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贤昱
《数学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中提出,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获得适应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即将传统的“双基”正式改为“四基”。感悟数学思想,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已经成为衡量课堂教学成功与否的一把重要标尺。课程标准在实施建议中还明确指出,数学活动经验的积累是提高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标志。什么是基本活动经验呢?从字面上看数学活动经验就是学生在“数学+活动”中积累经验。史宁中教授也指出:基本活动经验是指学生亲自或间接经历了活动过程而获得的经验。数学活动经验是一种基本的数学素养,是学习者在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所形成的感性认识、情绪体验和应用意识。在教学中,以“核心问题”帮助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如何能够落到实处?应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入手:
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离不开生活。教师在教学中,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入手。把数学知识与学生已有经验有机结合,让学生在主动参与学习的过程中不断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是学生主动探索数学活动的过程。
例如教学11—20各数的认识,“10根要扎成一捆”,以往的教学一般是:教师直接或者课件演示数小棒的过程,满十根后,自动捆成一捆,数到20,又自动会扎成一捆,然后请学生模仿数小棒。对于数数的问题,一年级的小学往往能数出100以内所有的数,要数出20以内的数更是不在话下。而当老师问“怎么使小棒一眼能看有十几根”时,就不知所措,因为先前没有几个“十”、几个“一”的储备。问题是如何让学生产生几个“十”、几个“一”的需要呢?也就是“为什么要扎成一捆”成为新知识的起点。事实上,在现实生活中,“10根一捆、10条一盒、10袋一箱……”的事实是在量存在的,以“核心问题”为引领的课堂中就可以创设如上述的生活情境。可以先让学生观看超市中原包的铅笔、糖、毛巾等物品的录像,引导学生观察这些物品是一包一包摆的,每包的数量都是10,然后请学生来解决诸如买17支铅笔、18条毛巾、13袋糖这样的问题,让学生在丰富的生活现实中体验1个“十”与几个“一”,自主建构“1个十、几个一”的概念,并认识其在生活中的实际意义。体会到了“数学知识来源于实际生活,又服务于我们的实际生活”。
所以,学生数学活动经验的积累,离不开学生自己亲身经历的生活实际经验。在课堂教学中,经常会发现学生在学习新知识之前就已经具备了一些生活经验。如果教师能充分利用已有生活经验,在学生数学活动经验的积累中收获意想不到的效果。
从现代教学论观点看,教学过程既是学生的认识过程,又是学生思维活动的发展过程。以“核心问题”为引领的课堂中,教师要善于鼓励引导学生大胆思考,让学生由被动思考逐步转向主动思考,从而获得数学活动经验。
1.构造情境,让学生爱思考,生成数学活动经验 想让学生思考,就应该使思考成为学生的自身需要,要善于创设情境,引发动机,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使课堂呈现生动活泼的局面,能使学生学起来乐趣无穷。例如,在教学“年月日”,其中一个环节,让学生随便说年份,教师马上说出是平年还是闰年,这时学生感到莫名其妙,议论纷纷,就连平时不爱动脑的学生,也和同桌议论起来,老师怎么这么快就知道是平年还是闰年呢?这样,创设一种问题情境,设置悬念,调动了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和强烈的求知欲望,使他们主动参与学生。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抓信一个“巧”字,掌握一个“活”字,根据具体情况,积极创设情境,使学生乐于思考,从而生成数学活动经验。
2.教给方法,让学生会思考,生成数学活动经验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学会是前提,会学才是目的。要使学生认识到不会思考就不会学习,会思考才是具备学习能力的重要标志。教师是教学的设计者,如何组织引导学生思考,都来自于教师事先的准备。在“年月日”教学中,学生观察年历卡之前,教师应预设几个核心问题:如一年有几个月,哪几个月是31天,哪几个月是30天,二月有多少天,一年有多少天,你是怎样计算的?这样学生就会带着问题观察年历卡,边观察边思考,思考有目标,不会将杂乱无章,与本课关系不大的知识带进课堂。而在学生思考之后,教师从个个年份不同的年历卡中引领学生找出有规律性的知识,并生成数学活动经验。
3.培养习惯,让学生主动思考,生成数学活动经验 小学数学教学不但要学生爱思考,会思考,还要让学生主动思考。学生思考能力的培养不是一节课、一个例题就能解决的,它有一个逐步提高的过程。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努力创设学生思考的舞台,不断生成数学活动经验。同时,巧妙安排一些有针对性的练习,让学生辨别正误,提高思维辨析能力。
例如在学生学了“角的初步认识”后,教师出了一些判断题,让小组的同学进行判断。其中一题是:用你孙悟空一样的火眼金睛找出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为什么?
对于前面四个,学生都能顺利地进行判断,而最后一个图形,竟有一半的同学认为不是角。教师不急于公布答案,而是组织学生小组讨论,在讨论中,由于目标明确,学生就会产生许多思路,因此热情高涨,积极发言,甚至弥补、纠正其他同学的不足错误。问题解决后,学生会格外的高兴,因为完全是自己思考的结果,进一步生成数学活动经验。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在教学活动中有着重要的意义。主要表现在一旦引起了学生的兴趣,学生就会对所学内容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因而就学得十分积极主动。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教学活动的机会,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1.在操作中乐中学,提升数学活动经验 在小学数学教学内容中,许多知识需要通过操作性活动得到,学生可以通过画一画、拼一拼、摆一摆、量一量、剪一剪、数一数、说一说等形式,动脑、动手、动眼、动口,多种感觉器官密切配合,在“做中学”。例如,“对称”一节课,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发挥主体的创造性,剪出各种各样的对称图形。他们亲自动手在对基本的对称图形确切的感知,深刻地认识的基础上,获得了丰富的数学活动经验。
2.利用练习激发兴趣,提升数学活动经验 低年级的学生,更多的关注“有趣、好玩、新奇”的事物和活动,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选择素材,设计适于儿童心理特点的吸引学生愿意学的灵活多样的练习形式。如统计知识的教学,请学生了解、统计全班同学的生日、小朋友爱吃的水果、喜欢的体育项目。这些事涉及到每一位学生,他们感到亲切、有趣,可以通过活动促进对知识的理解。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积累各种经验,实现真正的数学有意义学习。
总之,数学活动经验是课程改革中提出的新内容,它的积累来源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来源于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程度,来源于师生的互动实践。在以“核心问题”为引领的课堂中我们应当以帮助学生积累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来带动数学知识的学习,从而让数学课堂走向实效,真正符合当今时代的教育。数学活动经验的积累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也是学生数学知识积累的过程,它伴随着学生的成长,经验越来越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