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湖州市月河小学教育集团(313000)
纵观当前的小学数学课堂,有以下三类情况:一是课上得非常顺利,甚至看起来精彩纷呈,但总感觉学生是懂了却装不懂,配合教师“演”完一节课,教师对这节课的“贡献度”很低;二是感觉课程内容很难,学生学得很累,教师完全是拖着学生“走”完整堂课;三是课堂很真实,既贴近学生的实际,又触动学生的思维,甚至能看到学生从模糊到清晰,从懵懵懂懂到思维活跃,能真真切切感受到学习的真正发生。
显而易见,第三种是教师努力追寻的。那如何才能让学习真正发生呢?
真正学习是指学生跟知识以及知识所涉及的条件和情境发生实际的联系,主动投入其中,动手动脑,交流探讨,以便获得认识、观念、体验、方法、能力等情意上的收获或变化的心智操作活动。
真正学习主要有两大重要属性,一是真实性,即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投入真实的心智操作和情意态度。这一属性的意义有助于消除日常教学存在的虚假学习现象,特别是学生“不懂装懂、懂装不懂、似懂非懂”等迎合教师、假装学习的现象。二是合理性,即学习方式和过程为学生越来越有后劲的学习奠定基础。这一属性有助于消除日常教学中存在的脱离学习本质要求的不当学习现象,特别是学生“囫囵吞枣、鹦鹉学舌、死记硬背”等浅尝辄止、表面学习的现象。
简单地说,教师习惯以“我”为主体,在备课时,首先考虑的是我怎么上这节课,尤其是上公开课时更是重点关注“我”怎么上得与众不同。再加上一堂课的时间有限,教学任务又是预先确定好的,放手让学生讲得多了,一堂课的教学任务就完不成。对此,浙江省小学数学教研员斯苗儿提出:“是你来不及,还是学生来不及。我们怕学生浪费时间,恰恰说明没有真正地去读懂学生。”
每一节课其实都有一个最核心、最本质的东西,抓住这个本质或者说找准了课眼,这节课的教学才会目标集中,学生的学习才会真实有效。但是,很多教师受专业知识或经验所限,并不清楚某一堂课的核心和本质是什么,因而会出现时间花了,却没有什么实效的教学结果。
众所周知,医生在给病人看病时,首先就是给病人一个述说的机会,但教师在教学时常常会忽略这个“环节”,只是把学生当成一张白纸,完全凭借自己的经验进行教学。真正的学习一定是基于学生已有经验的,所以,教师应该首先了解学生的起点,知道学生在哪儿。比如,当学生的学前差距很大,不利于班级集中授课时,教师可以提前布置学习任务,让学生的起点基本一致,这样不至于让部分已经会的学生“懂了装不懂”,或者让部分完全不会的学生“不懂装懂”。
下面就以人教版教材二年级上册“认识时间”一课为例进行具体阐述。
一位青年教师在第一次试教“认识时间”时,教学过程如下:
师:昨天我让大家回家画了一个钟面并记录了一个时间,现在一起来看看。
师(课件出示学生画的钟面):在这些钟面上你找到了哪些相同点?
生1:有数字1到12。
生2:有许多格子。
生3:有 2(或说 3)根针,时针、分针、秒针。
师(小结):是呀,钟面上有12个数,12大格,还有60小格!还有2根指针,长长的是分针,短短的是时针!
师:像这样的时间你认识吗?先自己看一看、认一认!(出示活动要求:①这个钟面表示的是什么时间?②借助学具钟面,思考:这样的时间,应该怎么看?)
师(选一个整时的钟面):谁来给大家介绍一下钟面上的时间?
师:你是怎么看出来的?和它有着共同特征的钟面还有吗?这些是我们一年级学习过的整时,谁能用一句话来说说是怎么看的?
(接下来就按这样的教学模式分别选择几时半、几时几分的钟面进行教学)
这样的教学层次看起来是清晰的,但是有些学生虽然也在根据教师的提问回答问题,但很显然,他们的积极性并不高,甚至有部分学生一会儿就坐不住了。为什么会这样呢?课后和该教师交流,该教师认为:很多学生在上课前已经会认时间了,课堂上依然是用常规的方式让学生认,并且还要学生一次次回答是怎么认的,这些直白的、司空见惯的问题没有挑战性,学生自然不感兴趣,也就不可能积极参与到学习中,而对于不懂的学生而言,只是听已经会的学生在回答,最终还是不懂。显然,这样的课堂,学习并没有真正发生。
那如何才能让学习真正发生呢?笔者以为,要想办法通过任务驱动让每个学生都动起来,激起每个学生思考和参与的欲望,让学习变得有挑战性。因此,在第二次试教时,该青年教师就做了一个改变,将“看钟面说相同点”变为“将不完整的钟面补充完整”,教学过程如下:
师:我昨天也画了一个钟表。结果时间来不及,没画完,你们能帮我补充完整吗?
生1:我补充了数字。
生2:我画了时针和分针。
生3:我补了5个小格子。
师:分针走1小格是多少时间?1大格呢?2大格呢?(请学生写出5、15、20等关键时刻,并说说是怎么知道的)
调整方案后再进行教学,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很高,每个学生都愿意投入到补充钟面的活动中,因为学生亲身体验了,所以互动交流也显得特别真实。有些学生原来对于1大格里究竟是几小格一直心存疑惑,但经过动手画一画,就真正清楚了。
如果说“知道学生在哪儿”是首要解决的,那么明确学生的疑点则是将学生的思维推向深层次的关键。“认识时间”这节课有一个容易被忽略的知识点,就是分针在行走时,时针是怎么走的,很多学生都不清楚。因此,教学时需要暴露这一疑点。
师:刚才我们认识了分针,那分针在走的时候,时针怎么走的?我们一起来看看。
师(用课件演示分针走一圈):分针和时针是怎么变化的?
生1:分针走了1圈,时针正好走1大格。
师:分针再走一圈,时针会走到哪里?
师(小结):分针走1圈,时针走1大格,所以1时=60分。
师:那分针走1大格时,时针在走吗?
(学生意见不统一,教师通过实物钟演示,让学生看到时针也在走)
师:如果分钟走1分钟,时针会动吗?
(学生更疑惑了;教师用实物钟演示)
师(小结):分针和时针是一起运动的。
因为是基于学生的疑点进行教学,可以清晰地感受到学生迫切想要验证自己的猜测是否正确,所以注意力非常集中。
要促成学习真正发生,还有一个至关重要的点——呈现的材料要结构化。一组有结构化的材料能够培养学生思维的条理性和深刻性。
在教学“认识时间”的最后一个环节,教师出示各式各样的钟表让学生分类,虽然是看似平常的钟表,但仔细观察每个钟表上面的时刻,会发现其实是一组结构化很强的材料:第一个维度有三类钟面,整时、几时半、几时几分。第二个维度,几时几分的材料共分三组,每一组都有深刻的内涵。
师:你把哪些分成一类?为什么?
生1:把2、4分成一类,这些都是整时。
师:你怎么看出是整时的?
生2: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几,就是几时。
师:我们一起来认一认。(通过分类来梳理整时、几时半的钟面的特点及读法,然后重点解决几时几分)
师(逐一出示):
①4:05和9:05
师:请说一说这两个钟面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师(追问):为什么都是5分?为什么一个是4时多,一个是9时多?
②4:05和1:20
师:这两个钟面同样都是指着数字1和4,为什么时间却不一样呢?
③8:55和9:05
(当学生以为会继续认读钟表时,教师突然转变方式,让学生猜一猜分针的位置,从而让学生深刻体验时针与分针的位置关系,进一步清晰为什么是8时55分,而不是9时55分。)
综上所述,要让学习真正发生,教师就要站在学生的视角,设计能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任务,给每个学生表达的机会。同时,教师还要不断钻研教材,找准一堂课的核心和本质,让课堂教学始终围绕一个核心由浅入深,从而真正提升学生的思维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