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铸
【摘要】 目的:探讨可吸收螺钉治疗关节内骨折的临床应用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5年12月-2016年12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38例关节内骨折患儿,根据患儿骨折类型给予可吸收螺钉内固定或同时结合克氏针固定治疗。结果:本组38例患儿接受可吸收螺钉内固定治疗,手术均成功。术后对患儿进行为期3~19周的随访发现,全部患儿的复位骨折愈合率达到100%,骨折愈合时间为(12.0±2.1)周,在骨折愈合過程中未出现再次移位和骨不连现象,患肢关节恢复质量较好;本研究中疗效优21例,良15例,差2例,优良率为94.7%,术后1例髋关节周围软组织钙化,行动时伴明显的疼痛感,切口一期愈合,现已治愈出院;本研究中仅2例患儿出现并发症,为创口红肿、感染,经抗感染治疗后好转。结论:可吸收螺钉治疗关节内骨折的临床疗效显著,能达到维持关节面解剖复位,加压坚强内固定的效果,避免二次手术取出,具有较高的临床安全性。
【关键词】 可吸收螺钉; 关节内骨折; 内固定
doi:10.14033/j.cnki.cfmr.2018.6.08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8)06-0162-03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机械程度化的逐渐提高,骨折的发病率也呈逐年上升趋势,其中以关节部骨折最为常见。关节内骨折需要手术治疗,常规处理的并发症较多。随着医学材料学的快速发展,近年来世界各国科学家一直在致力于可吸收材料的研究[1-2]。1984年,芬兰科学家首次将科学说材料专供应用于踝关节骨折内固定治疗中,在此后的数十年发展中,可吸收材料取得了卓越的进步。可吸收螺钉作为一种新型的固定材料,已经被广泛用于临床治疗中,在关节内骨折治疗中取得了显著的优越性[3]。笔者所在医院通过对收治的部分关节内骨折患儿实施可吸收螺钉治疗,获得了满意的临床疗效。现将2015年
12月-2016年12月笔者收治的38例关节内骨折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详情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5年12月-2016年12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38例关节内骨折患儿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全部患儿均为新鲜骨折;均能配合试验期间资料收集工作;患儿年龄<14岁。排除标准:陈旧性骨折者;试验期间不能积极配合治疗及资料收集者;合并心脑肝肾等器官或系统功能障碍者;合并肿瘤患儿。男19例,女19例;患儿年龄4~12岁,平均(6.8±2.3)岁;肱骨近端骨折4例,肱骨外髁骨折5例,肱骨小头骨折3例,股骨远端骨折4例,股骨头骨折10例(其中2例合并股骨颈骨折),胫骨平台骨折6例,踝关节骨折6例。
1.2 方法
1.2.1 材料 本研究使用的材料为PDLLA自制的自膨胀吸收螺钉,螺钉的螺纹外径为3.5 mm和4.5 mm,主要成分为聚-DL-乳酸,弯曲强度超过130 mPa,拉伸强度为48 mPa,强度是疏松骨长度的10~20倍,具有较好的组织相容性。在人体内可被完全降解,为水和二氧化碳,容易被释放出体内[4]。可吸收螺钉进入人体后2 h可开始发生径向膨胀和纵向收缩,产生自动加压作用,这是金属内固定物无法实现的,同时也避免了金属内固定物引起骨骼生长发育障碍、必须二期手术取出的损伤。
1.2.2 治疗方法 全部患儿均采取骨折切开内复位固定术治疗,根据患儿的骨折部位选择手术入路,术中直视下将骨折解剖复位[5]。根据患儿骨折部位及骨折块的大小选择合适型号的可吸收螺钉及克氏针,用巾钳或克氏针固定骨折块时,可适度加压,避免内固定物贯穿骺板导致损伤。用钻头钻孔,丝锥攻丝,测深,选择合适的螺钉,用特制的螺丝刀缓慢拧好,确认骨折复位满意后,保留或去除克氏针,对伤口进行逐层缝合,术后用石膏托固定制动3~4周后拆除石膏,叮嘱患儿术后1周内尽量避免大肌肉活动,术后3周内不允许患儿负重及持重,4~6周后可进行不完全持重或负重,术后6周可给予保护性负重和肢体功能锻炼,术后4~6周根据患儿的骨折愈合及恢复情况观察是否需要解除克氏针固定。然而对于下肢骨折,则要求患儿术后6周内,伤肢不允许进行负重活动,应保证骨折部位的恢复质量。术后叮嘱患儿家属定期带患儿进行复查,观察并记录骨折愈合和关节功能恢复状况,积极预防相关并发症,一旦发生并发症,应积极入院进行处理[6] 。
1.3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观察患儿治疗效果。(1)优:经内固定治疗后,患儿的切口一期愈合,骨折解剖复位,全部患儿的骨折部位愈合良好,无不愈合或延期愈合,患儿无明显的关节疼痛,屈伸功能正常。(2)良:经内固定治疗后,患儿的切口一期愈合,骨折解剖复位,全部患儿的骨折部位愈合良好,无不愈合或延期愈合,关节部位伴有轻微痛感,关节屈伸功能轻微受限。(3)差:经内固定治疗后,患儿的切口愈合不良,创口部位有红肿、渗液等现象,骨折解剖复位后出现移位,骨折部位愈合或延期愈合,关节处伴有明显的痛感,关节屈伸受限严重。
2 结果
2.1 随访情况
本组38例患儿均接受可吸收螺钉内固定治疗,手术均成功。术后对患儿进行为期3~19周的随访,平均随访时间为(9.2±2.5)周。随访发现,患儿的复位骨折愈合率达到100%,骨折愈合时间为(12.0±2.1)周,在骨折愈合过程中未出现再次移位和骨不连现象,患肢关节恢复质量较好。
2.2 关节功能评定
本研究中,优21例,良15例,差2例,优良率为94.7%,术后1例髋关节周围软组织钙化,行动时伴明显的疼痛感,切口一期愈合,现已治愈出院。
2.3 并发症
本研究中仅2例患儿出现并发症,为创口红肿、感染,经抗感染治疗后好转。
3 讨论
3.1 可吸收螺钉的优势
可吸收螺钉相比于以往的金属内固定物具有明显的临床优势,金属内固定物有应力遮挡,需二次手术取出,而可吸收螺钉完全避免了上述的缺点,但临床治疗中同样需严格掌握其手术禁忌证[7]。可吸收螺钉尤其适用于关节内骨折,同时在儿童各种骨折中也具有较广的应用范围[8]。可吸收螺钉由于其可吸收特性,无须二次手术取出固定物,避免了再次手术对组织和关节造成的创伤,坚强固定可早期进行功能锻炼,降低了关节粘连、感染、僵硬等并发症的发生率[9]。既往的临床研究显示可吸收螺钉的生物相容性好,并具有足够的力学强度,能显著减少术后粘连、手术瘢痕对关节功能的影响[10]。本组38例患儿接受可吸收螺钉内固定治疗,手术均成功。术后对患儿进行为期3~19周的随访,平均随访时间为(9.2±2.5)周。随访发现,患儿的复位骨折愈合率达到100%,骨折愈合时间为(12.0±2.1)周,在骨折愈合过程中未出现再次移位和骨不连现象,患肢关节恢复质量较好。本研究中,优21例,良15例,差2例,优良率为94.7%,术后1例髋关节周围软组织钙化,行动时伴明显的疼痛感,切口一期愈合,现已治愈出院。本研究中仅2例患儿出现并发症,为创口红肿、感染,经抗感染治疗后好转,上述结果提示,可吸收螺钉是关节内骨折复位固定的良好方法,具有较高的临床安全性。
3.2 可吸收螺钉的不足
可吸收螺钉虽然可减少二次手术带来的相关不良反应,但其自身同样容易引起无菌性炎症异物反应。在可吸收螺钉持续吸收期和吸收进展期,由于其降解产物可能诱发局部组织反应,容易造成患儿伤口愈合迟缓。但由于儿童身体代谢旺盛,因此可吸收螺钉在体内引发炎症反应较轻[10]。
3.3 可吸收螺钉的注意事项
可吸收螺钉对医生术中操作的要求较高,临床医生操作时应尽量避免损伤骺板及关节软骨面,争取一次性成功,避免反复复位操作引起的局部骨折程度加重,减少术后创伤性关节炎的发生。若患儿骨折块较大,可使用光滑无螺纹克氏针贯穿骺板联合固定[11]。术中应避免使用点状复位钳,应使用细克氏针进行临时固定,避免骨折块儿再次断裂。术后应对患儿的患肢进行石膏外固定或牵引制动,遵循“早活动、晚负重”的选择,避免因过早活动引起的可吸收螺钉折断或骨折再移位,提高患儿的预后质量[12]。
综上所述,可吸收螺钉应用于儿童关节内骨折的临床疗效较好,可避免二次手术给患儿带来的伤害,有效降低了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值得在临床上应用和推广。值得注意的是,可吸收螺钉应尽量避免穿过骺板导致生长发育紊乱。
参考文献
[1]徐海林,王天兵,陈建海,等.可吸收螺钉在踝关节骨折中的应用[J].中华创伤骨科杂志,2012,14(2):113-116.
[2]李奕標,蔡瑞歆,程培楷,等.克氏针及可吸收螺钉治疗儿童肱骨外髁骨折的疗效及应用价值观察[J].山西医药杂志,2016,45(6):652-654.
[3]蔡文全,覃佳强,南国新,等.可吸收螺钉在小儿肱骨外髁骨折中的应用[J].重庆医科大学学报,2014,38(8):1164-1166.
[4]戴进,王晓东,张福勇.可吸收内固定在儿童胫腓骨骨折中的应用[J].中华小儿外科杂志,2013,34(4):283-285.
[5]黄细军,姚昊.可吸收螺钉在四肢关节内骨折中应用[J].江西医药,2010,45(3):222-223.
[6]马子杰.可吸收螺钉治疗儿童肱骨外髁骨折体会[J].河南外科学杂志,2013,19(6):95-96.
[7]张青元.可吸收螺钉治疗关节内骨折的临床应用[J].基层医学论坛,2010,14(14):421-422.
[8]唐谨,郭卫春,胡金凤,等.可吸收螺钉在骨科的应用及研究[J/OL].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2012,6(3):790-791.
[9]黄忠,邵斌,刘礼金,等.可吸收螺钉在关节内及关节周围骨折中的应用[J].实用临床医学,2012,13(8):65.
[10]赵洪波,韩守江,王晖,等.儿童胫骨髁间嵴骨折的关节镜治疗[J].河北医科大学学报,2011,32(2):147-149.
[11]赵宇,鄢陵.可吸收螺钉在关节周围骨折中的临床应用分析[J].基层医学论坛,2016,20(19):2617-2618.
[12]田晋,颜斌,施向春,等.可吸收螺钉在近关节骨折处的应用[J].黔南民族医专学报,2010,23(2):92.
(收稿日期:2017-0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