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反思意识,发展核心素养

2018-06-26 07:25李鹏辉
小学科学·教师版 2018年5期
关键词:结合律分配律新知

李鹏辉

学生的数学反思习惯是靠后天培养的,在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中,要把握反思的使用时机,在学习新知时引导反思,在产生疑惑时提倡反思,在解题纠错时及时反思,教给学生反思方法,帮助学生培养反思意识,从而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

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培养反思意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就可以收到举一反三、事半功倍之效,从而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下面谈谈本人在教学实践中的一些做法。

一、在学习新知时引导反思,掌握方法

最有效的学习方式就是反思性学习,在学习新知时要善于引导学生反思,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逐步掌握思考的方法:新旧知识间有什么联系——引导学生弄清知识的前因后果;可以利用什么学习方法进行迁移——增强学生对新知的理解;与生活实际有什么联系——让学生明白知识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从而巩固所学新知。当学生的思考有了目的性和指向性时,就能把零碎的数学知识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并进行集中与发散思维,使反思成为促进学生学习的“内在需要”。

例如:学习新人教版四年级下册《乘法分配律》。

有25个小组参加植树活动,每组里4人负责挖坑、种树,2人负责抬水、浇树。一共有多少名同学参加了这次植树活动?

当学生归纳总结出乘法分配律,并能用字母表示(a+b)×c=a×c+b×c时,我引导学生反思:这样的格式我们还在哪里见过?学生通过讨论发现,在求长方形的周长时可以这样运用:(长+宽)×2=长×2+宽×2。接着,我又引导学生反思:前两节课,我们学习了乘法交换律,那么在乘法分配律里面可以用到乘法交换律吗?从而总结出了a×(b+c)=a×b+a×c这种格式的乘法分配律。我又话锋一转:我们刚才求的问题是“一共有多少名同学参加了这次植树活动”,这题还可以解决什么问题呢?学生很快就提出了“挖坑、种树的人数比抬水、浇树的人数多多少人?”这个问题,从而又总结出了一种新的乘法分配律的格式:(a-b)×c=a×c-b×c。学生有了前面的反思引导,很快就总结出了第四种乘法分配律格式:a×(b-c)=a×b-a×c。此时我还不满足于学生的这些反思结果,又引导学生思考:等号左右两边的式子可以交换吗?学生们一下子就豁然开朗,又很快总结出了另外四种格式的乘法分配律:a×c+b×c=(a+b)×c;a×b+a×c=a×(b+c);a×c-b×c=(a-b)×c;a×b-a×c=a×(b-c)。

二、在产生疑惑时提倡反思,增强自信

很多数学知识点非常相似,极易造成混淆,容易使学生产生迷惑,当学生对知识产生疑惑时,要留足时间引导反思,让学生自己去比较、去讨论、去澄清,找到知识点之间的差异性,辨清不同知识点的本质,从而掌握知识,增强自信。

例如,在学习完新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运算定律》这一单元后,我出了这样两道练习题:(246+192)÷6和120÷(3+5)。结果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这样计算:⑴(246+192)÷6=246÷6+192÷6=41+32=73;⑵120÷(3+5)=120÷3+120÷5=40+24=64。我问:你们这样做的根据是什么呢?做成⑴式的学生说:根据乘法分配律(a+b)×c=a×c+b×c格式来做的。做成⑵式的学生说:根据乘法分配律a×(b+c)=a×b+a×c格式来做的。这时我引导学生反思:题目里是加法和除法混合,能不能用乘法分配律呢?怎么证明它?这时很多学生都三三两两地讨论起来了,最后他们一致认为根据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再计算一遍,看结果是不是相等。于是他们动手再做了一遍:⑴(246+192)÷6=438÷6=73;⑵120÷(3+5)=120÷8=15。发现⑴式的结果是正确的,但⑵式的结果却不相等。同学们在比较、讨论中辨清了知识点的本质,掌握了要符合除数是一个数的格式才可以迁移使用乘法分配律。

三、在解题纠错时及时反思,举一反三

学生在解题时往往会受自身的“主观直觉”影响而得出自认为正确的错误答案,此时,教师不宜包办错题分析,而应给学生留下反思的机会,让学生在相互讨论中发现错误,找出错因,并能说清楚错在什么地方,这样学生就能意识到原先观点的缺失之处,明确正确的解题思路和方法,同类错误在今后再次发生的可能性就会大大降低。

例如,在学习完新人教版四年级下册《乘法结合律》和《乘法分配律》后,学生在解题时经常会出现如下的错误。

错误⑴:32×(7×3)=32×7+32×3=224+96=320;

错误⑵:64×12=64×(10+2)=64×10×2=640×2=1280;

错误⑶:35×(100+1)=35×100+1=3500+1=3501;

错误⑷:38×99=38×100-1=3800-1=3799。

当学生出现这些错误时,我都是采用延迟评价的方式让他们进行反思:你是根据什么运算定律来计算的?你在解题的过程中符合这些运算定律的格式吗?你错在了哪里?让同学们再次温習《乘法结合律》和《乘法分配律》,通过比较他们发现:⑴⑵式的错误在于《乘法结合律》和《乘法分配律》运用反了;而⑶⑷式的错误在于《乘法分配律》的格式运用不正确。通过这样的反思,学生不仅加深了对《乘法结合律》和《乘法分配律》知识点的理解,更是掌握了《乘法结合律》和《乘法分配律》在格式上的本质区别。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要有效地培养学生反思的意识和能力,让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提高学习效率,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作者单位:长汀县南山中心学校 福建】

猜你喜欢
结合律分配律新知
生活新知
生活新知
乘法分配律的运用
除法中有“分配律”吗
除法也有分配律吗
探究求和问题
活用乘法分配律
基数意义下自然数的运算(二)
巧用乘法结合律简算
新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