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现代诗歌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基于当下学生现代诗歌学习的热情和重视程度均有所欠缺的现状,在教学中介绍诗歌创作背景知识,进行情感渗透,加强诵读指导,对唤起他们诗歌学习的积极性,学会欣赏诗歌,乃至爱上写诗显得尤为必要。
【关键词】现代诗歌;体悟;学以致用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我国的现代诗歌诞生于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具有语言凝练、形式自由、意涵多样、音韵和谐等特点。20世纪八九十年代曾广受欢迎,当时青少年读诗写诗较为普遍,而反观当下,学生对现代诗歌学习热情不高,态度上也不够重视,这不能不说是一种缺憾。笔者教学现代诗歌篇目时,注重营造氛围,鼓励学生在多种方式的诵读过程中,得到熏陶感染,丰富审美体验,提升人文素养。
一、知人论世,以情动人
古人云“磨刀不误砍柴工”,学生接触文本之前,对他们进行必要的背景知识介绍,往往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教学《致橡树》,上课伊始笔者这样引导学生:有一位热爱诗歌的姑娘,她虽然只有初中学历,身份是灯泡厂的焊锡工,但是个性独立、才华横溢,26岁时第一篇公开发表的诗歌作品就刊登在我国最权威的《诗刊》杂志上。可能有学生已经隐约猜到老师所指向的诗人是朦胧诗派的代表之一舒婷,这首诗歌则是她的代表作《致橡树》。他们一定迫切地希望了解作品的创作背景,笔者伺机娓娓道来:《致橡树》的创作灵感源自舒婷与她敬重的大诗人蔡其矫在鼓浪屿散步时关于爱情话题的聊天,蔡老感慨男生找一个完美的女孩并非易事,面对蔡老站在男性立场上的偏见,年轻而有主见的舒婷据理力争,认为女性也有找寻理想伴侣的自由,当晚回到家中,心绪难平的她满怀激情写下诗歌《橡树》交给蔡其矫,后来发表时改为《致橡树》,借用木棉对橡树倾吐钟情的口吻,表达了作者对人格平等的追求,对坚贞爱情的歌颂,堪称女性解放宣言,至今读来仍有令人耳目一新之感。又如教学《再别康桥》,导入部分笔者以多媒体出示康桥风光,并且声情并茂地讲述作者与康桥的渊源。康桥作为誉满全球的世界顶级学府剑桥大学所在地,有800多年的悠久历史。20世纪30年代,才华四溢、风流倜傥的诗人徐志摩就读剑桥大学期间深深留恋于康河的优美与宁静,闲暇时他泛舟放歌,倾听流水虫鸣,追寻人生的梦想——爱、美和自由,度过了生命中最温馨快乐的一段时光。康桥的旖旎风光滋润了诗人的才情,志摩从不吝惜对康桥的歌颂。多媒体出示,请学生齐读:
康桥的灵性全在一条河上。康河,我敢说是全世界最秀丽的一条水。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绘声绘色的介绍,让孩子们与诗人、作品产生情感的共鸣。
二、涵泳经典,鉴赏体悟
学生都有向师性, 笔者认为要想打动他们,教师首先应该对诗歌有一份发自肺腑的喜爱,因此教学《再别康桥》时,笔者常常进行配乐范读,以声情并茂的朗诵感染学生,再请他们齐读、合作诵读、自由朗读全诗,适时进行诵读指导,然后让学生谈谈读了这首诗的感受,找一找诗歌中美妙的意象。
通过寻找关键字词、分析表现手法等方式,学生进一步体会作者字里行间的情意。分组交流阅读体会,有感情地诵读所选小节,他们分组在黑板上归纳该节诗歌诗人流露的情感,使其他同伴能够迅速把握文章脉络。学生罗列的景物有:西天的云彩、河畔的金柳、水底摇曳的青荇、榆阴下的清泉、斑斓的星辉、黄昏沉默的夏虫。这些景物构成了一幅幅如梦似幻的画面,表达了诗人对母校的挚爱,弥漫着淡淡的离愁。整首诗情景交融、物我合一,构成了温婉清丽的意境。
诗中7个小节,作者的感情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像山巒一样连绵起伏,一波三折,引人入胜。在课上笔者请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绘制情感曲线图。师生一起修改、补充、归纳,很容易得出结论:第1小节与第7小节结构类似,情感相对较为舒缓,几个叠词“轻轻”“悄悄”读来朗朗上口,充满了音韵美,两个小节情感基调在同一水平线上。2、3两节,作者回忆康桥的秀丽景色,心情舒畅,因此曲线呈上升趋势,吟诵“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一句中的“荡漾”一词时,要读得活泼轻快些,让人体验到身临其境、心驰神往的惬意。第4小节从“揉碎”一词看出诗人的梦碎了,情绪相对较为低落。第5段在星辉掩映中泛舟放歌,作者追寻的其实是自己的理想,情感到达一个顶峰,诵读过程中学生可以配合相应的手势如双手向上自然张开的肢体语言来增强诗歌诵读的气场。而第6小节作者内心苦闷无法言说,“不能放歌”“沉默”等词语速应读得缓慢深沉,曲线下降至最低点。
根据曲线图,学生再次整理思绪,反复吟咏,达到熟读成诵的效果也就水到渠成了。
三、拓展提升,学以致用
学完诗歌,学生往往觉得意犹未尽,他们感动于诗人徐志摩对母校倾吐的衷情,笔者因势利导告诉他们写诗并非只能是诗人的专利,在大中专优雅清新的校园,也一定有你念念不忘的景,记忆犹新的事,请学生展开联想,若干年后重回母校,会上演怎样情深意切的独白,以《再别中专》为题,创作一首小诗或一篇小文。学生上交的作业大都写得质朴细腻、合情合理, 让笔者动容于他们学习现代诗歌所付出的努力和取得的长进。《致橡树》的课后延伸也可据此触类旁通,木棉对橡树如此厚爱,那么橡树也理应回报木棉的青睐,学生如果爱好诗歌又学有余力,就请他们仿照《致橡树》格式,进入橡树的角色,给木棉写一首尊重其平等独立意识的短诗,表明比肩而立、相互依存的决心。
叶圣陶老先生曾经说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如能以此促成学生举一反三,现代诗歌教学也将更为趣味盎然、引人入胜。
作者简介:吴舞,女,1986年生,本科,初级讲师,研究方向为中职语文。
(编辑:张晓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