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以电影《寻梦环游记》为故事背景,借助电影中对“亡灵节”的介绍,把墨西哥文化与中国文化进行简单的对比。
关键词:《寻梦环游记》;墨西哥文化;中国文化
作者简介:李慧(1982-),女,汉族,江西南昌人,硕士,研究方向:英语教育、公共管理。
[中图分类号]:J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8)-12--01
《寻梦环游记》这部影片讲述了墨西哥的一个小男孩米格尔在家族严格规定拒绝家族任何人接触音乐的情形下,依然追求自己的音乐梦。故事发生在亡灵节的前一天,米格尔误入亡灵世界,在那里见到了逝去的亲人。在亡灵世界里亲身经历到如果现实世界里没有人记得逝去的亲人,那么亡灵就会彻底的消失。在亡灵世界里,主人公用他的歌声找到了专家亲身的曾曾祖父,用歌声唤醒了曾祖父可可对父亲的回忆。我们在被电影中的亲情感动之外,也惊叹墨西哥人对死亡的定义,并把这种定义与中国的文化进行简略的对比。
一、以爱贯穿主题
影片中父亲对女儿的爱,夫妻之间的爱,家人和睦的爱是贯穿整部影片的主题,即使在另一个世界,彼此之间也是相互的牵挂和思念。墨西哥文化中对爱的表达和中国的传统教育是一致的。中国优秀的文化的是一部爱的教科书,教会我们如何去爱自己、爱亲友、爱社会、爱祖国,做一个充满爱的温暖人。死亡一直是比较忌讳和庄重的话题。影片中以主人公到亡靈世界的经历以温暖轻松的形式面对死亡。影片中传递出如果有人一直记得你、想念你,死亡就是另一种重生的形式。在生活中教会我们学会爱、用心爱,把爱的传承延续下去。
二、墨西哥剪纸(Papel picado )和中国的剪纸艺术
电影的开头以各种各样的剪纸形式出现,这种剪纸在墨西哥很常见。剪纸以白色为主,白色在墨西哥代表着圣洁和喜悦。剪纸是中国的传统民俗活动,是中国民间历史文化内涵最为丰富的形式之一。与墨西哥文化相反,中国的剪纸以红色为主,红色在中国代表吉祥和喜庆。逢年过节,人们把红色的剪纸贴在窗户或墙面上,衬托出浓郁喜庆的节日气氛。中国剪纸艺术自诞生以来,在中国历史上就没有中断过。剪纸文化一直活跃在中国的各种民俗文化中,剪纸文化在中国代表纳吉、祝福等含义。
三、亡灵节和中元节
每年的11月1日和2日是墨西哥人的亡灵节(DIA DE LOS MUERTOS)翻译过来就是已死去人的日子或节日,也是墨西哥的鬼节。每年阴历的七月十五是中国的鬼节,也称中元节。中元节是中国人缅怀逝去的先人的一个神圣的日子。这一天人们会对先人怀念、追忆,是沉痛、肃穆的一天。墨西哥的亡灵节与中国的中元节不同点主要表现在节日气氛的截然不同。墨西哥的是通过在逝者墓地狂欢或祭祀的方式缅怀先人或逝去的亲人。墨西哥人的情绪和中国的人情绪截然不同,他们认为这是和逝去的亲人一年一度共同相聚的美好时光,在清扫完墓地后就会开始狂欢,和逝者共度美好时光。
四、墨西哥粽子(TAMALES)和中国的粽子
TAMALES是用香蕉树叶包上玉米粉和肉做成的墨西哥粽子。亡灵节中最高兴的群体就是孩子,亡灵节庆祝的方式如同美国的Halloween,孩子们会穿上各种古怪的衣服,挨家挨户敲门给主人唱祝福的歌,主人们则会拿出TAMALES来招待这个客人。在影片中, 奶奶叫米格尔吃TAMALE。TAMALE是墨西哥的传统食物,做法是在厚厚一层玉米粉里裹上鸡肉或猪肉、蔬菜、辣椒、酱等,用玉米壳包起来蒸TAMALES的做法很像中国的粽子。中国的粽子最早是用来祭祀祖先和神灵,到了晋代,粽子成为端午节庆食物,人们用粽子来表达对屈原的崇敬和怀念。
五、万寿菊(flores de cempasuchil)和中国的菊花
在影片中,亡灵世界的人要上一座万寿菊(flores de cempasuchil)形成的桥,米格尔要回到人间也要用万寿菊的花瓣祈祷。据说万寿菊象征着太阳的光芒,是万物的起源,指引亡灵走上回家的路,是亡灵节很典型的装饰品。菊花是中国的传统名花,古人以菊花名志气,菊花也有吉祥、长寿的意思。菊花在中国有“怀念”的含义,人们通过菊花来表达对逝者的思念,一般用于对逝者的追悼和缅怀。
六、结语
皮克斯导演的《寻梦环游记》这部电影,表面上用米格尔用音乐的热情贯穿整个影片故事,但是影片实质表达的情感是通过亡灵节传递出人与人的情感和爱。让我们在生活中学会爱,用心爱。爱是一种奉献,更是一种责任,爱让世界更美好,也让每个人的生命变得更有意义。
参考文献:
[1]丁瑞.浅谈《寻梦环游记》电影中的墨西哥元素[J].西部广播电视,2018(02):90-91.
[2]魏策策. 《寻梦环游记》的现代隐喻[N].文艺报,2017-12-13(008).
[3]宋晓鸣.《寻梦环游记》:我们被给予的,也要用力去给予[J].企业观察家,2018(01):114-115.
[4]《寻梦环游记》:死亡不是永久的告别,忘记才是[J].家教世界,2018(01):18-20.
[5]海姆奈特. 墨西哥简史[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