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例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效果分析

2018-06-25 03:16杨琼
系统医学 2018年3期
关键词:艾灸西医缺血性

杨琼

重庆市长寿区中医院针灸科,重庆 401220

后循环缺血是临床常见、多发的脑血管疾病,发病后患者多以眩晕为主要临床表现,其他症状还包括恶心呕吐、视物旋转等[1]。研究表明[1],以往临床主要利用西医药物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但部分患者单纯使用西药疗效并不理想,因此有学者主张在西医治疗基础上加用中医方法或可获得更优疗效。该文将选取该院于2015年12月—2017年4月期间收治的60例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作为该次研究对象,探讨针灸、艾灸联合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临床应用效果,为提高患者疗效、预后提供可靠依据,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经随机数字表法将该次入选的60例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分为研究组(n=30)、对照组(n=30),两组患者入组前均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由该院伦理研究会制定),该研究内容通过该院伦理研究会审核。研究组30例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中男16例、女14例,年龄 45~86 岁、平均(64.13±2.17)岁,病程 2 周~7 个月、平均(3.14±0.38)个月;对照组30例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中男15例、女15例,年龄44~85岁、平均(64.24±2.21)岁,病程 3 周~6 个月、平均(3.11±0.39)个月。研究组、对照组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上述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给予临床常规西医治疗,根据患者实际情况选择抗凝、调节血脂、抗血小板聚集、扩张血管、脑保护剂等药物,待患者病情稳定且生命体征平稳后行针对性康复训练。研究组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在常规西医基础上加用中医艾灸、针灸,具体方法如下:①艾灸:取百会穴利用艾灸条行艾灸治疗,每日艾灸1次、每次艾灸30 min、连续治疗10 d;②针灸:主穴选用四神聪、风池、天柱、百会,根据患者实际情况加用其他穴位,如恶心呕吐者加阳陵泉、眩晕甚者加太冲,指导患者取端坐位,若患者体质差、病情重可取半卧位,将头颈部充分暴露后行针灸治疗,其中百会穴经40 mm毫针平刺20~30mm深度(由前向后)、风池穴利用40 mm毫针于侧鼻翼直刺深度达25-40 mm、天柱穴经40 mm毫针直刺20~30 mm深度 (向正中线倾斜),之后上述三穴均行捻转补泻法,以患者自觉酸胀感且向头角放射(同侧)为宜,四神聪穴利用20 mm毫针指向百会穴平刺5~10 mm并行捻转手法,以患者自觉头顶强烈酸胀感为宜,每日针灸1次、连续治疗10 d为1个疗程(共治疗1个疗程)。

1.3 观察指标

①治疗效果;②利用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测两组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治疗前后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变化情况,具体项目包括基底动脉(BA)、左椎动脉(LVA)、右椎动脉(RVA)血流速度。

1.4 效果判断标准

根据《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相关标准结合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实际情况判断其疗效:①痊愈:经治疗后各项临床症状(眩晕、呕吐等)均消失,经颅多普勒(Transcranial Doppler,TCD)检查结果正常;②显效:经治疗后各项临床症状均改善或消失,TCD检查结果较之前显著好转但未恢复正常;③有效:经治疗后各项临床症状均好转,TCD检查结果较之前改善;④无效:各项临床症状、TCD检查结果经治疗后未改善 (或加重)。以痊愈率+显效率+有效率计算结果作为各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

1.5 统计方法

数据应用SPSS 21.0统计学软件分析,两组临床治疗效果相关各项数据均以[n(%)]形式表示,两组治疗前后 BA、LVA、RVA 等数据检测值经(±s)表示,述数据分别属于计数资料、计量资料,需分别经χ2检验、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治疗效果

两组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均顺利完成相应方案治疗,无治疗期间自愿退出、死亡等情况。研究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高达93.33%、对照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仅为73.33%,数据对比,提示研究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如表 1。

表1 两组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疗效分析[n(%)]

2.2 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

治疗前两组BA、LVA、RVA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 BA、LVA、RVA 提高幅度优于对照组,数据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 2。

3 讨论

表2 两组治疗前、后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变化情况分析[(±s),cm/s]

表2 两组治疗前、后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变化情况分析[(±s),cm/s]

注:*对照组与之对比P<0.05;#治疗前与之对比 P<0.05。

?

后循环又称为椎-基底动脉系统,由基底动脉、大脑后动脉、椎动脉等组成,是脑部重要区域(包括脑干、海马、丘脑、枕叶、小脑、部分颞叶及脊髓等)的主要供血动脉[3]。研究表明[4],后循环缺血主要发病原因包括脑栓塞、脑动脉粥样硬化、穿支小动脉病变等,其发病率(约占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总数20%)显著高于前循环,分析原因为后循环相关动脉相较于前循环具有较细管径,以往临床主要采用药物、手术及血管内治疗此病,但由于后两种方法均具有较大治疗风险,因此目前仍以药物保守治疗后循环缺血为主。但有研究显示[4],以往临床对于后循环缺血的主要用药原则为扩张血管、抗凝及抗血小板、脑保护等,由于患者间个体差异客观存在,因此部分患者经常规西医统一方案用药后并未获得理想疗效,若增加用药量、延长用药时间则将显著提高药物相关不良反应发生率,应引起相关医护人员注意。

基于上述西医药物治疗后循环缺血的各种弊端,加之近年来祖国中医理论逐渐受到各界医疗学者认可,有研究显示若在常规西医治疗后循环缺血基础上加用相应中医方法或可获得理想的辅助治疗效果[5]。中医认为后循环缺血性眩晕属于“眩晕”范畴,发病原因多与饮食、情志、体质等密切相关,机体肝肾气血亏虚、脾胃虚弱导致清窍失养,或因脾失健运、痰浊中阻并上扰清空,或肾精亏虚、髓海充失从而发病[6],由此提示中医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主要原则为活血化瘀、通络开窍。艾灸、针灸均属于中医传统治疗方法,刺激特定穴位起到运行气血、疏通经络、调和阴阳等作用。研究表明,百会穴属于督脉经穴,各经脉气会聚于此,具有清脑安神、升阳益气之功效,由于其与脊髓、脑组织关系密切,因此将具有重要的大脑功能调节作用,行艾灸百会穴治疗可达疏通阴阳脉络、连贯周身经穴之功效,从而于脑髓汇聚全身血脉并滋养元神[7]。有研究显示,针灸特定穴位具有调节脏腑、疏通经络、运行气血等功效,因此提示针灸头颈部特定穴位可起到调节经络阴阳、疏肝利胆之功效,现代医学研究证实中风池穴、天柱穴周围存在丰富的神经血管及肌肉走行,对上述穴位针刺后将达到松解肌肉痉挛、改善后循环血流状态等目的[8-9]。现代医学研究证实,针灸可通过刺激脑组织从而改善局部血液循环状态,对抑制神经元凋亡、促进神经细胞再生、恢复脑功能、扩张脑血管、增加脑血流量等均具有积极意义。有学者提出,对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给予常规西医治疗基础上,若加用中医针灸、艾灸可有效避免个体差异,从而使患者获得更优疗效。该文也已通过分组研究后证实,在常规西医治疗基础上加用中医针灸、艾灸联合治疗的研究组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临床总有效率(93.33%)显著高于经实施常规西医治疗的对照组(73.33%),且研究组治疗后 BA、LVA、RVA 改善效果优于对照组,此结论与周艳红[10]等人研究所得针刺、艾灸等中医疗法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疗效显著的结论一致。

综上所述,中医针灸、艾灸加用至常规治疗可显著提高后循环缺血性眩晕临床效果,对保障此类患者生活质量、身心健康具有重要价值,值得临床推广。

[1]CH Shan,SJ Wang.Effectiveness of Combined Treatment with Alprostadil Injection and Danhong Injection on Posterior Circulation Ischemic Vertigo[J].Guide of China Medicine,2013,11(9):69-70.

[2]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S].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233-237,386.

[3]SZ Deng,XF Zhao,LH Huang,et al.Effectiveness of Combined Treatmentwith AlprostadilInjection and Danhong Injection on PosteriorCirculation Ischemic Vertigo[J].Trials,2015,16(1):152.

[4]LF Owolabi,A Ibrahim,I Musa.Infratentorial posterior circulation stroke in a Nigerian population:Clinical characteristics,risk factors,and predictors of outcome[J].Journal of Neurosciences in Rural Practice,2016,7(1):72.

[5]贺思,赵晓峰,文妍,等.不同针刺手法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120例随机双盲对照试验[J].中医杂志,2015,56(6):478-482.

[6]储全军.天麻素注射液联合血栓通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疗效观察[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2015,15(25):135-136.

[7]郭岩林.丁苯酞胶囊联合长春西汀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疗效观察[J].中国社区医师,2013,15(10):52-53.

[8]程红亮,胡培佳,张闻东,等.通督调神针法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临床研究[J].中医药临床杂志,2013,25(3):208-210.

[9]秦磊,王念,全亚萍.定眩汤对肝阳夹痰型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经颅多普勒及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影响[J].中医临床研究,2016,8(2):19-20.

[10]周艳红,纪春玲.中医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J].中国医药指南,2015,2(32):193-194.

猜你喜欢
艾灸西医缺血性
国内艾灸应用现况调查报告
艾灸保健知多少
夏天怎么做艾灸
针灸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应用
浅谈心房颤动的蒙西医治疗
蒙西医结合治疗肺结核进展
缺血性脑卒中恢复期的中蒙医康复治疗
蒙西医结合治疗眼底出血的临床疗效
仙鹿活骨丸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实验研究
内皮祖细胞在缺血性脑卒中诊治中的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