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教学中的预设和生成

2018-06-30 06:26王丹
新课程研究·上旬 2018年3期
关键词:预设初中语文课堂教学

摘 要:本文结合初中语文教学案例,就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预设与生成做初步的探讨。充分预设可从分析学情和紧扣教材这两个基本点着手,面对意外生成主要做到智慧利用课堂生成的教学资源和机智应对课堂生成的学生质疑。只有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辩证关系,才能真正实现语文课堂的有效教学。

关键词:初中语文;课堂教学;预设;生成

作者简介:王丹,浙江省苏州市振华中学校教师。(浙江 苏州 210000)

中图分类号:G62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8)07-0062-03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要求教师要“充分利用已有的资源,积极开发潜在的资源,特别是人的资源因素和在课程实施过程中生成的资源因素。”新课标下的课堂有效教学既有一定的规律可循,又存在很多不确定因素,在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间的对话过程中,随时都会有新的资源因素生成。这就要求教师既要精心备好每一节课,精心设计好每一个教学环节,进而有效达成课堂教学三维目标;又要仔细分析全体学生的学情,注重语文教学过程的分层设计和个性化教学,从而实现以教师的智慧开发学生智力的育人目的。因此,如何認识教学中预设的意义和价值,怎样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辩证关系,就成为新课标背景下如何实现语文课堂有效教学的新课题。下面结合教学实践案例,就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预设与生成做初步的探讨。

一、 万全准备——充分预设应万变

预设就是教师对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进行精心的设计,包括对师生、生生互动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提出预见与对策。新课标指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的这一主导地位决定其在课前必须进行充分的备课与预设,以确保课堂教学的有效开展。要做到充分预设,以下二点很重要。

1. 课堂教学预设要分析学情。初中生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体,而每个学生的学习基础、知识积累和认知水平等都不相同,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要充分了解学生、分析学情,包括了解他们的性格特点、知识储备、课前准备等,并在预设互动时,针对互动对象可能发生的状况,提出对策,所以预设的时空是应该有弹性。

例如,在学习《展示华夏文化魅力》时,笔者让学生归纳香山饭店设计的特点,学生很快得出了香山饭店不规则院落的布局方式,体现出与周围环境和谐统一的自然美。却很难得出香山饭店设计思想的特点——在一座现代化的建筑物上,体现出中国民族艺术的精华。教师一而再,再而三的启发,学生仍然没有得出笔者预设中的答案,却耗尽了预设留下的弹性时间。最后,教师只能自己灌输式地解读。课后反思出现这一尴尬局面的原因在于教师在备课时没有正确分析学生的人文知识基础,拔高了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感悟能力,致使教学中忽视了课文关于中国传统建筑艺术对贝聿铭的影响这一关键点。由于学生缺少对中国传统建筑艺术内涵的了解,自然就不能完整理解香山饭店的设计特点。可见,缺少学情分析、不顾学生实际的预设,只能是教师的一厢情愿,把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学生,这是该课得出的深刻教训。

2. 课堂教学预设要紧扣教材。新课标下的教材观不再是传统的“教材教”,而是“用教材教”。因此,教师要率先深入研读教材,凭借自己广泛的阅读和丰厚的积淀,对文本作准确、深刻、独到的解读,进而充分挖掘教学资源,精心设计教案和学案,创造性地利用教材,找到教材内容与发展学生语文素养的结合点。教师在预设时,可抓住学生的“动情点”进行预测和挖掘。如学习《送行》时,笔者设计了这样的问题情境来导入:“同学们,提到送行,我们就会联想到亲人、朋友、友谊、感情、离别等等,你在生活中有过送行的经历吗?”该问题因贴近学生生活,所以学生有话可说,有情想抒。课上大家争先恐后地畅谈自己亲身经历的各种送行,言辞慷慨激昂,情感真实动容,气氛非常热烈。尔后,教师按照预设,通过点评突显文本内容:“看来送行中有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无奈;有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的安慰;有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的忧伤;有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豁达。一切是这样的令人感动,令人难忘,这是中国式的送行,那么所有的送行都是这样的吗?”由此自然引入对《送行》文本的品读。可见,紧扣文本中极易引起学生共鸣的情感点进行充分的预设,就能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

总之,课堂教学的预设是教师知识积淀和教学经验的结晶,方法很多,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关注学生和紧扣文本是两个基本点。新课标下的预设要做到万全准备,周密考虑,以应对课堂上可能出现的生成性变化,从而逐渐提高自己智慧驾驭课堂的艺术。

二、节外生枝——意外生成现精彩

生成是教学过程中意外产生的“节外生枝”,即出乎教师预设之外的信息生成。新课标强调:“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可见,师生在学习活动中应建立合作互助、共同成长的新型关系。这意味着那些具有不确定性和多样性的互动过程应成为新课改语文课堂教学的主过程。意外生成既考验着教师的教学智慧与机智,又可能会迸射出思维想象的火花,展现出独特的精彩。

1. 智慧利用课堂生成的教学资源。如学习《社戏》时,小说结尾“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颇耐人寻味。于是笔者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情境:其实那场戏,看得叫人“打呵欠”,“破口喃喃地骂”,那夜的豆,第二天吃起来也实在平常。那“我”为什么怀念那夜的戏和那夜的豆呢?提出该问题情境是想引导学生通过思考得出文本主旨:文章的中心事件虽是看戏,但最美的是看戏前后所表现出来的平桥村老人和孩子的朴实真挚的感情,聪明能干的办事能力,和谐亲密的人际关系。而这些构成美的情愫就给平常的看戏、吃豆镀上了金色的光泽,所以才令“我”十分怀念。从同学们的回答中可以反馈得出大家对这个问题已经理解、领会,一切按课前预设进行得很顺利。就在这时学生小华突然举手说:“我书桌前有一张我和去世爷爷的合照,照片被我精心保藏,每次心情不好,就看看照片,想想爷爷对我的好,后来搬家中照片不小心弄丢了,我难过了很长时间,一直在想那张照片”。《社戏》的这个结尾,触动了小华心灵深处的沉淀,激起了他人生经历中的情感,让他联想到了自己的童年生活。这一突来的意外生成让笔者激动万分,于是顺势就让学生谈谈自己生活中的类似经历。结果这一随机拓展的话题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兴趣盎然,纷纷举手发言。记得有一学生说:“我记忆中一直有辆破三轮车,为什么一直记起它呢,因为小时候我和几个小朋友做游戏,看谁能第一个跳过那辆三轮车就称谁为王,其实我怀念的不是那辆三轮车,而是怀念的是和小朋友之间真挚的友谊”……这一下学生的情感闸门打开了,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可以说正是因为这一意外生成的智慧利用,才使得课堂教学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2. 机智应对课堂生成的学生质疑。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教师的个人魅力所在就是能为学生营造民主、平等、宽容的学习环境,为学生创设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教学情境,提高学生发现、提出、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当课堂中出现预设以外的问题时,教师应该因势利导,机智应对,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在释疑的探讨中引导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课文。

下面是学习《人琴俱亡》时的课堂节录:

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王子猷、子敬俱病笃,而子敬先亡。子猷问左右:“何以都不闻消息?此已丧矣。”语时了不悲。便索舆来奔喪,都不哭。

有学生提出质疑:老师,既然弟弟子敬去世,为什么哥哥子猷“了不悲”“都不哭”呢?这种悼念亡弟的做法很反常啊!

师:是的,这还真是个问题,到底是什么理由呢?谁能谈谈自己的理解?

生1:子猷一开始是“了不悲”“都不哭”,但后面却“恸绝良久”,前后情绪表现差异太大,他的哭可能是做做样子的。

生2:我不同意。谁会假哭最后竟然悲痛而死呢?肯定是发自内心的悲痛。

生3:对啊,我们学了《背影》《我的母亲》,这个单元的主题就是至爱亲情,如果是假哭,就偏离了“亲情”的主题。

生4:可能子猷早知自己会不久于人世,想到很快会与弟弟在九泉下相见,因为他看淡了生死,所以没有表现出悲痛。

生5:我认为他是真悲痛。他悲痛的心情一直在慢慢积蓄,最终碰到琴这个触发物,想到人琴俱亡的凄凉,才终于爆发。

师:同学们讨论得很热烈,很有见解,老师也忍不住想说说。我找到《世说新语》里一篇文章,可作为该问题的佐证(内容从略)。从这篇文章可看出王子猷是个率性而为,无拘无束的人,他做事全凭尽兴而已,而率真旷达、主张不为外物所累、随性而为正是魏晋名士们推崇的举止风度啊。

生6:(高高举手,激动不已)老师,我明白了!前面子猷不哭、不悲,是因为他知道人固有一死,所以顺其自然,没有悲伤。后面他“恸绝良久”,是因为想到人琴俱亡,悲伤再也抑制不住了,伤痛欲绝,故而大哭。前后都是他率真性格的自然流露。

面对学生的质疑,教师不是因时间有限而有意回避,而是顺势组织学生展开讨论。学生各种观点的碰撞和教师恰当的引导,使得学生对子猷独特的悼念方式有更深的领悟,对人物形象把握得更为确切,还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参与的乐趣和成功的享受,这样的生成性资源的机智应对,让师生都有一份意外的收获!

总之,新课标为课堂教学的预设与生成增添了新的内涵。只有充分预设,做好万全准备,教师在课堂上才能应对自如,游刃有余地引导点拨,及时有效地组织教学。然而动态的语文课堂,往往节外生枝,发生出乎意料的生成,正是有了生成,课堂才会丰富而精彩,真实而有效。关键是教师要放下架子,蹲下身来倾听学生的讨论和发言,捕捉学生思维的方向,尽量围绕教学目标,及时调控教学进程,机智地应对学生的质疑,智慧地利用生成的资源,让课堂教学真正成为一门艺术,让课堂真正成为展现个人魅力的舞台!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 江兴玲.让预设使对话教学更精彩[J].语文建设,2005,(6).

责任编辑 关丽平

猜你喜欢
预设初中语文课堂教学
基于“教、学、评”一致的初中语文作业一体化实践模式
初中语文片段写作的实践路径
群文阅读与单元教学比较谈——以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为例
简约化初中化学课堂教学实践探索
自然拼读法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有效融入
浅谈初中语文作文教学
一课三磨:浅谈化学课堂教学中的预设与生成
数学开放题在初中课堂教学的探索
论德语网络新闻标题中的预设触发语
一道中考试题解答的预设与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