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国强
十几年前,临时拉闸限电的情况不少,很多公司会在电脑的旁边摆着一个小白盒子,叫做UPS(不间断电源)。当供电部门断电的时候,UPS会作为备用电源持续供电一段时间,足够进行关机操作。
有一家做UPS电源的厂家,早在十年前就做到了4.4亿元的年销售额,并且在2010年上市成功,它就是科华恒盛(002335.SZ)。不过,现在城市的供电系统已经非常稳定,小型UPS没有了用武之地,科华恒盛的产品去了哪里?
事实上,科华恒盛的产品以大功率设备为主,主要客戶群是集团企业客户、IDC机房等,在20kVa大功率高端UPS市场,公司的产品销售额高居第二名,在国内品牌中则连续十八年稳居第一。
虽然行业表现优异,但公司却是一个小体量的上市公司:2017年的营收额不过24亿元,净利润4.4亿元。原因在于UPS市场是个稳定的小众市场,市场空间增幅有限,2012年以来,行业复合增长率只有7%。公司在这个行业做到极致,也只是几十亿元的市场份额,从这个意义上讲,这是一家 “小而美”的企业。
从公司的十年的财务指标看,前九年都是比较稳健的,但2017年发生了很多变化。其中最大的变化就是借款、融资突然直线暴增。
2017年,公司短期借款余额4.28亿元,较期初增长123%。2016年,公司非公开发行股票融资16.58亿元,主要用于多个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由于融资的激增,公司的财务成本也直线上涨239%。
先不说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在531新政之后何去何从,作为一个“小而美”的企业,公司在UPS方面的主营业务充满前景,新收购的云服务业务也蒸蒸日上,却非要去跨界尝试新能源等重资本高风险的投资项目,这样的风格突变是让投资者感到非常担心的。
十年来,公司的业绩增长相当稳健,比行业增幅要大一些,除了2017年因为收购业务带来的投资收益导致净利润激增,几乎没有什么大的波动。
公司的毛利率和净利率也是十年间几乎没有变化,分别维持在35%左右和10%左右。在大部分年份,公司的资产负债率都低于40%,2017年相对较高,也只有40.83%。如果公司不上市,高管们几乎可以躺着数钱分红。如果不算为了收购天地祥云而增发的16.58亿元,公司上市八年来仅募资5.33亿元,大约是经营性现金流量净额八年累计数的一半左右。也就是说,公司就算不上市募资,也有足够的能力把经营搞好。
对于上市公司来说,稳定就等于不受投资者青睐,只有多元化发展、炒作概念和高增长率才能吸引注意。于是,科华恒盛在2017年的年报中这样介绍自己:2017年,公司在“一体两翼”发展战略的指引下,继续坚持主业,在能基(UPS、高端定制电源、军工电源、电力自动化系统)、云基(云动力、云服务、云安全)和新能源(光伏、储能、微网、售电、电动汽车充电系统)三大业务板块均取得战略性突破。
这样宏伟的蓝图,笔者看得一头雾水,赶紧去看年报里的营收分析表。虽然公司为了显示自己的多元化经营,巧妙地把产品线分了好多类,但本质上还是以UPS为主,重新整合会发现,2017年新并表的数据中心业务和UPS业务实际上合计占比超过八成。光伏、储能、电动车充电等业务还处于概念预热阶段。
公司的业务基本面,并未发生实质性的改变。有稳定的UPS市场“托底”,公司管理层再怎么“折腾”也不会太差。
公司每年研发支出都占营收的8%左右,2017年高达2.1亿元。截止2017年,公司共有发明专利67项,实用新型193项,外观专利126项,合计有效授权专利386项;软件著作权备案229项,知识产权合计615项。
由于公司净利润不算太高,当期承担数以亿元计的研发支出有一定难度,所以公司研发支出选择了较高额度的资本化,2017年研发支出资本化率达到了40.8%,无形资产总额也累积到了3.03亿元,占资产总额的5%左右。
在公司业绩稳步发展的时候,在2016年前后,突然画风突变,开始进行大规模的并购、拆分和多元化转型。云服务、光伏、新能源……几乎都是最新潮的行业。但是这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和长期的研发支持,公司为什么如此转型?
我们很难揣度公司管理层的战略思维,但是从历年来变化较大的数据对比中,可以看到一些值得注意的迹象。比如,公司的大股东厦门科华伟业自2016年5月份开始进行股权质押,根据最新公告披露,截至2018年6月,科华伟业累计质押公司股份合计3161万股,占其持有公司股份总数的36.70%,占公司股本总额的11.30%。
一般来说,股权质押比例越高,对股价的需求就越高。而在A股市场,热门行业的收购,总能导致股价的波动。
2017年,公司收购了天地祥云。这是一家从事云服务运营的公司,根据公告中披露的客户信息,主要客户包括乐视云、金山云、上海七牛、上海优刻得等公司。我特意查了下公司的资产减值损失情况,根据收购时披露的信息,向乐视云年销售额3791.89万元,但在并表后的坏账准备里并未看到这部分体现。可能是乐视云按时结算了(可能性较小),也可能是因为新发生的,没有达到计提坏账准备的标准,留在应收账款里成为将来的一颗雷。
根据收购协议,天地祥云承诺2017-2019年度实现的经审计后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孰低原则)分别不低于5000万元、7000万元、9000万元。
2017年,科华恒盛实现营收24.12亿元,净利润4.26亿元,其中非经常性损益2.5亿元,主要来自对天地祥云的收购(收购天地祥云按分步法实现控制后,原股权按公允价值重新计量后产生投资收益1.19亿元)和中经云的股权出售(1.3亿元投资收益)。
过高的非经常性损益,引起了深交所的注意。2018年6月,一纸年报问询函发到了科华恒盛:要求公司披露这1.19亿元的投资收益是如何确认的,公允价值的计量标准是否合理。
其实公司在2017年3月就发布了公告,披露了天地祥云的评估价格:通过收益法评估过程,在评估假设及限定条件成立的前提下,天地祥云的股东全部权益评估前账面价值9550.09万元,评估价值8.53亿元,增值率793.07%。
正是以此为依据,公司收购了天地祥云并确认了投资收益。深交所抛出这个问题的深层含义,就是对公司当时的评估报告存疑了。
除了投资收益,深交所对公司的现金流表示了深切的关注。公司扣非净利润增长22.32%,经营性现金流量净额却下降了41.77%。这样的指标让人对公司的营收质量表示怀疑。经营性现金流的恶化对应着资产负债表应收账款的增加,2017年的应收账款较上年增加了34%,其中主要是一年以内的增幅,也就是说,新增的2.86亿元的应收款基本上都是当年未收到的销货款。由于公司一年内的坏账准备计提比例只有2%,那么这些应收款的谨慎性就值得推敲。如果清欠不力,在下一年变成两年期的时候,会不会突然增加坏账准备,给投资者带来误判?
深交所还对科华恒盛的一家关联企业耐欧立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科华恒盛对这家公司持股50%,且董事长在这家公司担任董事,但是却没有并表,这是非常奇怪的。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33号—合并财务报表》的要求,合并财务报表的合并范围应当以控制为基础予以确定。持股50%再加上董事,几乎可以确认有超过一半的投票权了,是什么理由不并表?
而公司对耐欧立斯的应收账款余额由期初的91.7万元增至299.6万元、坏账准备由24.5万元增至134.5万元,预付账款由173.6万元增至275.5万元,并收到对该公司的其他应收款174.7万元。
这就很有意思了,一家持股50%近乎控股的公司,在发生正常业务往来的同时,为什么还要计提坏账准备?意思是这钱要不回来了?假设双方撕破了脸皮,确实要不回来了,计提了坏账准备,那么怎么还会发生预付账款?
这就非常不合逻辑了,怪不得深交所要求公司解释是否存在关联方资金占用。深交所要求公司在6月14日前给出答复,然而公司却发布了一个延期回复的函。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作者声明:本人不持有文中所提及的股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