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环长沙市中心医院神经内科,湖南长沙 410004
脑梗死是脑血管疾病的重要类型,主要因脑供血不足、脑组织坏死致病。脑梗塞急性期患者病情进展迅速,常引起患者神经功能损伤,导致患者出现多种后遗症,甚至引起患者死亡。及早改善患者脑组织血供状况,并促进患者神经功能恢复是临床治疗脑梗死的重点。阿替普酶是新型溶栓药物,也是静脉溶栓常用药物,目前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在急性期脑梗死患者治疗中运用逐渐增多,但当前临床对于静脉溶栓治疗的疗效仍存在争议,部分学者认为静脉溶栓治疗将增加患者出血风险,治疗安全性不高[1]。为了解静脉溶栓治疗实施效果,对该科室2015年7月—2017年7月间急性期脑梗死60例患者常规急救基础上实施了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现将患者疗效及安全性行回顾性总结。报道如下。
择该科室急性期脑梗死120例患者进行观察,按患者治疗方案分为常规组(n=60)和静脉溶栓组(n=60),常规组患者中含有男36例,女24例;患者年龄跨度45~78岁,平均年龄59.7岁(s=9.2);发病至就诊时间跨度 1~4.5 h,平均时间 2.7 h(s=1.6);静脉溶栓组患者中含有男37例,女23例;患者年龄跨度45~79岁,平均年龄59.8岁(s=9.4);发病至就诊时间跨度 1~4.5 h,平均时间 2.7 h(s=1.4)。 常规组与静脉溶栓组患者一般基线资料独立样本检测结果符合对比研究标准(P>0.05)。所有患者均经过伦理委员会批准。纳入标准:发病时间<4.5 h患者;实施CT、MRI检查确诊为急性期脑梗死患者;初次发病患者;患者家属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静脉溶栓禁忌患者;脑出血患者;恶性肿瘤、严重脏器损伤患者;其他头颅疾病、头颅外伤史患者;精神障碍患者。
常规组实施常规急救,给予患者常规补液治疗、神经营养药物治疗、改善侧肢循环、活血化淤、清除自由基、内平衡调节治疗等,并给患者口服100 mg/qd阿司匹林肠溶片(国药准字H32026200),或实施75 mg/qd氯吡格雷片(国药准字H20056410)治疗。
对静脉溶栓组患者实施常规急救+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静脉滴注0.9 mg/kg注射用阿替普酶(进口药品注册证号S20020034)+100 mL 0.9%氯化钠注射液(国药准字H20051953),阿替普酶总剂量的10%实施静脉推注,剩余90%剂量实施静脉滴滴注,时间持续1 h。溶栓治疗2 h后定期监测患者血压状况,15 min/次,溶栓治疗后 3~9 h,30 min/次监测血压,9 h 以后2 h/次监测血压,并评估患者神经功能状况。
①分析总结两种治疗方案对患者神经功能的影响。使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价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状况,总分0~42分,评分高低与神经缺损轻重呈反比[2]。②分析总结两种治疗方案下患者疗效状况。治愈:患者NIHSS评分降低90%以上,症状基本消失,生活自理;显效:患者NIHSS评分降低46%~90%,症状有所改善,肌力改善2级,生活基本自理;有效:患者NIHSS评分降低19%~45%,症状有所减轻,肌力改善1级,生活不能自理;无效:排除以上内容[3]。治疗总有效率=治愈率+显效率+有效率。③分析总结两种治疗方案下患者用药不良反应状况。
数据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处理,用均数±标准差表示NIHSS评分,行t检验。用率(%)表示疗效及安全性,行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静脉溶栓组患者治疗后NIHSS评分较常规组明显降低(P<0.05),见表 1。
静脉溶栓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较常规组明显升高(P<0.05),见表 2。
表1 两种治疗方案对患者神经功能的影响分析[(±s),分]
表1 两种治疗方案对患者神经功能的影响分析[(±s),分]
组别 治疗前 治疗6 h 治疗1 d 治疗7 d常规组(n=60)静脉溶栓组(n=60)t值P值15.8±3.7 15.9±3.5 0.152 0.879 14.6±3.2 11.5±3.4 5.143 0.000 11.3±2.9 7.7±2.3 7.534 0.000 8.1±3.4 4.6±2.6 6.334 0.000
表2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对比分析[n(%)]
常规组患者治疗后出现牙龈出血1例,静脉溶栓组患者出现皮下出血1例,鼻出血1例。症状均较轻,未影响治疗过程,且两组患者均未出现其他用药不良反应症状,用药安全性高。静脉溶栓组患者用药不良应发生率3.3%较常规组1.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342,P=0.559>0.05)。
急性期脑梗死患者处于病情进展期,患者脑血管呈现阻塞甚至闭塞状态,脑组织在长期缺血缺氧下,将引起脑细胞及神经组织发生不可逆性损伤,引起多种后遗症发生,给社会及家庭发展带来极大影响。目前临床研究显示,脑梗死患者发病初期,部分脑细胞损伤存在可逆性,及时恢复患者脑组织血液灌注状态可促进脑组织自行修复,改善患者预后[4-5]。
目前临床脑梗死患者主要采取抗血栓治疗、脑组织营养治疗、降颅压治疗等对症治疗方案。静脉溶栓治疗是脑梗死治疗的保守方式,其主要采取静脉输注溶栓药物,使溶栓药物随血液进入内循环,到达梗阻部位后促进血栓溶解,进而改善血液灌注的治疗方式[6-7]。阿替普酶属于纤维蛋白溶酶激活剂,其中赖氨酸残基可与血栓中的纤维蛋白结合,促进纤维蛋白溶酶原激活,增加纤维蛋白溶酶形成,促进血栓溶解;且体外试验还证实阿替普酶具有抑制血小板活性、抑制血小板聚集等效果[8-9]。此次研究中静脉溶栓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达93.3%,与雷青梅[10]等人的研究结果95.0%相似,说明采取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效果显著,可快速促进血栓溶解,改善脑组织血液灌注,促进患者神经功能恢复。但目前部分学者认为静脉溶栓治疗可能会增加患者出血风险[11],该次研究中静脉溶栓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且轻,说明阿替普酶治疗安全性高,不增加患者出血风险。此外,该次研究仅设置空白对照,未来需进一步探讨阿替普酶与其他静脉溶栓药物用药效果差异性,以深入了解阿替普酶的用药效果。
综上所述,对急性期脑梗死患者实施阿替普酶静脉溶栓的疗效优良,且不增加患者出血风险,运用价值高。
[1]陈光生,林伯昌.基层医院阿替普酶治疗急性脑梗死回顾性分析[J].广东医学,2017,38(3):468-471.
[2]谢江文,吕国菊,俞丽,等.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量效时效及安全性评估的临床研究[J].中国医师进修杂志,2015,38(8):572-575.
[3]于丽君,邱学荣,强家奇,等.阿替普酶静脉溶栓联合尤瑞克林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及安全性评价[J].疑难病杂志,2015,13(4):346-348,352.
[4]钟建斌,沈庆煜,陈炽邦,等.超高龄脑梗死患者超早期应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的效果及安全性[J].实用医学杂志,2016,32(7):1058-1060.
[5]连丽霞,张佩兰,罗玉福,等.比较静脉溶栓与双抗治疗脑梗死后PLT、凝血指标、D-二聚体变化[J].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2017,34(1):56-58.
[6]耿二冬,秦宇红.阿替普酶静脉溶栓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肌损伤标志物及心功能的影响[J].广东医学,2017,38(z1):256-258.
[7]谢江文,吕国菊,郑珍婕,等.不同年龄对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和预后的影响[J].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2016,32(6):486-488.
[8]王薇.尤瑞克林联合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脑梗死患者效果观察[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6,37(22):2804-2805.
[9]李鸿飞,徐冬娟,张为强,等.超早期应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对脑梗死患者临床转归的影响[J].中国医药导报,2017,14(14):64-67.
[10]雷青梅,梁鹏飞.阿替普酶早期静脉溶栓对急性期脑梗塞的疗效分析[J].中国生化药物杂志,2017,37(10):107-108,111.
[11]高志红,宁鸿珍.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效果观察及护理对策[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4,7(4):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