,口述档案建档更没有制度保障。“对我国档案部门来讲,口述档案工作是个亟待拓展的新领域,无视这项工作的意义,或推迟工作的开展,都将导致我国民族遗产和‘历史记忆无可挽回的损失”[7]。为此,对于人财物等资源相对匮乏的档案馆来说,要为“名不正、言不顺”的口述档案建档支付专项资金、配备专门人才和设备,十分困难。如徐州市档案馆虽制订了详实的口述档案建档方案和实施步骤,但如果没有一定的人财物基础,口述档案建档仍可能是空中楼阁。人财物基础不仅是我国建立口述档案的重要保障,同样也是制约口述档案建档的重要因素。口述史的调查是一门技术,它需要有专门的人员和专门的设备,并且也要花许多钱,所以,在我们的调查中虽然有许多国家的许多档案机构都进行过口述档案的收集工作,但真正坚持下来、持续不断进行的却很少。[8]一般的情况是,有人有钱有物就进行,沒人没钱没物就停下来。
2 促进我国口述档案工作发展的策略
2.1 转变观念,宣传口述档案的价值和重要性
口述档案在历史研究方面有着如此巨大的作用,所以,我国档案部门应当尽快普及这项工作,了解口述档案工作的价值和重要性,加大对口述档案和口述档案工作的宣传,为口述档案工作的发展营造适宜的社会舆论环境,以挽救日趋减少的“活档案”。 档案部门应站在历史的高度,要转变传统的档案观念,消除对口述档案的顾虑,以抢救、保护历史文化遗产为己任,切实树立口述档案意识,重视口述档案的建档工作,为口述档案工作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同时,在当前的网络环境、知识时代里,要转变传统的档案观念,把档案信息的视角从宏观转向对微观的重视,从“政治性”转向“平民化”,从主流转向对边缘文化和信息的关注。
2.2 加强组织,为口述档案工作提供有利保障
首先,就口述档案建档的内部组织保障而言,档案馆历来有征集重要档案的部门和机构,有的设在业务指导部门,有的置于档案管理部门,它们可以承担起相应的建档职责;就外部组织而言,档案馆可以加入国际上诸如“中国近代口述史学会”[10]等团体,或者联合历史、文化等部门组建我国的口述档案协会。
其次,要把口述档案的建档工作纳入档案馆的日常工作、重点工作之中。口述档案是档案馆开展口述档案工作的重要基础。在开展口述档案的采集和制作工作中应该以突出地方特色、印证历史、补充史料为重点,加强对传统文化、风俗习惯、民间手工艺等特色内容的调研,对有价值的、有必要的部分及时建立口述档案。
2.3 借助外力,广泛征集口述档案
档案馆受各方面因素的制约,特别是人财物的限制,不可能开展大规模的口述档案征集工作。为此,借助外力,特别是借助当前“口述实录”比较流行的东风,广泛征集口述档案,不失为一种高效集约的收集建档方式。各级档案馆必须在充分了解馆藏和广泛开展社会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制定出可行的专题计划。
2.4 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口述档案采集队伍
由于口述档案工作的特殊性,对采集档案人员提出的要求比较高,整理“口述档案”需要通过访谈的形式,并涉及访谈中的录音技术要求以及访谈后的记录整理补充等,为此,要求采集员应该具有较强的表达及文字工作能力,且熟悉当地历史,更需要有一批能适应新形势发展,德才兼备,并有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的人才来推进新世纪档案工作的发展。所以,我们要有计划与系统地发掘“口述档案”和档案部门必须成立专门的内设机构,配备专人进行口述档案的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