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微课资源建设及教学应用的深度思考

2018-06-29 02:30王蕊罗万丽
中小学教师培训 2018年7期
关键词:学习者大赛微课

王蕊,罗万丽

(西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院,甘肃兰州730070)

一、微时代引发微课资源建设及应用态势

当下,随着“互联网+”教育的兴起,互联网进课堂,与中小学课堂教学深度融合,创新教学模式、创造新的教育生态,已成为当下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与此同时,微课应运而生。微课是“互联网+”时代课堂上教学资源的最佳表现形式之一,微课应用的常态化不仅能迎合信息化社会学生碎片化学习的需求,也是课堂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1]同时,自2010年微课元年以来,全国各地的学校都积极响应“互联网+”时代的号召,深度开发微课资源,使得更多优质的微课资源具有开放性、共享性和多元性,资源形态也朝着碎片化、微型化、主题化的趋势发展。伴随着“微时代”的到来,微课程、微视频等相继产生,众多一线教师、专家都加入到优质数字教育资源的建设队伍之中,以适应信息时代下碎片化学习和泛在学习。[2]目前,微课受到了众多教育人士的青睐,有许多教育工作者相继投身微课建设及应用。为了鼓励青年教师紧跟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全国举办了各类微课大赛。各中小学也开始积极响应并开展教师微课制作培训,全面贯彻落实“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等教师晒课活动,给中小学教师对微课的制作与应用提供了一个很好的交流平台,充分利用微课对学生的助学作用,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同时也利于提高教师的专业发展水平。

二、微课资源建设现状分析

自2012年以来,微课作为一种新型的数字化学习资源在教育领域迅速传播,得到了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广泛认可,全国大中小学优秀微课作品展播平台等微课资源平台相继涌现,一系列以“促进微课建设和发展”为宗旨的大赛活动也相继开展。目前,国内知名的赛事有:中国微课大赛、全国高校微课教学比赛、微课程大赛、中国外语微课大赛、全国数学微课大赛、绩优堂杯全国中学名师微课大赛等,全国各级、各类的微课大赛对我国微课建设与应用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与引领作用。本文采用内容分析法,结合一些参赛、获奖作品进行分析,找出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一)微课资源建设的“量”与“质”分析

1.微课作品数量

通过分析两届中国微课大赛相关数据“量”的变化,参赛作品是从首届微课大赛7458件上升到第二届为12 893件,有效作品增长了近5000件;同时获奖比例也随之增加,首届获奖作品654件,第二届获奖作品897件;参赛和获奖作品数量的大幅度上升,说明大部分学校已认识到微课建设的重要性,各科教师开始积极参赛,这对微课的后续发展和应用都将起到积极的推进作用。当下,应更多关注微课建设从“量的微课”逐步向“质的微课”实现转变。

2.微课作品选题和学科分布

分析全国高校微课教学比赛,包括32个学科大类,几乎涵盖了文史类、理工类以及艺术类等所有学科;但整体来看,诸多大赛作品均存在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选题内容过于分散,没有形成专题化、系列化,微课课程体系普遍没有建立起来。

对中国微课大赛,其中语文、数学、英语参赛作品数量最多,而美术、音乐、体育等微课参赛作品数量微乎其微,因此,对于音乐、美术、体育等学科仍有待进一步开发优秀作品。另外,通过对第二届全国高校微课教学比赛获奖数据的统计,一等奖15个,二等奖30个,三等奖45个,共计90个。其中,实践应用性质明显、归属于专业方向课程的作品73个,兼顾理论与实践、偏重实践说明的作品14个,而重点讲解理论内容、依托公共基础课程的作品只有3个。整体而言,学科分布不平衡。

3.微课作品类型

微课作品的大致类型如表1所示。分析国内各类大赛,均体现出:参赛作品中以讲授类和演示类数量最多,问答类、练习类和讨论类等类型的作品数量相对较少。可见,当前微课作品主要还是以讲授型为多,类型涵盖多种多样、分布不均匀,课程模式较为单一;缺乏能够有效激发学生产生良好学习体验的优质微课;而且能够引导学习者主动参与、积极思考,培养学习者高阶思维能力的微课作品则匮乏。

4.微课作品地域分布

表1 微课作品类型

以中国微课大赛参赛作品为例,每届赛事都设有30多个省级赛区,其中:首届参赛作品数量前五名是:山东、江西、黑龙江、河北、山西;第二届比赛中参赛作品数量按省份排名前五的分别为:江苏、浙江、山东、辽宁、河北。可以看出,西部地区提交作品数量明显要少于东部地区,说明其宣传推广力度不够,相关教育部门对微课资源建设的重要性认识还不够充分,未来西部地区对微课资源建设的参与度有待提升。

(二)微课的教学设计及资源学习服务设计分析

通过对中国微课大赛的参赛作品分析得知,参赛作品在教学设计上主要包括:教学导入、内容呈现、教学启发、教学总结等环节;大多数作品基本上都是知识理解型,内容能紧扣课程教学大纲;90%的微课作品都有教学设计,片头采用情景导入,整体设计比较完整。但通过对全国数学微课大赛作品内容统计发现,微课内容紧扣中小学内容大纲,微课作品的设计大多还是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大部分作品是背景音加PPT演示与教师讲授录像的混合,尽管作品包含教学设计、PPT课件,但微反思、导学案却只有极少数教师在教学设计中涉及,且没有单独呈现;其中大部分教师未提供与课程相对应的教学辅助资源。教学往往是内容远大于形式,几乎没有关注学习者的差异,不利于学生开展自主学习;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传统的语言传递式教学仍然被大多数教师所采用;绝大部分微课只是完成了既定的教学目标,至于教学问题是否被有效解决仍是疑问。不少作品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并未彰显教师的个人风范,教学特色相对平淡,缺乏新颖性、趣味性和创造性。[3]

此外,通过对中国微课网的作品分析发现,国内的微课主要面向的受众是在线学习者。针对学生的课堂学习,微课资源仅仅包括一些相关的学习攻略、习题练习以及单元测试,并没有与课程关系密切的配套资源。而且目前还无法对学习者的学习行为进行记录、跟踪、识别、诊断和分析,无法利用现有设备与技术对学习者进行个性化的学习资源及服务推送。因此,国内微课平台与国外的可汗学院、TED等代表性微课平台相比,在个性化用户体验及学习服务方面较为缺失。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微课是一种能够有效支持学习者自主学习的立体化资源包,它以微视频为主要载体,补充微教案、微课件和微反思等多种学习的辅助资源。目前,微课主要用于教师培训、课堂补充或拓展以及远程教育领域,目的在于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进一步提升教师的教育技术应用能力和专业发展能力,实现教学最优化;通过开展一系列微课的宣传、培训、参赛活动,引导、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到微课的行列。当下现状是微课资源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效果并不显著。[4]这从侧面反映出当前微课资源建设对配套资源与学习支持服务的忽略。

(三)微课制作技术与内容呈现形式

通过对微课大赛诸多作品的分析,看到微课内容的呈现形式主要有两种:一是教师结合PPT等多媒体的讲授;二是课堂实录片段。微课制作形式大体上有两种:录屏式和拍摄式。由于微课针对的受众群体大多是学生,那么呈现方式应重点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个别作品呈现方式并没有考虑到学习者的特征,显得过分烦琐。另外,教师在制作微课时,大部分教师都是将自己的PPT课件用录屏软件制作成视频,极少数教师是使用摄像机拍摄。微课的制作仍未突破传统形式,仍然被局限于“以教师为主体、讲授为主”的模式。而且大多作品都是一次完成,没有根据内容进行二次编辑,补充画面或添加字幕、标注等。由于这些作品缺乏后期的加工、处理与合成,相对而言呈现方式就显得较为单一。而参赛作品中的课堂实录类,其视频录制效果不佳,画面不稳、杂音较大,作品内容连贯性不强,而且教学重点不突出,再加上大部分微课并没有严格按照微课设计规范完成微课资源制作,缺少字幕的必要提示,导致很多微课在教学上的应用效果大打折扣,影响了作品的教学应用价值,教师的制作技能亟须提升。

(四)微课的传播途径和评价标准

一方面,通过对中国外语微课大赛获奖作品的分析,发现很多微课教学大赛平台知名度不高、传播量小,未建立统一的信息资源共享平台,无法实现大范围的资源共享,再加上参赛者之间较难实现即时、有效的交流与共享,导致很多优秀的微课未能及时传播出去,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资源浪费,未能最大程度地体现微课的价值和作用。此外,系统化的微课资源整体较为匮乏,资源量少,而且各个平台的微课质量良莠不齐,缺乏资源整合平台与资源管理平台,导致优质的微课资源传播途径有限。另一方面,缺乏统一的微课评价标准。由于不同主办方对于微课建设的目的不同、评委不同,评分标准和分值权重随之不同。为了使评审过程更加公平公正,相关部门应尽快制定衡量微课作品优劣的评价标准,进一步完善并制定相应的规则,以适应日新月异的数字化学习资源建设的需求。

三、对微课建设及应用的几点深度思考

(一)加大资金支持,切实推进微课建设

由学科专业教师和动画技术人员运用专业制作设备,共同开发、制作的内容科学、技术精良的微课,才能产生切实有效的教学效果。微课资源建设面临的瓶颈问题:首先,就是缺乏资金支持和团队合作。国外的可汗学院之所以能迅速走向世界,离不开比尔·盖茨夫妇的慈善基金捐助和谷歌公司的大力赞助,正是由于这些资金支持,才使得可汗学院能扩大团队,共同合作,优化课程资源。[5]其次,对教师来说,大都面临教学工作繁忙、投入开发微课时间和精力有限的现实困难。高水平的微课开发团队、切实有效的专业开发指导、相应的激励机制是微课开发的重要前提和持续动力。因此,政府相关部门应加大资金力度和政策导向作用,学校也应重视微课资源开发的团队建设,通过招投标或课题申报的方式,吸引更多的教师加入进来;微课应用可与翻转课堂、电子书包、混合学习等教学改革项目融合,对于那些在实践教学中受到学生喜爱的微课,后期可给予主讲教师一定的荣誉或物质奖励,这些措施将激励教师以饱满热情和积极态度深入微课研究。同时建设者必须要意识到:微课不在于数量多,而在于“精、特、优”,在于填补空白,还在于能对学习者以艺术陶冶。

(二)实现微课与教材、教学、教法以及课堂五位一体的深层融合

碎片化学习已成为21世纪“互联网+”时代的一个重要标志,优秀的微课能帮助学生很好理解教学的重点、难点,也能使课堂教学新奇多变、长久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微课成为课堂的有益补充。例如获奖作品《直线的倾斜角与斜率》,教学设计清晰呈现学习目标、学习任务和学习评价量规,导学案和PPT课件作为学生学习的辅助性资源;知识点讲解清晰,内容具有趣味性,教师在讲解过程中适当加以互动环节来检测学习者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消除了学习者在学习中的孤独感。及时有效的互动不仅仅能提高学习者的注意力,还能提升教师的临场感。从而进一步提升远程教育的教学质量,提高微课的利用率,在资源利用方面实现其最大价值。

让基于微课的学习成为课堂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实现与教学的深层融合。首先,微课和教材应充分融合,便于学习者开展深度学习和有效学习。建议出版社可与淘课网开展合作,共创微课平台,针对学科教学,将微课内容作为独立单元进行设计,每一章由不同知识点组成,每一重要知识点单独制作成一堂微课,学习者可以通过扫描教材上的二维码,进行微课的下载或开展在线学习,有助于学习者将其所学知识迁移到自己已有的知识框架和能力体系中。其次,每所学校可充分利用已有的网络教学平台,自建微课或整理现有的微课,将微课提交到网络教学平台供师生免费使用。学校应制定规划,建立相应的奖励制度,引导教师制作微课,并逐步将微课融入教学。最后,将微课融于线上线下、混合式、研学式的课堂教学模式。通过线上学习、线下实践,课内课外相结合,对知识进行重组和内化,进而创新、重构,构建知识体系;在此基础上,开发富有特色的、形式多样的实验类、讨论类、问答类、表演类等主流微课,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相契合。例如,可汗学院网易公开课的内容体系,框架清晰、层级分明、内容全面。他们在每个科目下设置了一定数量的课程,其中的每一课程又由一系列核心知识点组成,而每段教学视频则主要讲解一两个知识点。如数学科目包含的课程有:几何平面、函数方程、三角形、概率等。而其中三角形的课程主要包括:“证明两个三角形的全等”“三角形中角的求解”“正余弦定理”等重要内容。[6]每节课选择其中一个细小的知识点进行讲解,以其可视化的呈现方式、通俗易懂的讲解方式、诙谐幽默的风格,吸引广大学习者的注意力,使学习者真正实现快乐学习。在微课作品内容设计过程中,应从资源开发的角度分析其教学应用,力求做到教学目标明确、教学媒体选择合理、教学内容安排得当,将微课真正融入教学、教法之中,实现微课优化教学的效果。

(三)优化制作技术,开发多元化、系统化、专题化的真正契合教学需求的微课程

通过微课大赛分析,大约有80%以上的作品采用录屏软件制作;20%的微课作品是课堂实录。从而说明大部分教师提交的微课作品只是为了迎合比赛要求,微课视频仍以课堂实录片段为主,并不注重教学媒体的选择,微课制作趋于一致,微课质量仍趋于较低水平,根据作品本身的内容无法评估学生对教学效果是否满意。因此,微课形式不应局限于录屏制作和课堂实录,教师要根据自己所讲授的教学内容、学生基本情况、教师自身的多媒体素养和技术等确定合适的视频形式。在形式的选择上,一定要注意形式与内容的契合,形式服务于内容。第一,依据不同主题内容、不同教学环节,设计制作不同类型的微课,如实地拍摄式、讨论课式、采访式以及画中画等多种形式;第二,根据侧重点的不同选择不同的呈现形式,应多采用教师的中景、近景镜头,某些内容需要重点强调时,可对知识点进行特写,同时可隐去教师的画面;第三,在表现重点内容时,PPT可用不同颜色做标注并辅以字幕提示。[7]如教师在讲解的同时,结合电子白板演示或将有些内容以卡通动画的形式呈现等,运用丰富多彩的形式,课堂教学中学生就不易产生视觉疲劳,还可以长时间吸引学生对内容的关注,从而进一步提升教学效率。

众所周知,国外可汗学院的数学课程,是以系列化知识体系、专题化学习模块、多元化呈现方式,在实施过程中产生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积极鼓励国内教师运用多种技术手段,开发制作出内容新颖、技术精良的微课,应做到以下几点:教材章节清晰、目录分明,知识点条理化,形成系统化、专题化的微课程。对此,我们可以借鉴国内外优秀的微课作品案例,聘请相关动画等技术人员给予指导、共同开发。可以通过利用一些软件将移动设备或计算机上录制的教学视频进行添加字幕、动画、图片等简单的加工处理,使视频内容精彩纷呈。同时,教师还可以利用先进的数字化设备进行微课设计、开发,对实验类微课就可以通过数字化“手持技术”进行制作。如“520化学桌游”就是让学生通过游戏化学习的形式完成相应的教学目标。此外,应当与社会各行各业进行有效的合作,聚集各方的优质资源,从多方面提高微课的建设水平与开发效率,使微课表现形式多元化、知识结构系统化且富有学科特色,切合学生的实际需求。

(四)拓展微课传播平台,完善微课评价体系

微课传播平台是微课资源开发、共享和应用的前提,要想微课应用常态化,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首先,全国各地应建立资源丰富、交互体验好、开放共享的微课传播平台。该平台不仅是为学习者提供多种多样的微课学习资源平台,更是一个互动型的教学平台,还可以为教师提供互相学习借鉴的教学资源。其次,从学习者的角度建设微课资源平台,健全微课资源平台的各种学习功能,使微课传播平台的各项功能更加完整化、全面化,能够满足学习者进行泛在学习与跨平台学习时的需求。如为学习者量身定做知识向导,提供学习记录、反馈等。再次,可以借助学校的师资力量,补充完善整个教学体系的微课课程,使每一节微课从点、线、面串联成一个系统的知识网络,逐步形成微课建设、管理、应用和研究的一站式服务环境。最后,将形成的知识网络图上传到微课传播平台,实现共享与交流,让学生随时随地观看视频、完成作业,大范围实现在线学习、移动学习,从而通过思想碰撞生成新的资源,进行新的共享与交流。通过组织微课大赛,评选出优质微课课例,达到“以赛促用、以用促建”的目的,并将优秀作品上传至微课传播平台,实现资源共享。同时,应制定相对统一的评价量级标准,微课的建设及其应用离不开一套完整的规范和体系约束,建设多样化的评价系统,以及时反馈出微课教学效果,师生、生生之间的互评和自评,并加强资源的循环再生与应用共享,提高资源的实际使用率。

(五)拓展微课资源的教学应用

微课资源的建设是一个复杂的动态循环过程。针对当前微课建设中存在的“建多用少”问题,如何有所突破?有以下几点思考:

第一,地方高校引领中小学教师按学科特点积极开发微课资源,高校专家将微课的设计理念和设计原则对一线教师进行不定期的培训指导,同时还应强调对教师自身教学能力的要求,如语言表达、教学艺术和教态等,确保教师制作出高质量和高水平的微课。

第二,学校将优秀教师开发的微课资源马上投身于实践,用于实际教学当中,让教师亲眼看到自己的微课能用于教学,提高教师的积极性,客观反映微课在课堂教学中产生的影响;电子备课、云端存储课堂教学视频以及课后习题资源库等微课资源的应用将使教师之间的交流更为顺畅、灵活,且更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有助于教师的专业成长。

第三,针对微课录制中的问题,建议学校加大对教师微课制作的相关培训,比如Prezi和Camtasia studio等录屏软件的熟练应用、录播教室的应用等。掌握微课制作的相关技术以创作更好的作品。同时,建议学校建立微课制作团队,团队合作在微课中,尤其是系列微课的制作中尤为重要。一个强大的微课开发团队,专注于微课资源的设计与开发,针对不同学科开发优质微课,充分实现将本校优质资源与其他院校共享,加强资源互通互联、合作学习的新局面,实现“三通两平台”信息化建设中优质资源共享。

第四,微课内容短小精悍,覆盖范围广,涵盖所有学科的重点、难点和特色内容,学习者易于利用碎片化的时间通过网络学习,而且可以下载、快进、重复观看,以便于学习者课外预习、课内讨论、课后复习,以巩固重要知识点。随着网络时代学习的碎片化和终身学习的兴起,微课的内容也不仅仅局限于学科知识,应逐步向实用型、技能型的方向转变,广泛应用于非正式学习与非学历教育领域。此外,未来的微课设计要关注学习的生成性这一要素,以学习者为中心,从关注资源的艺术表现力转向关注资源与学习过程的有机结合。

四、结语

微课作为一种新型的数字化学习资源,对改善教学方法、优化学习过程、提升知识掌握率和应用技能等,有着自身特色和教学效能,在未来教育走向移动化、微型化、碎片化进程中将成为不可或缺的一种重要教育形式,利于优质学习资源的共享、交流,以及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微课方兴未艾,诸多信息时代的崭新课题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将微课广泛应用于课堂教学,是时代的必然要求,是未来教学的一种新常态。希冀有更多的人关注和研究微课资源的建设及教学应用,使其更好地服务于学生,从而真正实现教学最优化。▲

[1]杨满福,桑新民.对MOOCs浪潮中微课的深度思考——基于首届高校微课大赛的分析[J].教育发展研究,2013,33(23):1-5.

[2]胡铁生.中小学微课建设与应用难点问题透析[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3,(4):15-18.

[3]胡苗苗,吕水平.高校微课资源建设的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6(18):48-51.

[4]李新林,陈晖.微课资源建设的比较研究及启示[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5(11):53-56.

[5]戴晓华,陈琳.我国中小学微课发展现状及其优化策略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4(9):78-83,119.

[6]廖晓虹.国内外微课教学比较探讨[J].职业技术教育,2014,35(32):88-90.

[7]张一川,钱扬义.国内外“微课”资源建设与应用进展[J].远程教育杂志,2013,31(6):26-33.

猜你喜欢
学习者大赛微课
你是哪种类型的学习者
微课在幼儿教育中的应用
微课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十二星座是什么类型的学习者
微课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青年干部要当好新思想的学习者、宣讲者、践行者
最美证件照PK大赛
高校学习者对慕课认知情况的实证研究
与“微课”的首次亲密接触
说谎大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