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碧蓉
摘要: 让学生自主学习,自己钻研所得的知识最为牢固,理解也最为深刻,对知识也才能活学活用。给学生必要的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为学生创造更多自主学习的机会,使学生的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不再流于形式,成为空话,使我们的教学更有效。
关键词:探索;差异;点拨;自主学习
早在2000多年前,孟子就说:“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自得之,则居之安;居之安,则资之深;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源,故君子欲其自得之也。”意思是要让学生自主学习,自己钻研所得的知识最为牢固,理解也最为深刻,对知识也才能活学活用。所谓自主学习,顾名思义就是学生依靠自己的努力,自觉、主动、积极地获取知识,没有学生的独立思考,积极参与,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就会流于形式,成为空话。因此,在当前新课程下,教师要敢于放手,给学生必要的时间和空间,为学生创造更多自主学习的机会,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一、搭设开放平台 引导自主探索
在如今新课程标准中,越来越强调学生的探究意识,强调教师应该在日常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进行自主探究;让学生在自我探究中加深对已学知识的理解、更进一步认识问题的实质,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在教学中,让学生自主探索出自己喜欢的方法,而不是让学生单纯的依赖模仿和记忆来获取方法,让学生经历主动观察、猜测、验证、交流等有效的学习活动,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学习。如在学习长方形的周长后,教师给出“一块长18米,宽9米长方形菜地,一面靠墙,其它三面墙围上竹篱笆。竹篱笆长多少米?”让学生自主探索解决的方法,学生通过猜想-提出验证方法-交流计算方法-互相验证方法的可行性等一系列自主探索活动,找到了如果是长边靠墙就用长加长再加宽,或长乘2再加宽,或先算出周长再减去一条宽,如果是短边靠墙就用宽加宽再加长,或宽乘2再加长,或先算出周长再减去一条长,方法多种多样。因为这些方法是学生自主学习得来的,是他们的学习成果,学生在自主学习中使用自己想到的方法最得心应手,最有把握,也最有信心,在此基础上教师再引导在学生吸取其他同学的方法的优点,进一步优化自己的算法。
二、尊重个体差异 引发自我挑战
每个学生都是一个鲜活的生命个体,教师在布置任务时也应充分考虑到学生之间的差异。让学生根据自己掌握知识技能的程度对学习内容、练习内容、数量、难度作一定的选择,避免“一刀切”,使学习、练习的内容呈现相应的弹性。如在教学点阵中的规律时,我出示了两种点阵(方形和三角形),让学生选择一种点阵找到其中的规律并用字母表示。方形点阵大多数学生能用㎡来表示,而三角形点阵对于学生来讲就有挑战了,越有挑战性学生越有探究的欲望,最后部分学生终于想到了奇数个用(m+1)÷2×m来表示,偶数个用m÷2×(m+1)来表示。在同一学习时间内,不同的学生选择了不同的探究内容,各有所悟,各有所得。又如在进行练习巩固时,让学生挑自己喜欢的题目先完成,不懂的再请同桌、小组或老师帮助解决,由学生自己想学的内容开始,学生的积极性高了,对不懂的问题就更有兴趣探究解决。这样学习有趣了,知识也就掌握得更牢固了。
三、关注学习过程 适时点拨释疑
自主学习,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并不是说一切的学习活动都由学生说了算,其所追求的是学生学习思维的活跃,主动的参与,但不是表面的、形式的活跃和参与。无论是自主学习的方法,还是自主学习的内容,都需要以教师的指导为辅助。如在二年级下册除法练习中碰到这样一道题,一条公路长54米,在路的一边每隔6米种一棵树,两端都种,一共种几棵树?对二年级的学生来说,这是有一定难度的。很多学生凭感觉知道要用除法,但到底要种几棵树呢?有的学生就提出了疑问:肯定不是9棵,那应该是多少棵?这时,我让学生想想可以借助什么方式来解决问题,学生一下子就想到了可以用画图来帮助自己思考。于是,学生用△、○等符号代表树,很快就解决了。然后我再让学生想想还有哪些类似的问题也可以这样解决,很快学生就想到了以前学过的“从一楼走到八楼走了几个层楼”“有一段木头锯成5段需要锯几次”等。教师主动加入学生的学习活动过程中,及时掌握反馈信息,在学生需要帮助的时候适时地进行点拨,帮助学生降低思考的起点,化抽象为形象,变枯燥为有趣,让学生在理解知识的同时获得了解决问题的策略。
实践证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把学习建立在人的自主能动基础上,以尊重、信任、发挥人的能动作用,使学生的学习状态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从老师要我学到我自己要學;从老师教我学到我自己思考怎么学;从被动到主动。这样,把学习建立在人的独立性基础上,要求学生能够不依赖老师和别人,自主独立地学习,促使教学更有效、更高效。
参考文献:
[1]周荣喜.浅谈新课程下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与提高[J].新课程(下).2011年03期
[2]陈清蓉.小学数学新课程教学法[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