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淑双
【摘要】数学是中、高职教育中共有的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数学的学习对高职学生专业学习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对口高职学生作为高等职业学校的重要组成,他们普遍对数学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学习困难,严重影响了他们的专业学习,阻碍它们全面发展.本文在分析中、高职数学教学衔接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中、高职数学教学有效衔接的方法.
【关键词】对口高职学生;数学教学;有效衔接
一、问题提出
中等职业学校、技校或职业高中毕业生通过“3+X”选拔考试,进入高等职业院校对口专业继续深造的学生(简称对口高职学生)作为高等职业学校的一部分(另一部分是普通高职学生),人数呈逐年递增之势,因此,针对他们的一些课程教育衔接问题也越来越受人们的关注.高职数学是高等职业学校中理工类、经济类各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重要基础理论课程,对学生后继课程的学习和思维品质的培养起着重要的作用.然而,长期以来,我国的高职数学课程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制约,现实状况不容乐观,尤其对于对口高职生而言高职数学学习存在严重的学习困难.
中、高等职业学校的学制是由两种不同层次的职业教育机构实施,他们对中、高职阶段的教育目标、任务的理解不一致,容易造成数学教学内容的重复和脱节等问题,因而,本文主要针对这两种不同学制衔接模式中数学课程的衔接现状进行研究,对加强我国中、高职数学课程衔接,指导对口高职教学,实现中、高职教育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中高职数学课程衔接现状
(一)教学内容的不衔接
中、高职数学教学的主要依据是教材,中、高职教材及教学内容的选定一般是由各个地方的教育机构、甚至各个学校自定的,而数学本身具有很强的连贯性,因此,必然存在教学内容衔接问题.
现行的高职数学教材大多数都以通识教育知识为基点,一般分为理科类和文科类两种,从编排框架看,仍是学科模式下的知识结构,强调的是学科知识的完整性、系统性和逻辑性;从教材难度来看,目前高职数学教材以普高生为基准来制订数学教学培养目标和教学内容,其起点与对口高职生的实际基础存在很大的差异,给从中职升上高职的学生带来学习的困难,最终影响数学教育的本质.以广西柳州市为例,高职高专(工科类)教材与数学(中职教育课程改革规划教材广西版)做对比.
发现:在中职阶段并没有学习极限与导数的内容,而这部分内容初接触难度很大,高职数学课时又少的情况下,对口高职生中大多数未学好,从而又产生厌学的情绪,必将影响积分等后面内容的学习.同时也有一些在高等数学中要用到的内容在中职阶段没有涉及,如,
(1)反三角函数的图像和性质;
(2)三角函数中的和差化积与积化和差公式及万能公式等;
(3)极坐标、极坐标与直角坐标的转换等.
高职数学教材例题、习题等地方用到这些知识和这些公式的应用,出现了脱节,这个问题,对经管类教材也存在.高职教材的编著者并不了解这种变化,在需要用到这些知识时没有补充,即使有些教材进行版本升级做了一些补充调整,但仅是一笔而过,高职和中职数学教学内容不衔接的情形,给中、高职数学课程的衔接带来了严重的直接影响.
(二)教学方法的脱节
教学方法既要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又要与学生的年龄特征相适应,中职数学课时量比较充足、配套资源丰富(配套教学光盘、习题册和教学参考书),授课方式一般以现代多媒体教学为主,教学中尽可能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去思考、去操作、去小结,教师起引导作用.但是由于中职生年龄小,加之入学基础差,遇到新的问题仍希望教师引导式讲解整个解题过程,依赖性仍较强,教学模式基本是“引导+帮扶”.反观目前高职数学教学,由于课时非常有限,教学速度快,教师仅能传授必要的知识,注入式、填鸭式教学方法反而占主导地位,即使在课余,师生交流的机会也少,各种复习巩固环节也要靠学生自主完成,使得对口高职新生不能适应高职数学教学的快节奏模式和自我学习模式,加之高职数学教师与中职数学教师缺乏交流平台,沟通不多,对中职数学课程改革的状况知之甚少,这些巨大的反差,影响了中、高职数学课程的衔接.
(三)学习方法的不衔接
由于高职数学课时非常有限,其课堂教学模式基本是教学速度快、课堂练习的机会少、内容多且难的特点,因此,高职阶段更强调学生自主学习,需要学生养成良好的课前预习,课堂记笔记,课后复习、做作业的习惯,否则容易导致数学学习的掉队和落后.而由中职升上高职的这些学生本身还在塑造之中,他们遇到新的问题不是自主分析思考,而是按教师上课讲的例题方法套着解题,碰到问题寄希望于教师的讲解;不会自我科学地安排时间,缺乏自学的能力,而课后,也不预习和复习,依赖性较强.加之已有的或多或少的自卑感和失落感,影響学习的效率,造成中高职存在数学课程的衔接问题.
三、中、高职数学课程有效衔接的教学策略
(一)制订统一的课程标准,为课程衔接提供良好的基础
建立统一的课程标准,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一是必须遵循“以中职教育为基础,以高职教育为指导思想”的原则,从宏观角度和职业教育的顶层设计角度出发,制订中、高职衔接的分类课程标准体系;二是在教育主管部门组织下,通过沟通与协商,共同制订具体的中、高职衔接的课程标准,制订不同等级的教育教学计划.需要强调的是,因为职业院校师生是课程活动主体,因此,要提高其对课程标准制订及课程编制的话语权,以实现课程设置的科学化与人本化的统一.设计时采用递升型或者交叉型方式进行,突出高职在衔接中的主导地位,才能使高职教育在中职教育的基础上,有效地拓展和提高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综合素质,实现最终的培养目标.
(二)“以必须够用为原则”,合理安排教学内容,注意教学内容的“承前启后”
在高职教学内容选取上注意“承前”,在进行高等数学教学时一定要考虑中职数学教材的因素,例如,函数是初等数学的核心,若学生对函数知识掌握有欠缺,大大影响了高等数学的学习.故建议,对口高职生与普通高职生分别组班,针对对口高职生基础薄弱,开学初在函数这个知识板块重点复习,以使学生达到非常熟练的程度,帮助他们顺利度过从初等数学到高等数学的过渡期,对于中职教材中未提及,高职教材中未讲解却又用到的函数,如余切函数、反三角函数等可以不做要求.
针对高等数学知识难度过大,内容选取上要根据各自专业对数学知识、能力的要求,对数学教材进行重组,增加与专业联系大的内容,删减与专业联系小的内容.同时教师在教学时要适当降低难度,适当删掉一些过于烦琐的推理和完全可用计算器代替的计算,把教材内容改造成适合学生能普遍接受和理解的形式,做到“启后”,照顾专业需求.例如,淡化特殊积分技巧的训练,对于求有理函数积分、三角有理函数和无理函数的积分的一般方法不做要求;拉格朗日中值定理与罗尔定理可以借助图形和具体的函数说明,略去严格的证明.
(三)要根据教学内容和目的的不同,采取合适的教与学方法
1.调整过渡节奏,帮助学生建立独立的学习思考习惯,实现知识和习惯的顺利过渡.
对于对口高职生,教师不要过快转变教学方式,仍要坚持“引导+帮扶”的教学模式渐渐地过渡到“引导”模式.当学完一个知识点后,教师在强调对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的理解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好习题课来进行一定的技能训练帮助学生理解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解完一道题后,引导学生进行以下“四步法”的思考:题目主要用到哪方面的概念与规则?部分地改变题目的条件,能得出什么新的结论?题目的解题方法是否能成为一种程序化的解法?什么时候,什么地方使用这一解法?只有这样引导的总结,培养学生由被动到主动地思考总结的学习习惯,真正开展自主性学习,从而适应高职数学学习.
2.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培养学生正确的数学价值观.
学生的数学价值观,是学生对数学以及学习数学的意义和重要性的看法,影响和决定着他们对数学学习的态度、动机和兴趣.在高职数学课堂内外广泛开展数学文化教育,不仅使各专业学生了解数学的概貌和学习高等数学基本内容,而且帮助其树立正确的数学学习的理念.这就要求教师重视绪论课,即每学期开课之初集中课时开展数学价值观教学;在每节课导入阶段,做到“概念来源生活化”,这样可启发学生认识如何通过发现问题产生数学概念,对于它可能产生的应用也会容易接受,从而激起学生学好高职数学的动机和兴趣,由最终形成几个方面的合力,使学生的学习心理逐渐常态化,从而改善学习效果.例如,将房屋面积计算化为不规则图形面积的计算,在这样的基础之上再开展图形划分、几何基础知识、微积分基础知识、极限计算等一系列相关的知识点.
3.根据教学内容和目的的不同,采取合适的教学方法.
要在课时有限的高职数学课堂上提高教学质量,必须改变演绎式教学,积极推进教学改革.根据教学内容和目的的不同采取切实可行的做法.
(1)“抽象理论直观化”.数学理论的抽象性是其抽象性的集中体现,所以教师讲解脱去其“神秘外衣”,尤其要做到讲解语言浅显易懂和几何图形表达直观化.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模拟呈现该理论产生及其发展变化规律,揭示其思想与方法的本质,例如,在讲到多元函数的图像时,教师可利用多媒体把图像演绎出来,这样不但能减小数学的抽象难度,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知识小结网络化”.在每章内容结束之后,应对该章做一个简要的归纳与小结,以系统的观点对本章所学内容有一个更为清晰的框架,加深对各部分内容之间关系的理解,既能起到前后呼应的效果,又可使學生进一步理解该章的内容,例如,在讲完“导数及其应用”这一章之后,可以把导数与导数应用之间的关系用图表示出来,如图所示:
极值与最值的区别:极值是局部概念,只对某个邻域有效;最值是全局概念,对整个定义域都有效.
求函数的最值步骤:求出函数f(x)在[a,b]内所有的极值点和端点处函数值;比较这些函数值的大小,最大的值就是函数的最大值,最小的值就是函数的最小值.
四、结束语
笔者长期以来主要从事高职数学的教学并兼顾中职数学教学,深刻感受到中高职数学不衔接问题的严重性.中高职数学课程的全面、彻底、合理衔接,需要中职与高职携手努力,采取层级清晰、相互递进的方式进行整合,使两者在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学方法、课程实施及课程评价各方面相互沟通衔接,以发挥最大教学效益,确保培养目标的实现,促进职业教育数学课程的高效、快速、健康发展.同时还要关注学生在学习心理、学习习惯、学习方法等诸多方面的衔接,而且后者尤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