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糖霉素雾化吸入治疗小儿呼吸道感染的临床分析

2018-06-25 09:11曾广权
系统医学 2018年2期
关键词:核糖雾化器霉素

曾广权

中山市西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广东中山 528400

呼吸道感染是儿科最常见的临床疾病,主要是由致病菌入侵而导致的呼吸道炎症,主要表现为白细胞升高、咽部脓苔、咳黄痰、流脓涕、呼吸急促等,严重影响患儿的生活质量[1]。临床上常使用抗菌药物治疗,如头孢曲松、头孢克肟、左氧氟沙星、阿奇霉素等,然而随着细菌耐药率的逐年上升,这些抗菌药物已不能满足临床需要。核糖霉素作为国外安全性评价最高的氨基糖苷类抗生素[2],初次在国内使用,耐药率低,对呼吸道致病菌G-和G+以及由抗生素耐药所造成的难以治疗的二重感染均有显著疗效;且核糖霉素具有明显的首次接触效应[3],在初次接触细菌时具有强大的杀菌效果,小儿呼吸道感染性疾病用常规剂量就可获得较好疗效。针对呼吸道感染性疾病以往常采用静脉输液的给药方式,但因其耐药率高,副作用大,操作不方便,有疼痛感等因素[4],近年来已逐渐被雾化吸入取代。雾化吸入是一种通过特殊的雾化装置将药物溶液、干粉或混悬液雾化分散成细小的雾滴或微粒(直径<5 μm),悬浮于气体中,并吸入鼻咽、喉、呼吸道及肺泡等部位,使药物沉积在病灶区以治疗疾病的新型给药方式,是目前治疗呼吸道感染最有效的方法之一[5]。临床上,部分用于雾化治疗的药物如头孢他啶等均已被已被证实对支气管平滑肌具有很强的刺激性,导致患者咳嗽和支气管痉挛的现象常有发生。目前为止,欧美国家临床用于雾化吸入治疗的抗生素仅限于氨基糖苷类,而核糖霉素是安全性最高的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该研究选取2015年5月—2016年4月呼吸道感染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探讨核糖霉素雾化吸入治疗小儿呼吸道感染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该院收治的的呼吸道感染患儿共252例,年龄1~12岁,平均年龄6.9岁,其中男148例,女104例,扁桃体炎75例,咽喉炎 63例,急性支气管炎59例,肺炎55例,所有病例均符合呼吸道感染诊断标准。

1.2 治疗方法

用5~10 mL注射用水加入核糖霉素溶解后进行雾化,3 岁以下患儿,0.25 g/次;3~12 岁患儿,0.5 g/次;1~2次/d,每次雾化时间为10~15 min。治疗前后检测尿常规、血常规、肝肾功能各1次。观察并记录患儿病情病程、肝肾功能、血象、X线胸片、痰液细菌培养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1.3 疗效判断

按照卫生部抗菌药物临床研究指导原则4级评定[6],痊愈: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及病原学检查4项均恢复正常;显效:病情明显好转,但上述4项中有1项未完全恢复正常;进步:用药后病情有所好转,但不够明显;无效:用药72 h后病情无明显进步或有加重者。总有效率=[(痊愈例+显效例)/总例]×100.00%。

2 结果

2.1 252例患儿治疗效果

实施治疗后,核糖霉素对扁桃体炎总有效率为90.67%(68/75),对咽喉炎总有效率为93.65%(59/63),对急性支气管炎总有效率为 91.38%(53/58),对肺炎总有效率为87.50%(49/56),见表1。

表1 252例患儿治疗效果分析

2.2 252例患儿不良反应情况

252例患儿中出现咳嗽4例,面麻2例,皮疹1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78%,但这些异常变化均为轻度。主要是因为核糖霉素雾化吸入直达病灶、溶解后pH值接近中性,对人体作用温和,且无刺激性气味,患者更容易耐受,见表2。

表2 252例患儿不良反应情况

3 讨论

呼吸道感染是儿科最常见的临床疾病,主要是由致病菌入侵而导致的呼吸道炎症,主要表现为白细胞升高、咽部脓苔、咳黄痰、流脓涕、呼吸急促等,严重影响患儿的生活质量。在基层儿科,呼吸道感染性疾病以往常采用静脉输液的给药方式,但因其耐药率高,副作用大,操作不方便,有疼痛感等因素,近年来已逐渐被雾化吸入取代。

核糖霉素雾化吸入疗法主要有三大优点,安全:药物用量小、吸收表面积大、起效迅速、避免肝首过效应、全身不良反应小[7];有效:局部浓度高,是口服的100倍,具有与静脉给药同样快的效应;简便:避免了注射给药带来的痛感和必须专业医护人员操作的专属性。据报道静脉给药药物到达肺组织的只有2%,而雾化给药药物有10%可进入肺内,到达靶组织的量高达90%[8]。

目前常用的雾化器主要有3种。①超声雾化器[9]:是一种利用超声波定向压强,使液体表面隆起,在隆起的液面周围发生空化作用,使液体雾化成小分子的气雾,使药物分子通过气雾直接进入毛细血管或肺泡,达到治疗作用的器材。过去在医院病房广泛使用,但因其操作繁琐,雾化电子管电晶体片容易受损,且1台雾化器每次只能1个人使用,成本高,现已少用。②空气压缩雾化器[10]:利用压缩机把通过抗菌网绵基滤过的洁净空气压缩为一股强大的气流由喷气口喷出来冲激药水杯内的液体,将其药水气化,再由出雾口喷出供口鼻吸入,直达作用部位。其质量稳定,故障率低,一键式操作,只要患者平静呼吸即可,使用方便,安全可靠。③微网雾化器:微网雾化器是第三代雾化器,集超声雾化器及空气压缩式雾化器的特点,又优于这两者。其体积小,可随身携带,雾化颗粒均在5 μm以下,直达病灶,被肺泡、支气管吸收,治疗更快速。因为小巧,低噪音,患者更容易接受。

另外,使用药物雾化吸入治疗时,需要给患者及家属普及雾化吸入疗法的安全性及教会患儿如何呼吸。如雾化吸入时要先缓慢呼气,再经口缓慢吸气,使吸入的雾化颗粒在气道沉降,最后用鼻缓慢呼气,鼻炎患者用鼻吸气,嘴呼气。同时指导患者神经要放松,避免精神紧张导致误吸,通气不足等。患者依从性的高低是雾化吸入治疗成败的关键。同时需注意:雾化吸入应在饭前进行,以防吸入药物后出现恶心、呕吐等现象,吸入前应先清除口、鼻、咽部分泌物,并将痰液咳出,保持呼吸道畅通。雾化过程中禁食、水,防止呛咳。雾化时取半卧位或坐位,患者垫高头肩部,颏下垫毛巾或纸,防止雾化器操作不当使液体倒流。雾化器使用过程中必须保持喷雾器竖直向上,利于喷出雾化颗粒,并防止液体倒流[11]。

从该次研究结果来看,核糖霉素对小儿呼吸道感染总有效率为90.87%,其中对扁桃体炎总有效率为90.67%(68/75),对咽喉炎总有效率为 93.65%(59/63),对急性支气管炎总有效率为 91.38%(53/58),对肺炎总有效率为87.50%(49/56),总体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78%。可见核糖霉素治疗小儿呼吸道感染疗效确切,不良反应率低,安全有效。核糖霉素雾化后可形成2~5 μm大小的药物颗粒,直达扁桃体、咽喉、支气管、肺实质,并使气道痰液中的药物浓度达到体外最低抑菌浓度的20~100倍,从而增强抗生素的渗透性,最大程度的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另外,小儿呼吸道感染往往会伴随支原体、衣原体感染,此时应联合大环内酯类抗生素使用,例如螺旋霉素等[12]。

综上所述,呼吸道感染患儿应用核糖霉素雾化吸入治疗能有效抑制炎症,不良反应低,且雾化吸入治疗过程无痛苦,对患者伤害性小,治疗费用低,大大减少了患者的精神负担和经济负担,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1]张康胜,邹明智,全国彪,等.下呼吸道感染采用不同抗生素方案治疗药学分析[J].北方药学,2014,11(1):22-23.

[2]I Kitasato,M Yokota,S Inouye,et al.Comparative Ototoxicity of Ribostamycin,Dactimicin,Dibekacin,Kanamycin,Amikacin,Tobramycin,Gentamicin,Sisomicin and Netil micin in the Inner Ear of Guinea Pigs[J].Chemotherapy,1990,36(2):155-168.

[3]祝永明,潘学仙.氨基糖苷类新给药方式的探讨[J].医药导报 1999,18(5):357-358.

[4]王联德,张学凤.静脉给药不良反应102例分析[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6,25(5):156-157.

[5]韩飞.雾化吸入法在临床中应用的研究进展[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16,36(24):2218-2222.

[6]谢松梅.我国抗菌药物临床疗效评价标准的思考与确定[J].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2008,24(5):466-468.

[7]雷婷婷,赵荣生.雾化吸入给药的临床应用现状及研究进展[J].临床药物治疗杂志,2016,14(3):1-5.

[8]周晓光,肖昕,农绍汉.新生儿机械通气治疗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517-525.

[9]吕美巧,张雁平.一种新型实用的超声雾化器的研制[J].现代化农业,2015(8):58-61.

[10]刘道颖.压缩空气式雾化器在小儿肺炎临床治疗中的应用体会[J].中国医疗器械信息,2016,22(22):59-60.

[11]吴星东,陈虹冰,徐水香.雾化治疗室规范化管理要点[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16,12(31):898-901.

[12]王巧燕,陈黎亚,周杨霄.患儿呼吸道感染肺炎支原体分布及药敏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5,25(4):756-757.

猜你喜欢
核糖雾化器霉素
雾化器结构参数对循环流化床锅炉SNCR脱硝性能影响研究
阿奇霉素在小儿百日咳的应用
振动筛网雾化器与压力射流雾化器在雾化时间和雾化后残余量中的差异研究
桑叶中1-脱氧野尻霉素的抗病毒作用研究进展
应用药物雾化器对气管插管患者进行气道湿化
D-核糖的生理功能及其应用
儿科临床应用中阿奇霉素的不良反应的探讨
在世界上首报2型糖尿病尿核糖异常升高
GENTEC 吸入式微雾化器通过权威临床使用
核糖开关调控基因表达的热力学与动力学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