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志渊��
摘 要:在新课程的教学标准下,学生们综合素养和能力的培养成为主要的教学任务。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们过于重视课文字词和内容的讲解,在一定的程度上忽视了学生们对语文课文情感的把握,降低了学生们对语文课文的理解能力。本文将以小学语文的情感阅读尝试为主题,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详细的分析,引导学生们将情为灵魂、读为载体,整体性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小学;语文;情感阅读;语文素养
在小学语文教学课堂中,教师们加强学生们语文课文情感阅读能力的培养,重视学生们在具体的语言文字中内涵与情感的体会,不断促进学生们语言能力的发展,增强对语文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全面提高学生们的语文素养。教师们不断创新自身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们正确的情感阅读方式,同时创设语文情感阅读的氛围,进而促使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更为高效。
一、 创阅读情境,促情感体验
在具体的语文课堂教学时,因为小学生的学段特点,即学生们情感的变化与周围的情境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所以教师们改变自身的教学方法,根据具体的语文课文内容,以及学生们对语文知识的认知能力,从现实生活的角度创设具体形象的阅读情境,引导学生们融入情感阅读情境中,与作者产生思想上的共鸣,促进学生们对课文情感的把握,同时逐渐激发学生们对语文课文阅读的兴趣,加深学生对语言文字的魅力的喜爱,增强学生们对阅读情感的把握能力。比如,在小学语文课文《牧童和狼》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组织学生们分角色试演文章的人物,实现课文内容的演绎,让学生们在扮演的过程中体会农民多次被戏弄之后的愤怒和不相信的情感,以及小孩骗人的乐趣,创设出具体的阅读情境,促进学生们情感阅读能力的培养。首先,教师们选择一位同学扮演课文内容中放羊的小孩,其他同学扮演正在农作的人们,然后按照语文课文内容完成具体的交流和动作,提高学生在课堂上的主动性与参与性,让学生们真实地感受其中的情感变化。最后,教师们引导学生们在具体的阅读情境中,对语文课文内容进行情感阅读,准确把握课文中角色情感的转变过程,同时提高学生们对课文内涵的理解和认知程度,得出不要骗人的人生道理,整体性促进学生们语文素养的发展。
二、 教阅读方式,强情感掌握
小学语文传统的教学课堂教学往往是教师们引导学生们对课文内容进行大声地朗读,而忽视了学生们情感的投入,进而呈现出学生们只会朗读但不理解课文内容的现象。所以,教师们需要创新自身的教学体系,形成一个完善的语文阅读教学步骤,引导学生们按照一定的步骤完成语文课文的阅读,促进学生们形成高效的阅读方式,提高学生们的情感阅读能力。在实际的阅读教学中,教师们可先引导学生们对语文课文课下注释进行了解,掌握每个重点词语的具体含义,准确地理解课文的部分内容。同时让学生们在语文课文阅读的过程中,对重点语文字词进行记忆,更有效率地掌握语文字词。然后,教师们引导学生们对语文课文进行详细的阅读,掌握课文主要记叙的内容,清晰地了解课文的结构,同时鼓励学生们在阅读的过程中以朗读的形式进行,加深学生们对课文内容的印象,避免学生们在阅读的过程中出现不完整阅读的现象发生。最后,教师们让学生们依据主要问题来进行分析,根据具体的课文句子进行推测,逐渐掌握课文主要表达的情感或者人生道理。学生们长时间按照以上的阅读习惯,不断拓展情感的掌握程度,定能使学生们情感阅读能力得到稳固地提高。
三、 引多次阅读,激阅读兴趣
在小学语文课文中存在一定数量难以理解内容,学生们通过少次浅显的阅读,难以体会课文中所内含的情感,进而出现学生们读不懂的现象,打击学生们语文阅读的自信心,形成枯燥的心情,降低学生们对语文课文阅读的兴趣和积极性。所以,教师们在教学较为深奥的课文时,需引导学生们进行多次地阅读,根据课文的结构分解成不同层次的段落,形成多个简单的情感阅读任务,让学生们逐一完成课文内容的理解,形成语文阅读的成就感,促进学生们建立语文情感阅读的自信心。除此之外,教师们采取相应的教学方法来辅助学生们完成语文课文的情感阅读。让学生们对语文课文进行多次地阅读,经常会产生厌倦的心理,降低学生们情感阅读的效率。教师们创新课文阅读的方式,将学生们进行合理的分组,让学生們在小组内根据一定的规则,按照顺序逐一完成课文内容的朗读,保证学生们对语文课文进行多次的阅读,从本质上进行分析和掌握,逐渐领会课文内容的情感。同时,教师们可以组织学生们以小组情感阅读比赛的形式进行,充分调动学生们对语文课文阅读的积极性和动力,引导学生们全身心地投入到课文阅读过程中,以多种不同类型的阅读形式完成课文内容阅读,整体性提高学生们的语文情感阅读能力。
总而言之,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学生关于语文阅读素养的提高是教学的重中之重,培养学生们对课文内容理解的阅读习惯,同时教导学生们进行有感情地阅读,将自身融入语文情境中,让学生更加准确地把握内涵、体会情感,整体性提高学生们的语文素养,为学生们将来能用阅读这一载体完整地把握文章情感之魂打下良好的基础。
作者简介:
邵志渊,江苏省昆山市,江苏省昆山市玉山镇同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