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对中学生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2018-06-30 06:54耿金堂
学周刊 2018年20期
关键词:传统文化初中生教育

耿金堂

摘 要:在经济全球化时代背景下,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越来越密切,我国的文化呈现出多元化发展趋势。在当前背景下对学生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能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新课改提倡教师转变教学思路,将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因此,在初中阶段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应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以促使其全面发展。

关键词:初中生;传统文化;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8)20-0065-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8.20.038

中学生作为发展中的人,其思想品质和道德修养很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教师作为学生学习和生活中的引导者与参与者,对学生各方面的发展都有很大的影响。“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对学生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使学生继承和弘扬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可以为实现“中国梦”夯实牢固的基础。

一、加强中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

在初中教育阶段,对学生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能够培养学生的民族精神。“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民族精神对学生爱国主义情操的培养具有深刻的启迪意义。爱国主义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也是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具体表现。在思想政治课程和语文文化课程中,有很多关于民族精神的教学素材,例如范仲淹《岳阳楼记》中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文天祥《过零丁洋》中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周恩来总理所说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等等,都是爱国精神的具体体现,成为很多人的座右铭。在初中要建立核心价值观课程体系,以培养学生的民族精神为教学目标,对学生实行德育教育。

二、培育中学生的和谐理念

我国崇尚儒家学说的道德思想,主张“仁”“和”“礼”等思想。传统文化对培育学生的和谐理念有很大的意义。在传统文化教育课程中教师要向学生论述人与人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等和谐理念。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基础,我国的传统文化非常重视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儒家文化提倡“仁者爱人”“和而不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中心思想。在这种文化熏陶下,中学生的价值观念会受到正确的引导,能够净化社会风气,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在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的社会环境下,培养学生的和谐理念十分重要,能够使学生热爱自然和保护自然,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三、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培养中学生健全的人格

在文化多元化背景下,初中生的思想理念受到了很大的冲击,信息科技在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很多便利的同时,也带来很多的安全隐患。在青少年犯罪案件分析中,受到网络游戏和小说的影响,变得暴力,分不清现实和虚拟,是造成青少年犯罪的一个重要原因。教师应加强对学生的人格教育,向学生宣扬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选择一些古往今来具有榜样意义的人物,培养中学生的健全人格。还可以让学生吟诵一些具有启发与引导作用的名句,比如屈原的“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孔子的“君子谋道不谋食”,教导学生不要满足于物质需求,多重视一下自己的内在,重视人的尊严和价值。教师应遵循“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注重学生德、智、体、美、劳等多方面的发展。在教育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独立意识,孟子云:“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也。”独立意志是学生健全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在这些精神的引导下,能够不断奋进,自立自强,实现自身的价值。

四、开设中华优秀文化课程,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课程体系

《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中提到:“在课程建设和课程标准修订中要强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鼓励有条件的学校充分挖掘和利用本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资源,开设专题的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学校可以根据当地的民族特色,发扬当地本土文化,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入到通识教育的范畴内,增加有关中华传统文化的通识类课程。完善初中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课程体系,为学生搭建一个系统的接受文化知识、了解中华传统文化历史的课程平台。

五、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师资队伍

教师的教学态度和教学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教学的质量,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教师过于重视学生的学习成绩,重视文化课程和专业课程的教学,这使得我國的传统文化没有得到很好的传承和发展。因此,要想提高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教学质量,需要在根本上解决问题,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文化素养和道德情操。学校可以聘请富有影响力的国学大师来学校进行宣传教育,让学校师生深切感受到我国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和传统美德。也可以派教师出去学习,加强教师与文化单位的交流,提高教师的国学功底,打造一支传统文化理论丰富和实践操作熟练的师资队伍。学校领导可以鼓励民间艺人、技艺大师、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参与到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教学中,在学校中设立技艺指导大师岗位,成立大师工作室。教师向学生传授文化知识的过程,也是一个学习知识的过程,教师需要具有持续学习和终身发展的能力与意识。

六、结语

文化是一个国家的软实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以文化发展繁荣为前提的,也可以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教师通过对学生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向学生渗透我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提升自己的文化素养,塑造自己的优秀品格。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优秀的人才,当前很多学校注重科学知识的传授和相关技能培训,而忽视了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教育,导致很多学生的人文素养较低。因此,应该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学的力度,重视学生人文素养和思想品质的提高,切实培养初中生的民族情感和家国情怀。

参考文献:

[1] 陈玉坤.数学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引导学生成才研究[J].成才之路,2014(22).

[2] 李康凯.初中语文教学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策略探讨[J].都市家教(上半月),2017(8).

[3] 龙政翰.初中语文教学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J].新课程(中学),2016(9).

[4] 易文良.传统文化渗透初中思想品德课浅谈[J].魅力中国,2016(25).

猜你喜欢
传统文化初中生教育
《发明与创新》(初中生)征稿啦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发明与创新·初中生》征稿啦!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初中生作文易犯的“十大病”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
男才女貌:大学老师娶个初中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