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诗远
摘要:语文一门语言性学科,只有理解语言的内涵才能很好的学习和交流。针对当前如何提升阅读有效性,本文简要分析了初中语文课内外阅读有效衔接的重要性,并探究如何促进课内外阅读的有效衔接,提升学生理解和感知语言的能力。
关键词:课内外阅读;有效衔接;理解能力;培养策略
将阅读由课内延伸到课堂之外,强化学生理解语言、感知语言的能力。但是长期以来,语文教学都围绕有限的几十篇选文展开,教材中课文成为了学生全部的阅读素材,而学生很少接触外部真正丰富、有趣的课外读物,学生的阅读兴趣也被极大程度的遏制。同时,学生也缺少丰富、有内涵的写作素材。因此,如何在充分拓宽学生阅读的范围,丰富学生阅读的内容是需要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初中语文课内外阅读衔接的重要性
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将课内知识与课外内容延伸,可以充分扩展学生的知识面,能有效减轻学生课内的学习压力。将课外阅读作为阅读教学的补充,可以以读促思、以读助写,同时还可以提升学生对对语言的理解和和感知能力,全方位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二、实现初中语文课内外阅读有效衔接的相关策略
(一)课内指导课外,强化学生对语言技巧的理解
叶圣陶先生曾说;课文无非就是一个例子。是掌握有关阅读的方法和知识,然后实现知识由课内到课外横向迁移的过程。因此,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借助“例子”来体会同一类文章写作的技巧。因此,教师在讲解完课文内容之后。可以精选一到两篇具有比较性的阅读文章供学生阅读,促进学生对于阅读文章语言的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教师可以按照以下三类原则进行阅读文章的选材类型;文体相同但是构思有差别;题材相同但是题材有差别;题材相同,但是写作的角度有差别。当学生学习完课文内容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结合自身学习的知识和技巧进行独立学习和探究,通过比较阅读探寻出阅读材料的异同点,然后由此及彼、触类旁通,增强学生对阅读材料中语言的理解和感悟,同时强化学生在阅读时的分析、判断以及推理能力。
例如,当学生学习完人教版初中语文二年级上册《白杨礼赞》这篇文章时,学生已经初步了解了“象征手法”的运用方法,为了能够使学生进一步理解这种语言表达方式,教师可以精选其他也运用象征手法的相似阅读材料供学生阅读,比如;巴金先生的《灯》以及苏联作家西蒙诺夫的《蜡烛》,都十分适合作为初中生课外阅读的范文。学生在反复阅读这些材料的过程当中,能够更加深入的领悟到材料中象征手法的运用形式,同时加深初中生对于象征手法这种语言表达技巧的理解和掌握,有效地强化学生感知语言和理解语言的水平,实现了语文教材作为“例子”发挥的教学作用。
(二)课内激活课外阅读,拓展教材的内涵
语文教材中的现代文基本都是长篇作品的节选片段,课堂讲解和学习只能获取其中运用的语言手法和经典优美的词句。对于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创作理念都无从获悉,也就不能深刻理解作者的思想,和一些话语。因此,教师在对节选课文讲解分析前,除了让学生带着问题预习课文,另可推荐原著让学生提前通读,老师再对课外分析时,内容就会很容易理解。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拓展知识面,还可极大提升学生对语言的理解能力。比如;在教学《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前后,教师可以推荐学生阅读鲁迅先生的《朝花夕拾》。这样可以促使学生在联系前后文的过程中深入的理解语言内容,强化阅读的效果。
(三)创设前置性阅读环节,促进学生对语言的感知
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有一些课文记录的事件距离现实生活较为久远,许多学生难以深入并准确的理解课文表达的主旨内容以及作者的思想情感。因此,教师在讲解课文之前需要给学生提供一些有关课文内容的背景资料,让学生充分的了解当时写作的时代背景。与此同时,教师还可以在网络平台当中搜集一些与课文相关或者类似的优美文章,通过引导阅读让学生感知课文中的语言魅力。
例如;教师在讲解宗璞创作的《紫藤萝瀑布》这篇课文时,大部分初中生在第一次阅读時都会很难理解。此时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体会文章写作的背景,可以以朗读的形式将作者的另一篇文章《哭小弟》朗读给学生听,引导学生从内心深处感知课文创作的背景,引发他们再情感上的共鸣。再让学生阅读《紫藤萝瀑布》,他们就能更深刻的理解文章语言想要表达的思想和情感。
总之,通过课内阅读激到课外的延伸阅读,可以极大的提升学生对语言的理解能力,增进他们阅读的积极和有效性。语文教师要做足功课,引导学生在课下阅读原著以及跟课文相关的文选,以此提升学生对语言的感知能力。
参考文献
[1] 徐晓玲. 初中语文课内外衔接阅读方案的构想[J]. 教育教学论坛,2011,(10):12-13.
[2] 王晓庆.初中语文课内外衔接阅读方案的构想[J].
[3] 宋玉英. 初中语文课内外衔接阅读方案的探究[J]. 阅读与写作,2017,(03);23-24.
[4] 吴美凤. 内外衔接,有效融合——初中语文课内外阅读相结合的策略和实践[J]. 教育科学出版社,2016,(05):54-55.