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推进教育教学改革的过程中,苏州市教育局根据本地的教育传统和教育经验推出了“苏式教育”和“苏式课堂”。那么什么是“苏式课堂”呢?“苏式课堂”又是如何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呢?本文以著名文学家同时兼任校长的姚敏作品《北风和小鱼》为例,从三个方面进行科学的分析:化繁为简,以通俗的语言表达作者的心声;简中求精,直击要害切入读者心灵;妙用口诀,提高文章的可读性和丰富性。
【关键词】“苏式课堂”;语文素养;化繁为简;简中求精;妙用口诀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提起苏州,除了拥有丰富的电子产业、是我国重要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聚集地以外,苏州园林、昆曲小调等等特有的民族文化也让人赞叹不绝。那么提到“苏式课堂”,自然会想到府学千年、优乐文正等具有苏州特色的教育方式。苏州特色的课堂教学模式需要我们实践和研究。
一、在“说”上用心思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是教学服务的最大人群,一堂课的根本目的在于启发学生独立的思维能力,通过文章或段落教导学生,从学生内心深处给予灌溉,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老师在朗诵完《北风和小鱼》后,以“和”字展开叙述。“和”字在课题中起到连接的作用,同时也交代了文章的两个主体处于并列地位。词性和作用对于一年级的小朋友是说不清道不明的,所以教师一般在这个环节中就是一带而过了。通过实际举例,让学生对“和”字的理解和运用也就轻车熟路了。正如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老先生所说,学生绝不是“空瓶子”,拧开瓶盖,老师将各种知识、各种自己的理解一股脑地倒进去就可以了。“学生是主体”,是有生命和思维的种子,本身就具有萌发的本质,作为教师,需要给予合适的培育和护理,才能让他们长成稻谷、鲜花、蔬菜各种不同的对社会有益的物质。老师说到“给予合适的培育和护理”时,学生一只只小白手高举起来。这样一来,运用一个“和”字就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也缓解了课堂中紧张的学习气氛,以后的学习就更加主动,更加具有效率了。通过“说”来开拓学生的思维能力。
二、在“读”上做文章
(一)朗读词语 ,横读竖读 ,各得其妙
首先,竖着读,(第一列)北风、青草、梧桐、鸟儿,学生通过阅读发现这些词语都是寓言故事中的元素,学生在刚接触这些词语时,可能会觉得比较简单,因为词语中的文字都是比较熟悉的,但是经过老师点评后,学生们就会发现其实读词语的方法也有很多。然后,老师纠正学生们在阅读过程中的错音,并教授学生如何读后鼻音、儿化音、翘舌音。(第二列)吹一吹、变了颜色、落了叶、躲进了窝,虽然与之前的北風、青草都是词语,但是第二列的这些词语也是短语,因此在读的过程中要注意停顿以及节奏,教师要及时指导学生“了”“一”的轻声读法,并且注意对“一”的练习(看一看、闻一闻、拍一拍……)。学生通过对两列词语的阅读,加深了对儿化、轻声读法技巧的印象,但是也因为难度加深,要求学生必须静下心来仔细体会它们的不同之处,从而更好地掌握阅读技巧。再次横读词语,并且要求学生加入动作和表情,学生读:北风——吹一吹,青草——变了颜色,梧桐——落了叶,鸟儿——躲进了窝。学生在横读和竖读的过程中感受朗读的乐趣,从而爱上朗读。
(二)朗读课文,诗歌格式 ,新颖有趣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要尽可能对教学形式进行创新,要根据实际需求,适当地加入新的思路,在原有的朗读基础上,将普通的课文变成一首新体诗歌,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朗读的节奏、停顿。学生在不断朗读的过程中,就会对课文的理解更加透彻。教师也要鼓励学生对文中人物的表情、思想、语气进行揣摩,尽可能将人物的特点表现出来,由于学生的年龄太小以及人生阅历还不丰富,因此可能在此环节不能很好地将北风的狂妄自大充分地表现出来,在学生进行朗读后,老师进行范读,效果特别好,这遵循了薛法根老师提出的“语文教学要遵守常规,回到教学常态上去,不变也是变”。
三、“写”上花工夫
在生字教学中,要让学生掌握汉字的偏旁部首,能按照笔顺的顺序用硬笔写字,注意汉字结构,让学生初步认识到汉字的形体美和神韵之美。老师用“和”“知”两个字,先让学生在练习本上写出来,再为大家讲解:“和”“知”右边都是一个“口”字,而且“口”字的大小绝对不能比左边的部分大,否则看起来就会很奇怪。说到这里,老师又拿自己的脸为例,如果自己的脸长得和肚子一样大,那么会不会看起来很奇怪呢?学生哈哈大笑,这样一来,运用诙谐生动的语言和比喻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又让学生牢牢记住这个字的写法。再例如“木”与“禾”,学生在这种外形很相似的汉字中很容易写错,一旦形成错误的认知,就需要更长的时间来纠正,所以第一印象是重要的。老师在讲解这两个字时,让学生们跟着念“禾苗小,要戴帽,木头长,戴不上”。借助自创的口诀,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同时又让学生对这两个形似的字有了深刻的区分。这样的“学”才能快,这样“教”才能乐,这就是快乐学习。回顾整堂课,教师要牢记学生是课堂的主体,不能用自身年龄的认知来要求学生的认知。要采用一系列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学习效率。这就是“苏式课堂”的教育法则,是将苏州的地域文化融合到课堂的教学方式,是不断变化的、不断求索的,要紧紧把握住时代的脉搏,将教育与时代潮流结合,才能让“苏式课堂”真正的系统化,真正推进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陈学艳.低年级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提高策略探究[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6(11).
作者简介:顾辉辉,女,1980年生,江苏昆山人,昆山市柏庐实验小学语文教师,中小学一级教师。
(编辑:张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