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该文认为,十八大以来,习近平高度重视民生事业发展,形成了系统科学的民生发展思想。该文较为系统地阐述了习近平民生思想形成的历史根源、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源泉以及习近平长期以来执政实践的人民情怀,揭示了习近平民生思想的丰富内涵。对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有重要启示意义:发展民生事业必须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创新;发展民生事业必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民生事业发展必须坚持人民主体与群众路线;民生事业发展必须注重方法论,让民生政策惠及大众,取得实效。
【关键词】 习近平;民生思想;双重逻辑
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刻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民生事业取得了显著成就。习近平治国理政的思想和行动中,始终坚持将推动人民生活的发展和全面进步,作为核心指向和根本追求,并在探索实践中逐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民生发展道路。用中国逻辑演绎出来的民生发展道路,是中国共产党人历史经验与现实关怀的共同合力,更是习近平总书记根据时代新形势、发展新要求、民众新期盼,做出的合乎历史逻辑、现实逻辑的科学回答。习近平民生思想所蕴含的中国逻辑,是对中国问题的切实关注、中国特色的深刻把握、中国道路的伟大探索,推动民生事业新的伟大工程的大发展、大繁荣。
一、习近平民生思想的哲学理论逻辑
哲学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工具,是影响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社会进步、历史发展的重要力量。任何伟大的事业,都是在正确的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下进行的,兼顾时代特征与民族特色、具体国情与普遍原理、外来文化与本土文明,因时因地具体加以运用和创新。习近平民生思想的哲学基础,历史根源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哲学思想,直接理论源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创造性传承中国优秀传统哲学思想与创新性结合马克思主义哲学,就是中国逻辑视野下深入探索中国语境下的民生发展理念与道路的历史理论渊源。
1、文明的基因:传统哲学概念丰富和发展了民生话语范式和话语体系,成为习近平民生思想的深厚历史根源
传统中国哲学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植根于民族灵魂深处的文明基因,更是习近平民生思想的深厚历史根源。传统中国哲学思想直接促成了民生话语范式和话语体系的形成,主要表现在“中国梦”、“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民生托底”等话语表达上。
“中国梦”蕴含着丰富的民生建设思想,其“本质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1]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哲学观念中的“天人合一”、家国同构的伦理思想,国家与个人形成了相对稳定的社会秩序与道德规则,彼此建立起牢固的社会联系和共同价值目标,这种“物我一体”、“天人合一”、“理一分殊”的哲学概念,在中国人的文化基因中植入了多元统一、强调共性、和谐发展的多种理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则是大同思想的历史沿袭,“小康”二字就是出自《礼记·礼运》,两者虽有不同,但都是古代人追求的理想社会状态的表述。如《墨子》中谈到:“老而无妻子者,有所侍养以终其寿;幼弱孤童无父母者,有所放依以长其身。”这里面体现出“和合”、“和而不同”等温情的哲学概念,期待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协调发展、融合共生。而诸如“民生托底”、“补齐民生短板”、“人心齐、泰山移”等民生话语,体现出了语言上的民族特色,以及关于治理的哲学方法论思想。不管是“托底”的底线意识还是“短板”的界限思维,都强调事物发展的整体性,讲究以一种高明的政治思维、运用恰当的政治手段,实现崇高的政治目标。民生事业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要兼顾各方利益与诉求,要着重注意行为方法上的哲学智慧,将儒家的敢于担当的历史使命感与墨家的兼爱、尚同、节用理念相结合,加以格物的知行合一,做好民生建设工作。这些概念的灵活使用,使得民生话语范式呈现出浓厚的历史色彩,并在新的历史时期焕发出崭新的时代内涵。
民生话语范式的中心思想就在于民本思维,深刻指向于人民的生活水平和价值追求。中国哲学是关于“人”的哲学,是一种带有强烈思辨性的世俗哲学,研究的重点以及服务的对象都是“人”以及“人与人组成的社会”。早在《尚书·五子之歌》中就有“民可近,不可下;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的论述,历代统治者都将民本思想作为政权稳固的重要方面,强调要重视人民的意见,所采取的政策要以爱民、得民为主。古代民本思想是皇权社会的产物,是以君主专制为实行前提,存在着明显的缺陷。随着近代中国社会遭遇“两千年来未有之变局”,社会性质与阶级状况发生了巨大变化,下层民众逐渐自觉起来,民本思想进入新的发展时期。不管在哪个时代,“人”的中心地位始终没变,“人”的发展与社会、国家息息相关的认知没有改变,只有重视了民众的力量,重视了民众的现实需求,才能最终取得政权并巩固执政地位。习近平的民生思想就在民本思想的基础上,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用人本思维谋划民生发展的具体规划以及思考治国理政的大问题。
2、实践的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和引领了民生体系建设,成为习近平民生思想的直接理论源泉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其主要内容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对社会发展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曾指出:马克思主义不仅是解释世界,也致力于改变世界,[2]是我们进行所有实践、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项事业建设必须牢牢坚持的指导思想和科学武器。民生思想的發展更是如此,马克思主义虽没有明确提出民生建设、社会建设等相关论述,但是其历史唯物主义中内含了丰富的民生思想,值得我们进行深入挖掘。
实践与创新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的突出特点,也是习近平民生思想的鲜明特征。十八大以来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刻变革,促使习近平民生思想不断顺应时势,不断突破创新。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进入新时代,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不断改善,但是仍然面临诸多的问题。如民生短板的普遍存在、城乡差距和区域差距还较大、贫困人口仍较多等,这些实践过程存在或逐步爆发出来的问题,反过来作用于党中央民生政策的制定与实施。民生政策的实效如何,还必须有赖于民生实践的发展情况。中国共产党人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事求是,在实践中不断改善和发展。习近平民生思想的另一个鲜明特征就是创新,以理论创新促进实践的创新和发展。特别是创建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它深刻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重大时代课题,也为新时代民生思想的发展提供了丰厚的理论根基。而在执政实践过程中的一系列创新之举,如实施健康中国战略、精准扶贫等,也在不断丰富和完善民生体系建设。
系统论和矛盾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的基本内容,也是习近平民生思想的重要方法论。民生体系建设更是一个系统性工程,其内容涵盖范围极其广泛,如住房、就业、就医、养老等传统民生事业,也包括了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个领域中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广义民生需求。习近平指出:保障群众基本生活,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不断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形成有效的社会治理、良好的社会秩序,使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3]民生不仅仅是保障民众的基本生活需要,也是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的重要组成内容,这一全新的命题是对于整体与部分关系的准确把握。社会治理是整体发展,民生则是关键的组成部分,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整体运行的健康与否。而在民生事业具体建设的过程中,习近平将提高就业质量和人民收入水平放在首要位置,将发展教育事业放在优先地位,将加强社会保障体系看成是基础性要求,将脱贫扶贫当作是关键环节来抓。这一系列具体措施深刻洞察了民生事业发展的内在规律,抓住了事物发展的本质矛盾,并且严格区分了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妥善处理了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与矛盾的次要方面这两对关系。基于此,民生体系建设不断取得新的进步和发展。
二、习近平民生思想的执政实践逻辑
习近平民生思想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一全新历史方位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切实彰显,是增强党执政为民利民亲民的重要表现。新时代民生事业发展凸显的新问题新挑战,是习近平民生思想的基本依据;其执政实践的价值蕴含则是对于社会公平正义的不懈追求,实现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正是在执政实践过程中,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与时俱进的民生思想品质,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开创了“一体五维”的民生大格局,将新时代民生事业推向了更高水平和全新的起点。
1、执政实践的问题导向:民生问题事关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
民生问题牵一发而动全身,会深刻影响到经济社会各个领域的长期发展,对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提出了较大的考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党始终把为人民服务、为人民谋利益放在执政的首要位置,历史性地改变了中国民生事业发展的面貌。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了“保障和改善民生没有终点,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的重要论断,[4]这正是在清晰审视民生问题的基础上提出来的。住房、医疗、养老、教育、就业等方面仍然面临着很多的难题,农村贫困人口的绝对数量依旧庞大,社会矛盾和问题交织叠加,相关领域的短板日益明显。特别是长期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带来的严重生态环境问题,业已影响到了整个民族的生存与长远发展。其中既有多年累积的老问题,又有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还有一些深层次隐形问题需要加以防范。早在地方主政时期,习近平就以强烈的问题意识关注民生发展,如推动林权制度改革,高度重视农村脱贫工作等。当成为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之后,其问题意识也会更多的从发展的全局出发,立足执政的时代变革。从“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到“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再到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这些重要的论述和理论阐释正是习近平总书记亲民利民为民执政情怀的体现。
2、执政实践的价值意蕴:努力实现社会公平正义
当前中国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解决好社会公平正义问题将是当前社会治理的关键关节。中国传统文化中“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的思想,也道出了保证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性。中国共产党是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利益为执政使命的,始终站在人民立场,维护和发展大多数人的根本利益。我们要建成的小康社会是所有人小康社会。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仅要如期实现,而且在地域上、人群上一个都不能少。”[5]习近平总书记敏锐洞察到人民立场和群众路线必然要求社会实现公平正义这一执政规律,基于此提出了“守住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舆论”的总体思路,要求民生建设要保证基本、保守底线,做好民生的兜底责任。在制度建设中,不仅要完善民生运行的相关体制机制,更要营造良好的制度执行环境,使得制度正义得到充分发挥,以此保障民生的公平正义。尤其是加快分配制度的改革,让人民群众拥有更多的获得感,确保人民群众安居乐业,不断增进人民福祉。
3、执政实践的战略建构:“一体五维”的民生大格局
“一体五维”的民生大格局,其基本内涵是以人民发展为主体,构建以法治和正义为核心的政治民生,以富足和均衡为核心的经济民生,以文明和多元为核心的文化民生,以绿色和美丽为核心的生态民生,以共建和共享为核心的社会民生。[6]民生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五个维度的凸显,有机结合在以人民发展为主体的根本宗旨之中,造就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事业的生动实践。在具体的民生政策上,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将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題放在第一位,出台了如扩大就业、安全生产、教育公平改革、社会治理、保障养老、增加收入、精准扶贫等一系列方针政策,抓住了就业这个“民生之本”、收入这个“民生之源”、社保这个“民生之依”,[7]创造性地发展了“民生”发展内涵和实际延展层面,真正将民生事业置于党治国理政的重要地位。在民生政策执行的过程中,习近平总书记广泛地深入基层,与人民群众进行心对心的交谈,其足迹几乎踏遍了中国最贫困的地区,对于基层发展的事情情况有了更为详实地了解。不难看出,习近平民生格局的构建不仅有微观层面的精准施政,有中观层面的科学制定,更有宏观层面的战略规划,牢牢抓住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这个根本宗旨理念,抓住了切实解决人民利益需求这个基本内容,抓住有针对性落实政策这个科学的实施路径,才能在纷繁复杂的世情国情变化中,深刻认识到民生事业的发展规律,深刻认识到党执政兴国的根本指向,深刻认识到中国梦伟大实践的真正含义。建构“一体五维”的民生大格局,是习近平民生思想践行成果的最重要体现,是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凝聚全党共识、发挥全国力量所取得的伟大成就,也是新时代民生发展的新起点。
三、新时代习近平民生思想践行的几点启示
习近平民生思想不仅是一个丰富的理论概念,更是一个生动鲜活的实践范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是民生事业发展新的历史方位。过去五年是民生建设发展史上的重要历史阶段,这些成就的取得是多方面因素综合的结果,但毫无疑问,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发挥了至关重要的决定性作用,中国共产党是民生事业大发展大繁荣局面的坚定领导者和践行者。新时代习近平民生思想将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不断践行和发展,总结现阶段的发展情况,可以得出以下几点启示。
第一,发展民生事业必须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创新,为其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是当代最伟大的理论创新。习近平民生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有机组成部分,堅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更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之一。没有理论的创新,民生事业发展就会失去前进的精神动力;没有理论的创新,民生实践就会限于停滞。我们需要明白:民生事业的实践是没有止境的,理论创新同样如此。只有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创新和践行习近平民生思想,中国的民生事业才能惠及众生,增进人民的幸福感获得感。
第二,发展民生事业必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习近平同志的核心地位。五年来民生事业的巨大变化,充分证明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瞻远瞩的战略定力、全面布局的科学规划和执政为民的使命担当,这是民生事业取得巨大成就的最根本保证。民生问题千头万绪,利益诉求多元交织,涉及发展的方方面面,如果没有一个强有力的领导核心,就会处于一盘散沙的境况。民生事业的复杂性、艰巨性和长期性决定了必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定维护党中央的权威,当下就是坚定拥护习近平总书记的核心地位。习近平民生思想以其鲜明的人民性、严谨的系统性、深刻的实践性,全面而有效地指引了民生格局的构建与发展。
第三,民生事业发展必须坚持人民主体与群众路线,解决人民群众关心的迫切问题。民生事业的核心指向就是人民,一切为了人民的利益,也是为了一切人民的利益。只有真正明白为什么人执政、怎样执政的问题,才能在不断变化的实情发展中巩固与增强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合法性。当然,人民群众的民生需求具有诸多差异。既有短期与长期需求,个别与普遍之需,也有生存和发展之需的侧重,这就需要执政党善于统筹全局,协调推进,有效应对民众需求的多样化特征。习近平民生思想中总体思路就较好地处理了这种矛盾,这既是其哲学理论的智慧,也是其面对实际,不断在实践中探索总结经验的体现。
第四,民生事业发展必须注重方法论,让民生政策惠及大众,取得实效。民生建设过程中必须始终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历史与现实相结合、全面与重点相结合的方法论,不管是具体民生建设上还是全局民生格局的建构,都要坚持系统、科学的逻辑和方法。在民生政策的执行上,要构建党的领导、政府执行、社会监督、全民参与的局面,特别是加大对政策实施的监督力度,确保利民为民政策落到实处。正确的世界观只有结合了科学的方法论,才能促进事物的运行和发展。五年来民生成就的取得就是两者有机结合的体现,与此同时广泛存在的问题,也在提醒我们,要进一步创新世界观,在实践中更加注重科学的方法论,努力实现二者之间的最大合力。
习近平民生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国民生实情变化与习近平个人人民情怀相结合的产物,是对中国共产党民生思想的时代创新,是针对新时代民生发展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所做出的科学回答,既体现了当前民生发展战略部署的重点难点,又积极构建了民生发展大格局,这对于民生事业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注 释】
[1]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56.
[2] 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6-05/18/c_1118891128_4.htm.
[3]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J].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45.
[4]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J].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362.
[5] 习近平.在学习<胡锦涛文选>报告会上的讲话[J].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12.
[6] 王东.如何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J].人民论坛,2017.26(6)80-81.
[7] 许光.习近平民生思想的价值意蕴和理论创新[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7.5.110-117.
【作者简介】
王 东,男,安徽怀宁人,硕士,南京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