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诗词教学的信息化技术运用刍议

2018-06-28 09:08吴倩贞��
考试周刊 2018年53期
关键词:意境美诗词

吴倩贞��

摘 要:利用互联网、云平台、人工智能化等现代信息化技术手段,探究信息化技术与语文诗词教学有效整合,构建新型信息化语文教学模式,避免传统课堂教学机械化、乏味化,提升语文课堂教学的活力和魅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潜能,增长学生诗词的内存,提高学生文化品位和文学修养。运用现代信息化技术辅助语文教学,开辟了一片教学的崭新天地。

关键词:现代信息化技术;诗词;形象美;音韵美;意境美

中职学生甚少读诗品词,大多只会几首简单的诗词,打游戏、玩微信、煲电视剧、看网络小说,是中职生的常态。因此,利用互联网、云平台、人工智能化等现代信息化技术手段,探究信息化技术与语文诗词教学有效整合,构建新型信息化语文教学模式,避免传统课堂教学机械化、乏味化,提升语文课堂教学的活力和魅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潜能,增长学生诗词的内存,提高学生文化品位和文学修养。运用现代信息化技术辅助语文教学,开辟了一片教学的崭新天地。

一、 化无趣为生趣,激发学习诗词的兴奋点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只有当感情的血液在知识这个活的机体中欢腾、流动的时候,知识才会触及人的精神世界。”语文教学离不开情,离不开趣。因此,在诗词教学中,运用各种信息技术精心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吻合的情境,增强学生的感官刺激,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他们如临其境、感同身受,从而达到以趣激情、以情导学的目的。

如讲《念奴娇·赤壁怀古》之时,利用信息化技术手段呈现出三国英雄逐鹿中原的场面,一是曹公横槊赋诗,会猎东吴;一是诸葛亮羽扇纶巾,意气风发;一是周郎挥戈,火烧赤壁。几个画面在浪尖的叠加中渐远渐进,马上切入歌曲:“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这些激情澎湃的画面,吸引了学生的眼球,引发了学生的兴致,让学生在课文中找出与歌词相对应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并比较它们之间的优劣异同。课后,布置《我心中的英雄》作业,让学生追寻英雄足迹,畅谈历史人物,以PPT或Flash的形式提交,在课堂上展示优秀的作品成果。这样,既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参与性,又发挥学生专业技术特长,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 化抽象为具体,感知诗词的形象美

诗歌以语言为载体,读者必须把语言转化为表象,然后才能在想象中感受形象,在感受形象中获得美感。借助现代信息化技术手段,促使学生对诗词的理解更加直观形象,化抽象为具体,化无形为有形,更好地掌握诗词的形象之美。我教学《虞美人》时,播放Flash动画,让学生在音乐和动画中感受其形,体会其意,领会其情。感受到诗人胸中“东流”“春水”般绵长而深沉的“愁”,感受到亡国之君的无穷哀怨,感受到诗人对国土更姓,山河变色的长叹。我们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哀其行,如感其情。这样,一个思念故国,愁绪满怀的诗人形象跃然眼前。

三、 化无韵为有韵,体会诗词的音韵美

诗词的音乐美主要体现在节奏、押韵、音调等方面。如果单靠老师的照本宣科地讲解、分析、品评,学生无法领悟到古诗词的精妙和灵性。我们利用现代信息化技术的优越性、互动性,让学生更好地把握诗歌的节奏和读法,感受诗歌的声韵美,节奏美和旋律美。

如讲《琵琶行》中音乐艺术之时,课前,我将微课《琵琶行·音乐形象》,上传到班级微信群,让学生在智能手机上随时随地自主学习,初感文字之魅力,享受乐韵之优美,完成微课中的预习作业。课中,我播放《子午书简》节目中《琵琶行》,让学生先聆听琵琶声,感受诗歌的音调、节奏和情感;接着解读琵琶语,配合诗句的讲解,切入琵琶曲,让学生感受到“此时无声胜有声”“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的声韵美,体会诗人描摹音乐的深沉笔力,领悟诗词高度的艺术感染力。最后,让学生在声情并茂的击节吟咏中,跟着诵讀,读出美,诵出趣,咏出韵,吟出情。课后,我将此节课录制成慕课,上传到校园网信息平台,资源共享,以供学习。

四、 化虚幻为现实,领悟诗词的意境美

诗歌短小精悍,言简意赅。几十个字的小诗,散发着浓浓的诗意,勾勒出幅幅的意象,涵含着美轮美奂的意境。在教学中,运用现代信息化技术,通过绚丽的画面,鲜艳的色彩,优美的音乐,动态的文字,悦耳的吟咏,为学生展示诗歌唯美唯真的意境,使学生快速地感知诗歌,深刻地领会其中的内涵。

如讲李白的《将进酒》时,我播放壶口瀑布排山倒海的画面和声如雷鸣的音效,配上濮存昕的抑扬顿挫的朗诵,让学生感受到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宏阔意境和磅礴气势。学生目睹河水从天而降,一泻千里,奔流到海,一去不返;体会到诗人人生易老,时光易逝之悲叹。我运用色彩、音响和画面还原诗歌意境,让学生欣赏着与诗句相结合的画面,想象着自己就是作者,自然而然地会和着吟诵起诗句,走入诗词中世界。这样,将现代信息化技术完美地融合到诗词教学中,把无形的诗句变成有形的图画,化虚幻为现实,化生涩为生趣,化枯燥为鲜活,从而,让学生获得美的享受和美的愉悦。

五、 化细水为长流,浸透诗词的人文美

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在诗词教学中,我们发挥诗词教化优势,进行人文教育渗透,陶冶学生的思想情操,树立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平时,我利用校园网的班级管理平台和班级微信群,推送有声读物,布置学生每天聆听微信公众号《同律金声》《喜马拉雅》等节目,做好记录和写好心得,师生课堂上分享交流。如收听了林则徐《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二首》后,我讲述林则徐禁烟失败后的两次被流放的悲壮经历,品评诗人刚正不阿的高尚品德和忠诚爱国的光辉形象,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通过这样日积月累、潜移默化的精神熏陶,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净化学生的灵魂,在润物细无声中实现人文教育的目的。

古诗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篇幅短小,语言简赅,意境优美,寓意深邃。所以,在诗词教学中,合理地运用现代信息化技术的传递、变幻、再现等功能,让诗歌中的形、声、色、情、意直接作用于学生的感觉器官,调动了学生学习诗歌的积极性、参与性,掌握诗歌的形象美、音韵美、意境美、人文美,提高鉴赏诗歌艺术能力。让我们在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丛林中穿行,吟唱着诗词,跟着诗词走向远方!

作者简介:

吴倩贞,广东省东莞市,广东省东莞市经济贸易学校。

猜你喜欢
意境美诗词
关注诗词
关注诗词
关注诗词
关注诗词
关注诗词
珠宝设计中意境美的表现技巧探索
美术教学中“古诗配画”教学探微
三维动画艺术的审美特征分析
浅谈中国传统戏曲表演艺术的意境美
诗词之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