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培育学生工匠精神的路径思考

2018-06-29 15:23茹梦欣
新西部·中旬刊 2018年4期
关键词:工匠精神高职院校

【摘 要】 文章概述了工匠精神的基本内涵,论述了高职院校培育学生工匠精神的必要性,探讨思考高职院校培育学生工匠精神的路径:通过校园文化建设,优化培育工匠精神的环境氛围;加强课堂文化建设,筑牢培育工匠精神的载体;重视学生个体建设,构建培育工匠精神的主体。

【关键词】 工匠精神;高职院校;路径

2016年3月5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作政府工作报告时首次正式提出“工匠精神”,12月14日,“工匠精神”入选2016年十大流行语。工匠精神一经提出,就引发了广泛的社会关注。当今时代,职业教育是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院校在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中发挥不可或缺的推动作用。积极培育工匠精神,全面提升高职院校学生的职业态度和专业精神,是完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任务,也是创新高职院校德育工作的新契机。

一、工匠精神的基本内涵

“工匠”,意为专注于某一领域,一丝不苟完成每一道工序的手艺人。所谓“择一事,终一生”。在新的时代条件之下,工匠精神是一种职业精神,它是职业道德、职业能力、职业品质的体现,是从业者的一种职业价值取向和行为表现。[1]具体来讲,它是从业人员对所从事工作的一种内化于心的热爱,以及外践于行的坚持。弘扬工匠精神,就是指倡导敬业、精益、专注、创新的价值理念。其基本内涵包括:

1、敬业是工匠精神的前提要求

敬业,就是要求从业者热爱本职工作,并认真投入到工作之中,恪守职责。中华民族历来就有敬业乐群的传统美德。孟子曰:“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智,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其意是指,但凡想取得伟大成就,必离不开吃苦耐劳、勇于奉献。爱岗敬业,同时也是当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求。2015年,中央电视台推出了八集系列节目《大国工匠》,讲述了“发动机焊接第一人”高凤林等8位不同岗位劳动者,在平凡的工作中用自己的灵巧双手,匠心筑梦的故事。也许文化水平不同,年龄有差,但是这些当代匠人有着共同的特征:热爱本职,敬业奉献。由此可见,唯有兢兢业业,勤勤恳恳之人,才能不断开拓人生新境界。

2、精益是工匠精神的本质目标

精益,就是要求从业者精益求精,对每件产品、每道工序都仔细打磨,追求极致。《礼记·学记》有云:玉不琢,不成器。一个企业如果没有不断雕琢产品,改善工艺,将品质从99%提升到99.99%的执著精神,就难以打造出有口皆碑的行业精品。1985年,海尔集团的老总张瑞敏用全国瞩目的“砸冰箱”事件,塑造了企业追求细节、追求品质、追求完美的负责任理念,进而使海尔品牌在几年内获得市场认可,跃居中国家电业的领头羊。“天下大事,必作于细”。企业得以长存,产品得以畅销,靠的就是工匠们在细节上的保障和不断追求卓越的精益精神。

3、专注是工匠精神的核心内容

专注,就是要求从业者内心笃定,心无旁骛地坚持做好一件事情。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当今社会,很多人心浮气躁,急功近利,追求的只是眼前利益和即时利益,往往在“名”和“利”的诱惑下,丧失了定力和底线。而优秀的工匠追逐的则是术业专攻,不问得失的内心满足。在85岁高龄获得诺贝尔医学奖的屠呦呦,从默默无闻到为世人熟知,经历的便是无数个致力学术,专心钻研的日日夜夜。可以说,保持内心宁静,专注做好本职工作,是工匠人格境界升华的一个核心阶段。

4、创新是工匠精神的驱动力量

创新,就是要求从业者追求突破、追求革新。创新精神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更是一个现代工匠必备的职业品质。工匠们需要在工作中将经验技艺和科学技术巧妙融合,不断推陈出新,开拓出富有创造力的新局面。纵观古今,一代又一代独具匠心的手艺人,正是用汗水和灵感推动着人类文明的衍进步伐。

二、高职院校培育学生工匠精神的必要性

新时代赋予了“工匠精神”丰富的内涵,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千千万万的工匠型人才。在高职院校的发展理念和教育理念中融入工匠精神,培育出一批又一批符合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的接班人,不仅意义重大,而且势在必行。

1、有利于促進高职院校的全面发展

高职院校以市场为导向,以学生就业为目标,致力于培养专业性应用型技能人才。[2]就目前的企业用人需求来看,要求从业者不仅拥有过硬的知识技能,还必须有可靠的思想道德素质。如政治素质、事业心与责任感、艰苦奋斗精神和务实作风等。因此,高职院校在加强学生职业技能培训的同时,还应密切重视学生职业品格的培养。以工匠精神为切入点,塑造学生敬业、精益、专注、创新的职业精神,不断提高高职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才能实现高职院校的全面发展。

2、有利于增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职院校德育工作的主阵地。针对当前高职院校思政工作开展中普遍存在的重理论、轻实践,重灌输、轻思考等一系列症结,将“精于工、匠于心、品于行、化于文”的工匠精神融入到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中,[3]不仅能够引导学生在职业技能实习和培训的过程中养成奉献精神、服务精神,更能够树立学生勤思考、多动手的创新精神。故而为高职学生成长为工匠型人才打牢坚实基础。

3、有利于提升高职学生的自我价值

人才资源在市场经济活动中具有基础性的战略作用。而人才的素质,直接制约着企业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高职院校着力于为国家输送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高职学生要想真正转化为合格的建设者,实现自我价值,就必须从职业理想、职业道德、职业规范、职业精神等方面入手,培育自身的工匠精神,进而成长为堪当大任的“国之大器”。

三、高职院校培育学生工匠精神的路径思考

高职院校作为技术技能型人才的主要培育阵地,承载着培养现代化工匠型人才的重要责任。只有铸就“工匠魂”,才能实现“中国梦”。[4]高职院校应发挥校园、课堂、学生个人三方面的共同作用,形成合力,才能将工匠精神切实融入到职业教育之中,塑造良好教育氛围。

1、校园文化建设:优化培育工匠精神的环体

著名的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用环境,用学生创造的周围情景,用丰富的集体精神生活的一切东西进行教育,这是教育过程中一个微妙的领域。”高职院校应当以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为环境支撑,传播、渗透和弘扬工匠精神。诸如“工匠精神”主题演讲比赛,“工匠精神”宣传展板,“工匠精神”知识竞赛等。既丰富了高职学生的课余生活,又潜移默化地营造了工匠精神的培育氛围,寓教于乐,使工匠精神到进一步的内化和弘扬。

2、课堂文化建设:筑牢培育工匠精神的载体

在人才培养体系中,坚持立德树人,将工匠精神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堂。通过对学生科学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塑造,隐形地开展工匠精神的培育活动。如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中,将培育职业素质与职业精神的相关内容和工匠精神所包涵的“敬业”这一基本内涵联系起来,适时进行“大国匠心”的缔造。此外,还可以在《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中,将大学生自主创业与工匠精神所包涵的“创新”结合起来,不断提高高职学生的就业竞争力,积极响应“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更好地实现人生价值。

3、学生个体建设:构建培育工匠精神的主体

在以人为本的育人理念下,充分发挥高职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将自身对于工匠精神的认识,由知识转化为素质,由素质升华为实践,在“知行合一”中,自觉成长为新时期的新“匠人”。例如,在实习培训中,针对学生的专业特点,训练学生的职业精神,让学生体会“爱岗敬业”;在考试考查中,锻炼学生对细节的把控能力,让学生体会“精益求精”;在技能学习中,历练学生的定力,让学生体会“专注做事”;在小制作、小发明等活动中,激发学生的革新能力,让学生体会“创新精神”。

总而言之,培育工匠精神是高职院校发展的题中之义,更是职业教育改革的全新思路。高職院校学生唯有将工匠精神由认知内化为理念,进而外化于行,才能引领时代潮流,成长为新一代的“匠心”人才。

【参考文献】

[1] 徐耀强,论“工匠精神”[J].红旗文稿,2017.10.

[2] 王丽媛,高职教育中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研究[J].职教论坛,2014.22.

[3] 王靖高,金璐,关于高职院校培育工匠精神的几点思考[J].职业技术教育,2016.36.

[4] 黄君录,高职院校加强“工匠精神”培育的思考[J].教育探索,2016.8.

【作者简介】

茹梦欣(1990.1-)女,陕西商洛人,商洛职业技术学院助教,2015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工匠精神高职院校
“一带一路”战略与盐城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思考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
全球化背景下高职院校韩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多元智能理论视角下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研究
浅谈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完善措施
德日“工匠精神”,中国怎么学
政府官员也需要“工匠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