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现代网络亚文化对网络语言的影响

2018-06-26 07:24李巍
现代语文 2018年3期
关键词:亚文化网络语言后现代主义

李巍

摘 要:文章对后现代网络亚文化进行了阐释。网络亚文化主要是指受后现代主义影响而形成的网络语言,这种影响体现在网络语言的新奇化、娱乐化、多元化和随意化四个方面。认为当今社会后现代主义思潮的种种特征与网络语言找到了契合点,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网络亚文化。

关键词:后现代主义 亚文化 网络语言

一、引言

网络语言是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网络传播的普及而出现的一种新兴语言形式,它是一种新兴的媒体语言,是人们在网络新媒体上用来交流的语言,是现代汉语的一种变体形式。网络语言的发展变化折射了我们这个时代的语言演变,其强大的影响力和渗透力是与网络时代的文化息息相关的。无论何时,语言都是文化的载体,是社会发展的一面镜子。

二、与后现代网络亚文化相关的概念

(一)文化

“文化”是一个应用十分广泛的概念。到目前为止已经有多达200多条关于“文化”的定义,比较有代表性的是英国人类学家泰勒的观点:“文化或文明,就其广泛的民族学意义来讲,是一复合整体,包括知识、信仰、法律、习俗以及作为一个社会成员的人所习得的其他一切能力和习惯。”[1]日本社会学家富本健一认为泰勒的定义过于宽泛,他对文化做的界定是:“文化是人类思维的产物,可以用符号将它客观化,用符号来表现它,作为独立于创造它的行动者,可以学习,可以传播。”[2]这个定义将文化看作是一个符号的世界,符号中最重要的部分是语言,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可以通过学习在世代间传递,在不同社会间传播。

(二)亚文化

社会学对文化的区分还有一种“亚文化”的概念。“当一个社会的某一群体形成一种既包括主文化的某些特征,又包括其他群体所不具备的文化要素的生活方式时,这种群体文化被称为‘亚文化。每一个复杂社会都包含着许多亚文化,社会成员常常是在多种亚文化中发挥作用,反过来说,他们在一生中也会经历许多亚文化。”[3]“亚文化”这个来自于西方的概念,很多学者从不同的方面对其进行了诠释,我们比较认同布莱恩·梅塞的定义:“一个社会包含不计其数的亚群体,每个群体有其自身特定的思考和行为方式。这些文化中的文化就是亚文化。”[4]

我国1989年出版的《社会科学大辞典》对亚文化的定义是“区别于社会共有的文化价值体系,即整体文化或主导文化的非整体性文化或非主导性文化。亚文化虽然与整体文化或主导文化不尽整合,但并不与整体的文化价值体系发生冲突,而只是忽视或突出文化的某些方面。任何文化中都可能不同程度地存在各种不同形式和不同性质的亚文化。”[5]我们认为,所谓“亚文化”是指那些在特定的整体文化中不属于主流文化或正统文化的那一部分,是与主流文化相对应的那些非主流的、局部的现象。

(三)后现代主义

20世纪后半叶出现的后现代主义,不是一种统一的哲学,而是一种普遍的文化思潮。后现代主义是一个很难从理论上精确下定义的概念,因为后现代主义的主要理论家,均反对以约定俗成的形式来界定或规范其主义。当代美国活跃的后现代主义者格里芬说:“后现代主义指的是一种广泛的情绪,而不是一种共同的教条,即一种人类可以而且必须超越现代的情绪。不同时期具有这种反传统理论倾向的哲学理论流派都可归于后现代主义,如后结构主义。”[6]后现代主义的一个显著特征,是用大众文化去消解和颠覆精英文化。后现代主义思潮于上世纪80年代进入中国,促进了中国当代文化的转型,包括语言观的变化。后现代主义具有反传统倾向,主要表现为:对权威的解构、重构和颠覆、去中心、非同一性、多元论,否定现状、专事反叛、不断创新、不拘一格、博采众长……反对中心主义,反对一元论主张多元论,倡导不确定性和差异性,其中对创造性的推崇是后现代主义的一个本质特征。

(四)网络亚文化

近二十年来,伴随着互联网的高速发展和普遍使用,在全社会范围内形成了一种网络环境,网络环境对整个社会生活产生了巨大影响,使网络具有了文化的功能和文化的意义,由此催生出了一种新型文化形态——网络文化。网络文化是以网络技术的发展和成熟为物质基础而催生的一种网络生活方式。这种生活方式带来了人們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的诸多变革,这样,作为一种亚文化形态的网络文化就形成了。在当代文化系统中,网络文化是深受后现代主义影响而形成的亚文化。多种多样的网络亚文化构成了社会整体文化的丰富性和多样性,从而常常获得主流文化或主导文化的许可。

网络亚文化的一大表现形式就是网络语言。网络语言是网络文化的载体,网络语言是现代汉语的一种变异形式,是人们在参与网络交际时,为适应网络交际语境而采用的现代汉语语言变体形式。虚拟的网络交际空间形成了网络交际不同于日常交际的新交际环境,话题、交际目的、交际对象、交际背景等语境因素都发生了变化,网络交际语境的变化是导致网络语言变异的主要原因。

三、后现代网络亚文化对网络语言的影响

后现代网络亚文化对网络语言有深刻的影响,网络语言受到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本身也在多元文化的影响和碰撞中彰显着多元文化的理念。诸如:去中心化、感性化、非逻辑性、非理性、反语法性、戏谑性、娱乐化等。网络语言的风靡,昭示出大众文化的普及和推广的趋势。概括地说,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新奇化

后现代亚文化最为推崇的是个性和创新,这种创新性在网络语言中的最大体现就是网民们利用自己的大胆思维和独特创意创造了丰富多样的网络新词和新用法。网络语言的语符种类完全突破了规范现代汉语的语符形式,除了汉字以外,还有字母、数字、中英文混合字符、及由上述多种符号混合而成的语符等形式。在网络交际中,网民们突破了虚拟空间所不能实现的在现实交际中的非语言符号的表意作用,把视觉信息、听觉信息、情感信息分别符号化了,弥补了网络交际只能通过键盘缩短空间距离而不能满足面对面交流所实现的语言符号与非语言符号交际的不足。年轻网民突破了传统的语言规范,将汉字、字母、数字、动画随意组合,把人的表情、动作、情绪、声音、体态和某些事物形象等都通过这些象形符号直观地表达出来。如:用“Orz”表示“失意体前屈”;用图形来表示人的表情“⊙﹏⊙‖∣(尴尬)、╮(╯▽╰)╭(无聊)”;描摹动物形体的“(=^-^=)(猫咪)”;用混合语符来表达动作“(^-^)v(胜利)、(^o^)/(再见)”;用象形脸谱动画来表达人的各种情绪如“高兴、发呆、难过”;数字英文字母混合“B4(before 以前)、U2(you too 你也是)、V5(威武)”等等。网络上专用的语气词、拟声词和表情词是将情感信息符号化的表达。如:“切、捏、滴、额”“呵呵、嘿嘿、嘻嘻、吼吼、咻一咻”“晕、汗、雷、抓狂”等等。

除了语符类型的新奇之外,还出现了奇特的造词方式,那就是突破传统规范汉语造词的拆字和合字式。所谓“拆字”,就是把一个汉字拆解为几部分来表达,如:“走召弓虽(超强)、门心马叉虫(闷骚)、竹本一郎(笨蛋一个)、告非(靠)、监介(尴尬)”等等,这些词之所以被拆解,一是作为合体字,它们的部件都独立成字,分解开来解释可以达到一种幽默的效果,二是有些字不够雅,需要用委婉的方式来表达。与这种拆字造词相反的是合字造词,如:“表(不要)、酱紫(这样子)、你造吗(你知道吗)?”这些林林总总的符号完全超越了传统规范的语言符号,是网民奇特怪异思维的发散性的大爆发。

网络中有一些词语的词义是在传统现代汉语词义的基础上的一种创新化表达。如将论坛中的发言称为“帖”“楼”“灌水”“潜水”等。“帖”在网络中指用户在论坛上发表的文字内容,发布新主题称为“发帖”,回复别人的帖子称为“回帖”或“跟帖”,赞成帖子中内容的回复称为“顶贴”,反之称为“砸帖”。因类似古人的“名帖、拜帖”,所以成为论坛的一个文化术语。“楼”是对论坛上用户所发内容及其回复的别称。最初内容的发布者称为“楼主”,其后回复不断积累的过程称为“盖楼”,相对自己回复的上一个回复称为“楼上”,下一个回复称为“楼下”。由于发帖及回复呈现层层显示的结构,因此被形象的称为“楼”。“灌水”和“潜水”也分别形象地比喻只发帖和只看帖而不回帖的行为。

除了词汇层面的创新之外,语法层面也出现了创新。语法上的创新主要表现在词类的活用上。网络语言中词类活用的现象屡见不鲜,如:“网络被黑”中的“黑”由形容词活用为动词,义为“损害”“我闪了”中的“闪”由名词活用为动词,义为“离开”“百度一下”中的“百度”名词活用为动词。在句式的使用上,出现了带有“的说”的句式。“的说”是来自于日语的动词后置形式,本身并没有实义,因日本的动漫流传网络而成为网络语言,网民们把它附在语句的末尾,相当于口语的后缀。如“她竟和男朋友分手的说。”“甲:还是穿蓝色的裙子吧!乙:明明绿色比较好看的说!”“甲:明天去游乐场玩吧!乙:好啊的说!”还有一个常用的口语后缀“死掉了”,这个词来自于江浙方言,表示一种极度的状态。网友们经常说“我累死掉了!”“高兴死掉了!”等等,带有明显的南方方言色彩。这些特殊词语的用法,反映了网民们在网络上带有口语化的交际,某种程度上体现了他们追求新奇和时尚的心理。总之,网络语言的种种新奇用法都是网民们想象力和創造力自由发挥的体现。这些新奇和怪异的符号已成为网络语言家族中的成员,充分体现了在后现代主义影响下的网络亚文化的特征。

(二)娱乐化

后现代主义影响下的网络语言从产生之初就具有娱乐化的初衷。网民对网络的依赖,很大程度上缘于网络的娱乐功能。人们上网有时就是为了寻找一种释放和解压,因此网民们在网络上创造了各种娱乐化的语言。网络语言的娱乐性能够缓解人的紧张情绪,释放压力,放松心情。娱乐化是网民参与网络活动的心理诉求,网民希望在网络活动中释放生活的压力并获得娱乐。比如网民故意创造一些谐音词来达到幽默效果,如由于输入错误而造成的谐音词“河蟹(和谐)”“斑竹(版主)”“杯具”(悲剧)”等;由于方言而造成的谐音现象,如“灰常(非常)”“稀饭(喜欢)”“好淫(好人)”“神马(什么)”“筒子(同志)”“肿么(怎么)”等;因为连音而造成的谐音,如“酱紫(这样子)”“酿紫(那样子)”“油菜花(有才华)”等。还有的网民特意将这些谐音词组合到一起,造出风趣幽默的句子,如“偶灰常稀饭你!”“神马都是浮云!”等等。网民对汉语各类既成用语所进行的改造也体现了游戏化的娱乐心理,如:“一网情深、网事如风、菌男霉女”等是对规范汉语“一往情深、往事如风、俊男美女”的改动。

除了利用谐音构成幽默达到娱乐化效果外,网民还创造出了对语义的重新解构。所谓“重新解构”是指对那些语义上深入人心的词语的约定俗成的词义进行出人意料的别解,以满足网民标新立异的心理需求,从而达到一种戏谑甚至搞笑的幽默效果。例如:“善良——善变没天良,可爱——可怜没人爱,天才——天生的蠢材,偶像——呕吐的对象,白骨精——白领+骨干+精英”等等。这些词的意义完全颠覆了原有的词义,甚至与原有词义大相径庭,让人啼笑皆非。在感情色彩上出现了褒义词贬义化,语体色彩上书面语词口语化。由庄重变诙谐的重构,迎合了后现代主义的反规范、非理性的风格,满足了网民对规范的解构,对权威的颠覆,以玩世不恭的态度来创造轰动效应的游戏心理。

这种对语义的重新解构甚至发展到对汉语的成语进行变异性曲解,如“有机可乘”指“出门考察有飞机可以乘坐”“不约而同”指“很久没有人约,而变成了同性恋”。因为这种对语义的重新解构,网民们热衷使用反话正说来营造风趣幽默的效果。如“她真是个善良、有气质、可爱的美眉,很快成为虫虫们的超级偶像”。这句话看起来是在赞誉某女生,实际上却是一种嘲讽,网络语言的解读是“她善变没天良,孩子气神经质,可怜没人爱,很快成为网虫们呕吐的对象。”这种曲解义与字面义的强烈反差,故意造成一种讽刺挖苦的搞笑效果。

网络上对拥有良好形象的男生和女生也有特定的称谓,诸如“男神、女神、高富帅、白富美”,无论男生、女生长相好称为“颜值高”,用“软妹纸”和“小鲜肉”分别形容性格温柔、身材苗条的年轻女性和年轻帅气、性格纯良的男生,用于交际中让人感到亲昵又俏皮。网络语言因谐音而构成的幽默还被搬到了春节联欢晚会的舞台上。2016年春晚小品中就运用了谐音而构成的幽默,比如把网语“随时问我”打成了“随时吻我”,把“货到付款”打成了“活到付款”,达到了娱乐的喜剧效果。

(三)多元化

后现代亚文化反对权威,反对千篇一律,倡导个性化和多元化,在很多问题上主张多规则、多模式。网络以其自由开放的特点与后现代的这些特质不谋而合,网络语言成了后现代精神的折射。网络世界是个性化表达层出不穷的世界,网络为网民提供了极大的自由。这里没有特定的边界,任何个体都可以通过匿名的方式进入网络亚文化圈;这里没有身份、地位和阶层的差别,网络一视同仁地为网民的对话交流服务。网民只需借助于现代化的电脑网络、手机网络、微博、微信等平台,就可以通过图文声色并茂的进行扩散性、开放性的传播、交流和分享其中的网络文化。只要是网络亚文化圈中的成员,人人都拥有自由平等的话语权,网络的宽松环境使网民能隐匿自己的性别,能自由地发表自己的观点。正因为网络的开放性吸引了多样化的网民,才创造了多元化的网络语言。这种多元化主要表现在网络语言符号除了传统的汉字外,还充满了由字母、数字、图形混杂的符号,如字母词:“FB(腐败)、PK(对决)、LZ(楼主)、XDJM(兄弟姐妹)、PLMM(漂亮妹妹)”等等;数字词:“520(我爱你)、1314(一生一世)、0451392(你是我一生最爱);中英文混合词:“hold住、e生代、感动ing,很high,out了”等等;表情符号词:“:)微笑、:-]傻笑、:-p吐舌头、:-O惊叹、|-O打哈欠”等等。开放的网络语境吸引着众多的网络符号各种交叉使用、中英文混杂、各种符号与语言符号混用。如“5555,7456,半天都找不到一个MM聊聊,:-(”意思是“呜呜呜呜,气死我了,半天都找不到一个美女聊聊,郁闷”。

网络语言中流行的各种“体”,体现了网民们追逐时尚、不拘一格的创造各种新语言形式的多元化心理,这些多样化的“体”使网络语言具有旺盛的活力和生命力。高岩统计了网络语言中流行的各种“语体”,高达180多种。[7]如“淘宝体、甄嬛体、凡客体、梨花体、穿越体、咆哮体、挺住体、hold住体、360体、亲密敌人体、且行且珍惜体”等等。这些语体主要来自影视广告作品、社交网站言论、文学作品、社会热点事件等。在语义表达上,它们或针砭时弊,揭露社会现象;或对名著、影视剧台词文风进行模仿;或直抒胸臆,表达情感;或轻松风趣、讽刺挖苦,总之都迎合了亚文化网民群体追求时尚、张扬个性、追求自我,寻求精神满足的心理需求。

(四)随意化

在网络亚文化这一场域中,网民个体可以从真实的社会生活中游离出来,奔向其所向往的充满吸引力和诱惑力的虚拟生活。他们利用其虚拟的身份,把自己演变为一个个文化符号。网络亚文化中的成员充当了制作、传播和交流文化符号的虚拟存在。在這种虚拟的生活方式中,他们获得了相对的独立存在感和自我定位,暂时摆脱了现实生活带来的巨大压力和无形约束。网络的虚拟性和开放性促使了网民们毫无约束地随意地创造并使用着网络语言。网民们可以自由地对一些词组和句子进行重组,从而形成新的词汇或短语。这些新词语往往不是按照汉语的造词规律创造的,本身也并不规范。比如现在网络上流行的“新成语”“累觉不爱、人艰不拆、喜大普奔、十动然拒、说闹觉余、男默女泪”等等。有些就是对一些语句的直白缩略,如“累觉不爱”就是“很累,感觉自己不会再爱了”的意思;“十动然拒”就是“十分感动然后拒绝”的意思;“细思恐极”就是“仔细想想,觉得恐怖至极”的意思。“社病我药”是“社会病了,为什么让我吃药?”的意思。有的单从字面看,根本看不出什么语,如“喜大普奔”就是对“喜闻乐见、大快人心、普天同庆、奔走相告”的缩略。它们大都是网民们根据网络故事或对一些特有的现象运用缩略的方式简缩而成的,带有很大的随意性。某种意义上说,与汉语传统成语的形成相比,缺少了文化的底蕴,缺少语言的凝练和生动,它们在网络亚文化的世界中的生命力一般不会长久。

网络中一度流行的火星文就是网络语言的随意性的一种极端的表现。“火星文”因为阅读起来象火星上的文字一样晦涩难懂而得名。“火星文”兴起于台湾,是注音字母、日文、英文、繁体字与简体字还有数字和各种表情符号的混合体,它在使用和理解方面存在很大的随意性,如果不具备对上述符号的识读能力和顺应火星文的表意原则,很难弄懂这些怪异的符号所表达的意思。因为火星文在创造之初并不是为了交际,而只是为了好玩,火星文这种网络语言是对传统汉语规范的最大破坏,因此它的受众群体也越来越少,在网络语言发展中有没落的趋势。如:“涐呮俙望濄①種泙瀞の甡萿。”这句话的意思是“我只希望过一种平静的生活”。这句话估计没有几个人能懂它的意思,由此可见,火星文超出了大多数网民的应用和理解范围,可接受度和流通度都很差,有的可能只用了几天就淡出了使用,有的很快就烟消云散了。

网络的随意性使得人们在爆粗口时少了一份顾忌,使得语言粗俗化愈演愈烈。网民们把网络视为可以随意释放自我,随意宣泄自我的场所,把对现实的不满通过网络脏话的形式表达出来,如:“TMD、BT、WBD”等等。为此,很多网站设立了敏感词语过滤功能,即在机器的帮助下审查网络脏话,然而这种审查却促使了网络脏话不断演变,经过各种方法相互组合,变得更为复杂和虚拟。如“SB——傻逼——烧饼,LZSB——楼主傻逼——兰州烧饼,LXSB——楼下傻逼,BSXL——冰山雪莲”等等。这些词语的生成虽不乏创意,但目的是为了攻击他人,这种图口舌之快的行为令人遗憾,光靠过滤和审查,应对快速流变的词汇形式和不断转移的词义,并不能得到预期的效果。真正的网络文明的建构,要靠提高广大网民的素质,提高网民的文明程度来实现。

四、结语

后现代主义思潮的种种特征,在今天新媒体技术背景下,与网络语言找到了切合点,产生了共鸣,网络为后现代主义的盛行提供了最佳空间,网络语言也集中体现了后现代主义的诸多特征。某种意义上说,网络语言是后现代主义的载体,或者说后现代精神的化身。网络语言的自由性、开放性、平民性、非主流性这些特征表现,体现了受后现代文化思潮影响的网络亚文化的主要特征。

网络语言作为现今不断发展的文化现象,已经深刻地影响到了我们的思维方式及言谈举止。网络语言正在直接影响到网络之外的现实社会生活,它冲出网络空间的动力和速度,都在迅速增加。一个虚拟空间中的汉语世界,一个现实空间中的汉语世界,从理论上说,语言的更新意味着生活和世界的更新。从历史经验上看,这种更新往往意味着发展、进步。语言的变革不会只影响和改变语言自身,不会只在语言层面上打转,很多情况下,新的语言,是人和社会变革的新契机、新动力。

参考文献:

[1]Tylor,E.B.Primitive Culture[M].London:

John Murry,1903.

[2][日]富永健一.社会学原理[M].北京:社会科学文

献出版社,1992.

[3][美]戴维·波普诺.社会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

学出版社,1999.

[4]黄瑞玲.亚文化:概念及其变迁[J].国外理论动

态,2013,(3).

[5]彭克宏主编.社会科学大辞典[Z].北京:中国国际

广播出版社,1989.

[6][美]大卫·格里芬.后现代科学[M].北京:中央编

译出版社,1995.

[7]高岩.基于语言学理论的网络语言应用研究[M].

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2014.

猜你喜欢
亚文化网络语言后现代主义
亚文化是个筐,你可别啥都往里装
重新回到后现代主义文论的原点
网络语言朝生暮死现象探析
模因论视域下的网络语言汉英翻译
模因论视角下的英汉网络语言对比研究
符号学视域下的网络语言传播研究
把脉“腐败亚文化”
亚文化,在商业围城中起舞
后现代主义设计
碎片与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