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学科教学和班级管理中,有一类学生让科任老师和班主任都甚是“头疼”,那就是待优生。待优生是对传统意义上“差生”的新认知,是指在思想行为、学业成绩、智力发展等方面低于合格水平,存在这样或那样问题和缺陷的学生。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在我们的创造性的教育工作中,对“待优生”的工作是“最难啃的硬骨头”之一。对于待优生转化工作,他也给出了自己的建议,包括“最有效的手段就是扩大他们的阅读范围”“在儿童感到惊奇、赞叹的时刻,好像有某种强有力的刺激在发生作用,唤醒着大脑,迫使它加强工作”等。那么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教师尤其是班主任应当如何做好待优生转化工作,促进班级成员的共同进步,将教育公平和素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呢?本期,我们将通过数据解读、专家观点、大家谈等几个版块,来对待优生问题进行全面深入的剖析,以期理论联系实际,帮您攻克“待优生转化”这一难关,为您教育教学和班级管理工作的优化提升带来启示与借鉴。
本期出场嘉宾
孙云晓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家庭教育首席专家、研究员,中国教育学会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常务副理事长,首都师范大学特聘教授。
杨卫平
正高级教师,特级教师,全国优秀语文教师,河南省首届最具影响力班主任,“国培计划”“省培计划”指导教师。
庄丽勤
湖州市优秀德育导师,国家三级心理咨询师。
名师成长大讲堂曾在教师群体中针对待优生问题做了一系列的问卷调查,问题涉及待优生的类型、待优生的表现以及待优生产生的根源等。通过对调查数据的分析,得出了相关结论,这对于我们探寻待优生问题的解决之道很有裨益。
问卷及结论如下:
Q1:您的班级里哪类待优生最多?
回复情况选项品行欠规范、学困型待优生品行优良、学困型待优生品行欠规范、学优型待优生91 149 5
Q2:品行欠规范、学困型待优生最让您困扰的表现有()
?
Q3:品行优良、学困型待优生最让您困扰的表现有()
Q4:品行欠规范、学优型待优生最让您困扰的表现有()
选项回复情况自私、自负141不善交际61无集体意识,同学关系差171挑战老师权威75爱搞小团体其他48 21
Q5:您觉得待优生产生的根源主要在哪里?
选项回复情况自身122教师17家庭240同伴31社会49
Q6:在转化待优生工作中,您遇到最大的挑战有哪些?
根据对相关数据的分析统计,可得出如下结论:
● 班级中的待优生类型占比
品行优良、学困型待优生所占比重最大,其次是品行欠规范、学困型待优生。待优生在学习方面提升的空间较大。
● 待优生产生的根源
从产生根源来看,家庭原因比重最大,说明班主任在家庭教育工作方面需要迫切的支持。
● 待优生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待优生存在的主要问题方面,调皮捣蛋不守纪律、写作业拖拉、手机依赖、玩具依赖、厌学、学习习惯差、学习方法差、挑战老师权威、无集体意识、同学关系差所占比重较大,在这些问题方面,教师普遍存在着困惑。
● 待优生转化工作面临的挑战
从转化待优生遇到的挑战来看,学生学习力的提升和家校沟通方面面临的挑战较大。
鉴于家庭因素在待优生产生方面占有较大比重,因此不少专家都对家庭教育在待优生转化中所起的作用进行了深入研究。同时,待优生转化的个案研究对一线班主任和教师也很有启发意义。
孙云晓: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健康人格
在孙云晓老师看来,家庭教育千头万绪,我们要抓住一个根本,那就是孩子的人格是否健康。现实中我们也会看到一些悲剧,很多优秀的孩子出现了消极、堕落、自杀等问题,其根本原因就是孩子的人格出现了问题。那么,针对这部分出现问题的孩子,我们该如何对症下药呢?
今天的孩子为什么难教育
孙老师对此问题给出了四个方面的原因:第一,“文化反哺”动摇了成人的权威地位(“文化反哺”是由南京大学社会学院院长周晓虹提出的一种社会现象,即下一代将新的文化和生活方式,传递给他们的父母和长辈,这使得传统的代际关系发生了断裂);第二,独生子女时代给教育带来巨大挑战;第三,孩子性发育提前,而性教育却滞后;第四,应试教育带来的巨大压力。
忠告天下父母的话——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健康人格
什么是人格?人格是构成一个人的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模式,这个独特模式包含了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人格包含五种因素:情绪性、外向性、开放性、谨慎性和宜人性。
孙老师强调,人格类型没有好坏之分,都是适当为好。
健康人格的特点主要表现在:能够比较客观地认识自我;对外部世界的态度是开放的;对所承担的学习和其他活动有责任感;能充分发挥潜能;对父母和朋友有显示爱的能力;有安全感,喜欢创造;有能力管理自己的生活;有自由感等。
家庭教育对孩子人格的影响
除遗传因素外,父母的态度对孩子的人格养成起着重要的作用。
什么样的教育模式最有利于孩子的成长呢?心理学家的研究有一个共同发现,即权威民主型家庭的孩子具有更好的社会责任感和成就倾向。美国心理学家鲍姆林特研究了处于不同家庭环境中的限制对幼儿社会化的影响,提出了权威型、宽容型(溺爱型)和专制型三种影响较大的父母教养方式。显然,权威与民主或者说是自由与自制相平衡的教育模式,最有利于孩子的成长。如何通过教育使孩子达到外部规则的内化呢?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学教授陈会昌通过对北京200多名孩子长达20年的跟踪研究,提出要培养孩子身上的两颗“种子”——主动性和自制力。所谓主动性,即以内在兴趣为核心的,以探究精神、好奇心为主的素养。人在这颗种子的作用下,做事情是高兴的、愉快的、舒适的。所谓自制力,主要是指有规则、有底线,遵纪守法,有职业道德,例如遵守交通规则,晚上按时睡觉,白天按时上课,独立完成老师布置的家庭作业等。
在主动性和自制力这两颗“种子”的影响下,孩子会表现出四种类型:
1.理想型:主动性强,自制力强。2.小绵羊型:主动性弱,自制力强。
3.破坏型:主动性强,自制力弱。4.游手好闲型:主动性弱,自制力弱。
孙老师建议,作为家长,要在日常生活中积极培养孩子的主动性和自制力。在主动性培养方面,一是要激发兴趣点,二是要让孩子学会对消极情绪进行反驳。在自制力培养方面,一是培养孩子尊重父母和老师,父母和老师一定要有权威性;二是父母和老师要以身示范,构建良好的亲子关系和师生关系。
杨卫平:孩子成绩迟迟上不来,父母怎么办
学习成绩指的是孩子在学习上所获得的结果。所谓结果,应该是一个综合性的考量呈现,包含学习环境、学习愿望、学习动力、学习能力、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学习时间、学习效率、学习结果等多个元素。杨卫平老师认为,仅凭一张试卷是不足以评判孩子成绩好坏的,父母应该打开视野,把单纯关注孩子考试分数,转变成对学习过程与学习品质的综合关注。
“孩子不会,父母心碎。”很多时候,孩子的成绩操控着家长和孩子的情绪,严重影响家庭幸福指数。杨老师给广大家长一条温馨提示:考试成绩只是结果,成绩迟迟上不来的原因与提升成绩的对策,应从过程上做研究与探索,如此才能标本兼治。
●原因一:好习惯没养成
应对策略:抓好学习习惯
●原因二:知识难度大,孩子无法驾驭
应对策略:重在陪伴和弥补
可从以下方面入手:就试卷本身,与老师进行沟通;亲子一起分析试卷,让孩子写出分析报告;让孩子去订正错误,父母检查订正情况,由父母建立错题本留言板;正确的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家长要陪同孩子成长,这是家长应当承担的责任……
有些家长会问:“为什么我已经不看电视、不玩手机,专心陪伴孩子了,他的成绩还是没有明显提高呢?”杨老师引用闫红在《孩子的一切问题,都能用“深度陪伴”治愈》一文中的话来作答:“真正的陪伴,是需要一点代入感的,设身处地,把自己当成一个同龄甚至更小的孩子,感受对方的各种焦虑与渴望,还需要动用一点记忆力,回想当初的自己,那些不能言说的小小想法。更需要的还有耐心,耐心地等待自己终于被接受,等待各种奇迹发生。总之,真正的陪伴,考验的,是一个人的综合实力。”
●原因三:得到的鼓励少
应对策略:发现孩子的好
杨老师认为,“孩子最不可爱的时候正是最需要我们爱的时候。”这就要求家长做到如下几点:于细微处发现孩子的好;及时肯定并奖励孩子的好;公正地看待孩子;不和别人家孩子比高低,只比孩子是否有进步。
●原因四:课业负担过重
应对策略:做好沟通,进行帮助
在杨老师看来,孩子繁重的课业负担主要来自以下几个方面:教育体制僵化;教材内容冗杂;老师转嫁压力;父母望子成龙。总之,造成孩子负重前行、精疲力竭的根源,是大人!对此,杨老师建议父母一定要做好相关的沟通工作,给予孩子全方位的帮助。
●原因五:孩子身体素质过差
应对策略:让孩子加强锻炼+为孩子选好衣服鞋帽+注重孩子的膳食营养+培养孩子健康的心理
首先,要加强孩子的身体锻炼。家长可以为孩子制定锻炼身体的时间表,陪同孩子一起锻炼。同时,要注重运动的仪式感,可以按每周、每月、每季等固定时间段进行总结、表扬。家长要有一定的体育知识,可以事先咨询相关专业人员,帮助孩子选择适合的运动方式,还要随时调整运动量与运动方法。
其次,要为孩子选好衣服鞋帽,保证孩子身体舒适。帮孩子选择方便简洁的运动套装,并且要经常更换、清洗、晾晒。如果服装选择不当,可能会妨碍孩子的健康成长。
再次,要注意孩子的膳食营养。父母要定期带孩子去做全面体检,了解孩子需要补充什么营养,并搭配好食材,还要经常进行调整,谨防营养不足或过剩。在正餐之外,每天要为孩子准备水果、干果、牛奶等,依时依量添加,保证营养均衡。
最后,家长对孩子一定要进行心理培育。所有成绩迟迟上不来的孩子,在心理上一定是缺少支撑的,甚至会感到自卑。父母可以给予孩子温暖的眼神、深情的拥抱;如果孩子累了,可以陪他们放松一下;当孩子烦躁的时候,更要陪伴与倾听。父母不要只关心成绩,更要关心孩子的学习进度、学习内容以及学习的情绪、态度、方法等,要了解并给予孩子内心所需,做孩子的精神营养师。
杨老师建议家长们,当孩子成绩迟迟上不来时,要仔细查明原因,再对症下药,一步步推进。孩子成长的路还很长很长,家长不要因为他们一时的落后而倍感恐慌。每个孩子都有无限的成长潜能,成绩只是成长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绝对不能以成绩决定你对孩子爱的程度。
个案研究——庄丽勤:正确转化班级里的女生小团体
经常有新闻报道说某学校发生了女生之间的斗殴、欺凌事件。庄丽勤老师指出,女性角色是多元化的,对女学生的教育不仅会使女性自己受益终身,而且对于社会发展、后代培养乃至整个民族素质的提高都具有巨大而深远的意义。
女生小团体的形成往往是基于一种“群聚”心理。小团体是学生接触社会、适应校外生活和确认自我的重要途径,是学生成长的必然阶段。我们要把其看成是学生学习、交友、倾诉的平台。而且对于大多数独生子女来说,小团体有利于他们学会如何与人相处、合作,同时对学校的德育工作也有补充和促进作用。
女生小团体的积极意义包括重情重义、互助协作、给学生爱和归属感等。同时,小团体也会排挤他人,搬弄是非,而且当一个小团体不受控制、负能量暴增的时候,就会形成校园欺凌。因此,班级管理者对于学生小团体不能视而不见,必须对其形成原因、特征、活动规律等进行研究,对有偏差的小团体进行转化,充分发挥每位成员的积极作用,建立和谐融洽的班级氛围。
那么,如何对女生小团体进行正向引导,消除负能量,使小团体成为促进班级发展的“模范生”呢?庄老师给出了如下针对策略。
一是“强化”——因势利导,寻找凝聚点;开展活动,吸引注意力。庄老师举了这样一个例子。班里曾有个女生小团体,不爱学习,好打扮,行为举止非常叛逆。其中的“大姐大”却很重情义,深得人心。有次学校要举行元旦会演,结果班里的同学都不愿出节目。庄老师就单独和那个“大姐大”谈心,说她们平时比较活泼,也经常接触时尚,因此想就节目的事儿征求一下她的意见。结果,“大姐大”略加思忖,爽快地揽下了策划节目的任务。她组织小团体中有文艺才能的成员,甚至把小团体之外的同学也带动起来了。最终,节目获得了一等奖。由此,小团体中的成员感受到了极大的荣耀感,感觉她们得到了更多人的认可。后来,她们开始积极上进,最后都考上了理想的高一级学校。庄老师建议大家平时要善于观察,发现小团体的优点和长处,适时给她们展示的平台,对她们加以正向引导和激励。
二是“融合”——留有余地,关注弱势生;满足需求,盲点变焦点。庄老师班里有个女生,家庭背景复杂(她是被父母领养的),而且身体不好,显得特别弱小,因此与其他同学格格不入。有次她请病假一周,结果一周后依然没来上课,她父亲打电话告诉老师说她在学校被其他同学欺负了。庄老师就向她的室友询问情况。室友们都说,这个女生经常会有怪异的行为出现,比如把同学衣服弄湿,把大家的水瓶盖弄丢等。针对这种情况,庄老师并没有让双方“当面锣对面鼓”地对质,而是分别和双方沟通,告诉她们双方之间并没有根本性的利益冲突,是因为一些误会导致了矛盾的产生。后来双方都认识到了自己的问题。庄老师建议大家,不要直接让矛盾双方面对面谈,以免激化矛盾。要巧妙打破僵持,寻找融合点,“软化”双方,让她们换位思考,逐渐冷静下来。
三是“分解”——全力转化,“擒贼”先“擒王”;区别对待,处理有针对。有次庄老师班里一下有9个女生声称因为生理问题而不能晨跑。对于这一不寻常的现象,庄老师并没有指责她们,而是采取“淡化”策略,带领班级跑出气势,以整齐的队伍和响亮的口号让“罢跑”的女生感受到震撼。之后,庄老师又找到“带头”罢跑的女生,对她进行关怀和问候,主动放低姿态,以情动人。第二天,“罢跑”小团队就由9人缩减到了2人。
庄老师告诫大家,对小团体进行转化的时候,以下这些都是错误的做法,大家一定要尽量避免:急于招安,委以重任;一竿子打翻一船人;偏听偏信,盲目行动 ;集中火力,速战速决。总之,解决女生小团体问题,要警惕“辐射”,关注“叛逆”,打破“僵持”,不能“妥协”,懂得“淡化”。通过强化、融合、分解等内部瓦解和外部突破策略,对小团体进行正向引导。
教师和家长要做好待优生转化工作,需要付出爱心与耐心,亦离不开科学教育策略和方法的支撑。让我们来听听以下这些老师的经验之谈吧!
欣赏与信任的力量
黑龙江省鸡西市和平小学 高淑娟
又到了新生入学的日子。在我教的这个新一年级班里,有一个比较调皮的小男孩。他上课纪律不好,不能安静地听课;一到下课,随处都可以成为他的天堂。他成了班里最不好管的学生。
我从他一双清澈的大眼睛里看到了他内心的单纯。我欣赏他小脑瓜遇到事情时能快速地做出反应,那机灵劲儿让我喜欢;我欣赏他偶尔的小调皮中透着的那股善良。于是,我开始了一年来对他行为上的关注和指导,通过一些细节让他感到我欣赏他但不放纵他,信任他但又监督他。他的顽皮行为逐渐减少,变得越来越守规矩了。家长也惊喜地发现了他的变化,高兴得合不拢嘴。
找准切入点,转化“问题生”
北京市房山区葫芦垡中学 周洁
学期初,我接手的班中有一名让老师“挠头”的男生。他父母离异,逆反情绪很严重,很少与家长沟通,在家总是玩手机,不写作业。既然他对手机“情有独钟”,我就决定从手机入手对他下一番功夫。每天晚上我都利用微信与他练习英语口语。起初,他连最简单的单词都不会读,现在已经能读一整段英语文章了。为了提高他对学习的兴趣,我又给他推荐了一些学习APP(应用程序)。其中有个配音小游戏,他特别喜欢。每天到校后他都会对我说:“老师,我把昨晚的配音给您演一遍怎么样?”看着他自信、努力的样子,我很是开心。在帮扶学生的过程中,找准切入点很重要。教师只要付出耐心和爱心,对学生加以正确引导,就一定能收到理想的效果。
期 待
山东省济南市历城第二中学 李矿水
课堂上,师生正在学习杜甫的《登高》。一个女生被老师叫起来背诗,她怯怯地说:“我还没背过。”
“没关系,我们还没学完呢”,老师毫不在意,安慰着女生,随后说:“同学们,我们一起来背一背吧!”
于是全体学生起立,琅琅书声响彻教室。
之后,老师让女生前后的同学都背了一遍,又走到女生跟前。女生木然地站着,支支吾吾,还是背不下来。
老师试探地说:“背一背中间四句吧!”女生仍然背不下来。“‘无边’对‘不尽’,落木萧萧,长江奔涌;‘万里’对‘百年’,万里悲秋作客,多病登台。”老师耐心地说。
可女生就是背不下来,满脸通红。老师依然没有放弃:“同学们,让我们一起来,请跟我大声背三遍。”师生一起背诵起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女生终于背下来了。老师微笑着说:“这首诗挺难背的,谢谢这位同学的坚持,掌声送给她!”
教室里掌声响成一片,老师的掌声尤为响亮。
我的教育故事
北京市房山区良乡第二中学 管冬琦
小A来自单亲家庭,刚到班级的他,很害羞,不愿与人交流,成绩也不理想。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我发现他其实并不内向。在深入了解后我得知,家庭教育的缺失,使他感受不到温暖,因此出现了一些问题。我试探性地交给他一个任务——每天记录迟到的同学。这是得罪人的活,不容易做好,可自从小A开始记录起,竟然没有同学因为被记名而不满或找我告状,班里迟到的同学也减少了。我发现小A也愿意和同学们交流了,上课能认真听讲了,成绩也在逐步提升。后来,我又让他担任了物理科代表,他做得井井有条,物理成绩也是名列前茅。因此,只要给孩子爱和希望,让他感受到老师对他的重视,孩子也会给予老师同样的回应。有时候可能孩子不太会表达,那么就更需要教师去推开他的心灵之窗。
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你
重庆市渝中区人民路小学校 王卫
上善池是我校孩子最喜欢驻足的校园小角落。三年了,互助团队的孩子们悉心照顾患有小儿麻痹症的同学,老师就奖励他们来负责水池的管理。捡拾落叶、喂鱼食成了这个互助团队又一项光荣的任务,大家为此欢呼雀跃。患有小儿麻痹症的那个孩子更是成了上善池的“大管家”,幸福的微笑感染了所有人。特殊的孩子更需要我们俯下身,更耐心地与孩子交流,更敏锐地发现孩子的闪光点,让校园里的故事充满温情,充满爱。
给特别的孩子更多关爱
重庆市渝中区肖家沟小学校 陈佩涵
班里有两个有些特殊的孩子,他们存在一定程度的智力障碍,行为习惯差,学习也很吃力。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我发现他们在生活中很热情,对老师特别有好感,非常在乎老师的看法,于是我就经常同他们谈心,教他们明辨是非,激发他们对学习的兴趣,并且在他们稍有进步时就在班上表扬、鼓励他们,增强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为他们营造宽松的氛围,在学习上一视同仁,不区别对待。另外,我还鼓励他们经常和同学们友好玩耍,多交朋友,努力去做一个让别人喜欢的人。在这一过程中,肯定和鼓励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
经过几年的个别教育,我发现这两个孩子进步非常大:不再遇事就大哭大闹发脾气了,能主动向老师求助了;上课纪律比以前好多了,能举手发言了,学习上也有进步,写字更加规范了,更重要的是,他们脸上的笑容多了……
特教学生的老师,注定要比其他老师付出更多,要更多一些宽容和关爱之心,并且要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及时去纠正孩子的不良行为习惯,培养孩子积极健康向上的品质。
孩子,你慢慢来
湖北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吴泗小学 吴珺
第一次注意到这个孩子,是因为他单元测试中的“读拼音写词语”只对了两个字。我以为是时间不够,就喊他来办公室单独做,这才发现他压根就不会。
对此,我想了两个办法:每天给他三个音节,全部拼对就有一个印章作为奖励;报听写时,其他同学写拼音和词语,他只需把词语写正确就可拿满分,而写对一个拼音就会额外加一分。
一开始,他读拼音和写拼音都很困难,经常“全军覆没”。但我没有放弃,在一旁鼓励、指导他,渐渐地,他能拼一两个了,现在三个音节也基本没问题了。而报听写时,他也能写两三个音节了。因此,我经常在班上表扬他,他也很高兴,学拼音、练拼音更起劲儿了。
当孩子比别人走得慢时,家长和老师都不要着急,也许他正在欣赏沿途的风景,但总有一天,他会抵达终点。
我和小Y有个约定
首都师范大学附属云岗小学 刘宝民
小Y是五年级的一名男孩,胖胖的,行为习惯差,而且懒惰,不爱写作业,久而久之就成了待优生,有时还欺负同学。
他二年级时爸爸突发心脏病去世,妈妈在一家民办幼儿园工作,没时间管他。班主任老师把他送到我这里,说他“屡教不改,破罐破摔”。
接手后,我和孩子约定要做好“保密”工作。他悄悄改正,每次达到我定的标准后,我就利用“职务之便”(主任),给他一些奖励或参加活动的机会,让他有面子,有荣誉感。奖励品是一些文具,进步特别大时我会加大奖励力度。机会是他渴望得到的,比如参加科普培训、外出参观等。只要他达到标准,我决不食言。他爱打篮球,我就推荐他参加篮球社团,并为他的比赛做裁判。
半年下来,小Y能按时完成作业了,也不欺负同学了,习惯好多了。想知道个中原因吗?这个嘛,是个秘密!
巧用微“鲜花”,学习加满“油”
江苏省邳州市运平路小学 刘锋
作业拖拉、学习没动力是很多一年级“小屁孩”的共性,小H就是众多“小屁孩”中的一个。
面对他妈妈的焦急和无奈,我和小H以及他妈妈约定,每天背诵一篇课文,通过微信把视频发给我,我会根据背诵情况送给他一朵到三朵“花”,得到十朵“花”就颁发给他“背诵大王”的奖状。孩子就这样乐呵呵地背诵着,美美地享受我送给他的“鲜花”和颁发的奖状。
可是,他的作业速度依旧很慢。于是我们又约定,计时完成作业,只要今天的作业比昨天用时少,同样可以享受“鲜花”的待遇。第一天,他妈妈就欣喜地告诉我,他写作业的速度特别快。我当然毫不吝啬地送给他“鲜花”啦!(微信中,鲜花用不完的,嘻!)
现在,小H每天都在“鲜花”簇拥下快乐地学习,学习动力满满,当然也收获多多。
做好家校沟通,给予孩子应有的爱
北京市通州区张家湾镇中心小学 刘艳侠
班上有个孩子,上课爱接下茬,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成绩差,令各科老师都十分头疼。有次在上作文辅导课《妈妈的爱》时,他站起来说:“老师,我妈妈并不爱我。她打我,也不给我买好吃的!”孩子这么一说,我觉得问题很严重,同时也觉得这可能是走进孩子内心,帮助他的良好契机。于是我拨通了孩子妈妈的电话,从沟通中我得知,妈妈其实非常疼爱他,只是对他要求太严格了,令孩子有些难以接受。我对孩子妈妈提出建议:在孩子看来,父母的爱其实是很具体的。一个拥抱,一个美味的蛋糕,一件漂亮的衣服,都能让他们感受到爱与亲情。七、八岁的孩子,他们还理解不了成人的“严格即是爱”。在我的建议下,孩子妈妈改变了与他相处的方式。渐渐地,孩子变了,不仅能与父母相处好了,还认为老师很理解他,能够帮助他,进而“亲其师信其道”,学习成绩稳步提升。
你画的圆最美
北京市延庆区张山营学校 肖敏
小F是一个身体有缺陷,反应比较慢的孩子。她很少和同学们交流,上课时翻书包找东西好像成了她的一种习惯,上课也不爱举手,缺乏自信,学习效率低,其成绩可想而知。然而她非常爱上数学课,不但注意力集中,而且总是露出笑容。当我问起原因时,她说:“您的眼睛总在看着我。”一直以来,用心对待每一个孩子,让课堂成为我和学生一个个40分钟的生命的累积,始终是我追求的目标。为了增强这个孩子的信心,每天我都会给她单独布置作业,允许她可以把数学课的收获画出来,而不用像其他同学一样完成作业。期末考试时有这样一道题:请你利用直尺和圆规,过下面A、B两个点,画出一个圆并标出圆心和直径。判卷时,我发现全班除了小F外,都是这样做的:连接A、B,找到A、B中点作为圆心O,再以OA或OB为半径画圆。而她的做法却让我喜出望外,她也连接了A、B,然后在A、B外找了一点O,使OA=OB,也画出了圆,还写了一句:这样的圆还有很多。我惊喜万分,这不就是之后要学习的垂直平分线的特征与圆的结合吗?这次考试,她只考了51分,我又在卷面上加了10分,并写上:因为你画的圆最美!
尊重是教育的前提与真谛,尤其是对于学困生。我们应该恪守“没有永远的学困生,只有暂时的差异”的教育信条,讲究方法,因生制宜,这样就一定能够点燃他们智慧的火花。
家校联手拉顽童
重庆市江北区五宝实验校 陈亚章
上期家长会上,科任老师都谈到不少学生做作业拖拉,有照抄现象,特别是周末作业质量更糟糕。因为手机效应,孩子上课无精打采,成绩退步明显。老师们想和家长共同教育孩子,转变孩子的学习态度。见此情形,我想,如果大家都倒苦水,那么家长们心中肯定不好受,还看不到什么希望。那么,我何不让家长来说一说孩子最大的优点呢?家长们脸上的阴云开始消散,加之我的补充说明,他们对孩子逐渐有了信心。我还让大家一起探讨怎样管理孩子玩手机的问题,家长们纷纷发言,气氛热烈。周日返校后,我问学生王某作业完成得如何,他说当然做完了,回去玩手机的时间被家长限制了。我推荐他看关于学霸玩游戏的文章,让他谈谈感悟,从中获得启发。后来,这个孩子的作业基本都能按时完成了,成绩也在进步之中。
用爱温暖冰封的心
北京市通州区永乐店镇中心小学 常红
班上有一名女生,不爱学习,经常破坏课堂纪律,下课调皮好动,惹是生非,比男同学还淘气。面对这样一个父母离异的孩子,我觉得应该给予她更多关爱。于是,我采取各种方法说服教育她,并请家长配合。为了鼓励她,我利用她胆大的优点,让她当了语文科代表。她很高兴,说:“老师你这么看得起我,我一定要学好!”我每天都和她谈心,小到说说女孩的行为举止,大到谈谈理想抱负;远的说说她的“光荣历史”,近的表扬她的点滴进步。她缺少的是亲情的关爱,我就给予她这种爱,用我的如母之爱温暖她冰冷的心,让她重展笑颜。上课了,她静静地坐好,我冲她赞许地一笑;当她犹豫着慢慢举起手回答问题时,我马上对她投以鼓励的目光;当她工整地完成作业时,全班的掌声让她更加深了成功的喜悦;当她犯了错误时,等待她的是老师宽容的目光与言语……一次次心灵的沟通,一次次来自母亲般的关爱,渐渐地让她的脸上浮现了难得的笑容。她开始变得开朗起来,与同学们一起玩、一起笑了,成绩也进步了很多。看到她的变化,我深深体会到了辛勤耕耘之后品尝甜美收获之果的喜悦。
把握教师情绪,给学生一个台阶
重庆市载英中学校 周燕
小K,打架、抽烟、逃课,喜于跟老师作对,是学生中的“老大”。一天中午,他在座位上低头专注地玩着手机,我走到他身旁,微笑着问:“玩手机呢?”他低头不语,旁边的一群男生开始起哄。他瞪着双眼怒吼道:“关你们屁事!”学生都准备看热闹,典型的隔岸观火和幸灾乐祸。我则微笑不语,伸过手。一场无声的较量,僵持了约一分钟。我俯下身,微笑着用旁人不能听见的声音说:“我们给彼此个面子,好不好?”他终于将手机放到了我手里。我悠然地转身,以胜利者的姿态微笑着离开了。
正是这样的微笑、俯身、细语,给了小K台阶下,让师生之间的矛盾冲突得以化解于无形。同时,这样还起到了“杀一儆百”的作用,教师的威信自然得以树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