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特色建设实践探索

2018-06-26 07:25张松
小学科学·教师版 2018年5期
关键词:风物民俗文化民俗

张松

当下,民俗传统文化在外来文化和快餐文化的冲击下以及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影响下,其传承与发展已遭遇瓶颈。老艺人人衰艺绝、老作坊推倒碾碎、老工艺失传掺假、老生产用具行将就木等现状层出不穷,即便是幸存的年画、皮影、剪纸等经典民间民俗文化艺术,也已日渐衰落。我县地处淮海地区,有着丰厚的民俗文化积淀,但在历史的发展进程中,民俗民间文化的传承也无可幸免地遭遇到困境。

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民俗文化绝不是已经死去的历史陈迹,而是一直活着的文化生命。特别是在今天,人们对民俗文化进行一次深情的回望,内心经历一次宁静的回归的时候,便滋生了怀旧情结和“乡愁”情绪。这,便需要呼唤民俗文化的回归,来营造人们的精神栖息地。

作为传播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主阵地,学校理应肩负文化担当,将能够催生学们自豪感和家国情怀的民俗文化,通过开展众多的教育活动,进行有效的传承和发展,同时不断挖掘,使其更具时代特色,能够可持续发展。

在具体的实践中,学校可以四大体系为支撑,积极探索众多基于学校校情、适合学校发展的途径。

一、打造一个景观体系

学校的景观建设将力争呈体系化,围绕学校的整体建筑风格,学校将重力打造一个规模较大的民俗馆,以民俗馆为中心,再建造多处与之形成呼应的人文景观和廊壁文化。

(一)民俗馆的打造。民俗馆建成后,将以丰富的具体物件的陈列,展现千百年来影响淮海地区百姓生产生活的农耕文化、婚丧嫁娶文化、衣食住行文化、手工制作文化、民间艺术形式、地方名人乡贤、地方特产风物等。建成后,除了使其成为教育学生的主阵地,还将赋予其更多的职能效应——带来广泛的社会影响,形成洼地效应,积极引领家乡民俗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二)辅助景观的建设。对辅助景观的建设,学校将延续传统风格、体现庭院风韵。校园白墙灰瓦的整体色调尽现明清风格和婉约基调,颇富诗情画意,更显传统意味。在如此框架之下,我们还将打造一些传统风格浓郁的文化景观,让人驻足流连,通过具体的地方民俗风物,与地方名人乡贤对话,解读地方民俗文化的发展密码,顿生历史的穿越感。

同时,我们还期待让校园的连廊、廊柱、墙壁、拱门和其他的微型景观在经过精雕细琢之后重装上阵,带来庭院般的幽深感,徜徉其间,赏近处花开花落,观远方飞鸿浮云,尽情感受“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的风韵。

二、建设两大课程体系

学校将立足县域范围,同时把触角伸向淮海地区,精心选编、研发民俗文化校本教材,建设两大课程体系,把民俗文化课纳入学校课程计划,利用地方课程和班队活动进行以促进民俗文化教育实效性和常态化。

(一)民俗文化普及课。第一种课程是民俗文化普及课,主要是普及一些民俗文化常识。课上,教师通过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让学生了解家乡的民俗文化,积累丰富的民俗文化知识,具备一定的民俗文化鉴赏能力。

(二)民俗文化研究课。第二种课程主要是对家乡民俗文化进行深度聚焦,深入挖掘其文化内涵,研究其能够鲜活存在的物质条件、环境因素以及各项所需,归结梳理其文化密码,赋予其健康发展的动力。以便学生能够更容易亲近家乡的民俗,提升审美能力,自觉担当传播家乡的民俗文化。

三、开展三项活动体系

开展活动无疑是巩固教育成果的有效途径,学校将开展三类活动,以此来深化民俗文化教育的成果。这三项活动互相促进,互为作用,自成体系。

(一)学习活动。除了正常开展的民俗文化普及课和研究课,学们还将开展多樣的学习活动。如,民俗文化课外阅读活动,学校将在阅览室和藏书室配备大量的民俗类的书籍,让学生利用阅读课和课余时间进行大量阅读,丰厚自己的积累。另外,学们还将鼓励学生电子阅读,让学生通过上网查找民俗文化资料,更全面了解家乡民俗风物。调查访问也是学习活动的一种形式,学生通过深入生活,有针对性的走访调查,更真切地感受民俗文化源远流长。

(二)竞赛活动。开展丰富多彩的竞赛活动,是学们检验教育成果的有效途径。为此,我们将有计划地开展民俗文化知识竞赛、“学爱民俗文化”主题征文、书法、演讲、朗诵、手抄报比赛,让学生在众多的活动中亲近民俗文化,尽情与民俗文化对话,激发家乡的自豪感。

(三)体验活动。为了能让学生在民俗体验活动中更真切感受家乡民俗文化的魅力,体悟圣人先贤的聪明智慧,学校将创造机会让学生到场馆、进社区、去民间,参加众多民俗活动,使其零距离接触民俗风物,通过动手操作尝试,亲身经历体验,感受民俗文化鲜活的存在。

四、确立四种评价体系

针对师生对民俗文化教育活动的开展成效和对民俗文化的传承,我们将围绕四个维度进行评价。

(一)学生学习掌握民俗文化的知识评价。评价点一是学生了解并积累的民俗文化的知识量;二是学生对民俗风物的品鉴能力和对民俗文化的审美能力;三是学生自主获取民俗文化知识的途径。

(二)教师开展民俗文化教育的能力评价。评价点一是教师开展民俗文化课堂教学能力;二是教师对民俗文化教育相关教学资源的开发及资源的使用能力;三是对学生学习民俗文化的动态评定能力。

(三)师生传承民俗文化的责任评价。评价点一是师生主动承担传承家乡民俗文化的参与度和积极性;二是传承民俗文化表现出的自觉意识和责任意识;三是师生双边活动后形成的文化影响力,以及带来的社会反响;四是对“立德树人”思想的践行。

(四)孕育师生家国情怀的情感评价。评价点一是激发出的家乡自豪感和践行弘扬优秀民俗文化的情怀;二是自觉生成的怀旧情结和文化乡愁:三是对繁荣家乡文化做出的贡献。

【作者单位:沭阳县深圳路实验小学 江苏】

猜你喜欢
风物民俗文化民俗
作品:风物长宜
兴化风物
冬季民俗节
家乡的民俗文化街
沉淀岁月的影子——“风物”主题阅读
民俗中的“牛”
建筑立向民俗文化泛谈
民俗节
庆六一 同成长民俗欢乐行
两岸民俗文化荟萃福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